分享

“大元”——首次“以义而制称”的国名

 blue3690 2015-12-01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不同朝代的这些名称也叫“国号”。随着朝代的更迭,“国号”一直在不断地变换,从上古第一个国号“夏”起,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号“大清”,中国古代用过的“国号”多达好几十个,其中统一的封建王朝所用过的“国号”主要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

这些封建“国号”都是怎么来的?从史料所记来看,都与“龙兴之地”有关,暗藏风水玄机,国号直接关系国运的长短,并非无稽之谈。
蒙古军队在灭了南宋后,历史出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国,这个中国于公元1271年十一月启用“元”为国号,史称“元朝”。
其实,元朝的国号并非单字“元”,而是双字“大元”,这也是古代中国首次起用“双字”国号。以前的所谓“大汉”、“大唐”、“大宋”,仅是国号前加“大”的尊称,并不是定称。在元朝以后,用双字或多字国号成历史潮流,如“大明”、“大清”。
元朝早期国号使用的是蒙语,汉语音译叫“也可蒙古兀鲁思”,简称为“大蒙古国”,可能觉得名字太长使用不便,后又改称为“大朝”。再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颁布《建国号诏》,放弃蒙语国号,采用汉语国号,“建国号曰'大元'。”
这个国号取自《易经·彖传》,首卦“乾”卦的断语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元”就是从“大哉乾元”四字中抽取来的。显然,如此气象万千、气势非凡的国号是忽必烈不能想到的。从史籍记载来看,“大元”确非忽必烈原创。《建国号诏》出于精通汉学的女真人徒单公履之手,而奏请启用“大元”二字的是汉臣刘秉忠。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秦”、“汉”、“唐”、“宋”等国号,都是从封国、封号、官职中选字,元朝国号的命名方法突破传统,纯是取字面意义,是一种全新的国号命名概念,即所谓“以义而制称”。
不过,“大元”这个国号意思是重叠的,“元”也是大的意思。元朝只图“大”,却未多考虑如何让国运绵长,长治久安,因此只历98年而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