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信息化数据管理思路浅析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的产加销流程

 有君生活 2015-12-01

陆昌华,胡肄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生产力方式的转变,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求中国畜牧信息化数据管理体系早日与国际接轨,为未来中国畜产品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然而近几年中国年畜产品增加值占居世界的80%,但畜产品出口仅占生产总量的1%。究其原因,关键是中国的生猪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完善健全的养猪业支持体系,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与人才缺失等诸多因素,常引起养猪业跌入低谷,发生剧烈波动,产销体系风险加大,难以平稳地发展。因此,只有加大资本投入,采用信息化数据管理技术,多使用现代化、自动化的设施设备,克服人为因素,尽量减少人的参与,才能实现标准化示范猪场科学管理的目的。


1 养猪业风险加大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往往面临着众多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风险,成为影响当前和未来养猪业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动物疫病频发的风险

无论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化饲养场,均难以摆脱动物疫病的严重困扰,疫病已成为养猪业的最大威胁。因细菌和病毒的变异,非典型性疫病出现耐药性增强、卫生环境恶化、生物安全措施不力、饲养场地长时间使用,多种猪病混合感染,生猪和猪肉流通渠道增多,检疫、防疫和诊疗滞后等原因,呈现“旧病未除,新病又发”的严峻局面。与此同时,国外引种和全球化猪肉市场的发展,也加大了动物疫病侵袭的风险。


1.2 国外产品涌入的风险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中国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以及发达国家开拓中国畜产品市场,大量推销本国的畜产品,至使国外畜产品冲击中国市场的风险加大。中国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以猪肉出口为例,2008年猪肉出口量仅为8.2万t,出口份额仅0.18%,与发达国家(17.72%)有明显差距,甚至于不及亚洲国家平均水平(0.77%)。


1.3 技术壁垒加高的风险

设置食品安全技术壁垒是WTO规则所允许的。近几年来,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安全,防止别国产品过度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依靠本国科学技术,对进口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要求日益严格。中国畜产品出口经常遭遇国外不断加高的技术壁垒封阻,使畜产品出口的风险不断加大。技术壁垒不断加高已成为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趋势,中国猪肉等出口产品将面对更大风险。2006年5月29日,日本政府实施食品和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后,检测项目大幅度增加,限量指标更加严格,检测费用成倍增加,通关速度大大减缓,出口成本大幅度提高。以猪肉为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猪肉产品的检测项目将由以前的25项增加到425项,仅高昂的检测费用就让出口企业难以承担。如浙江猪肉的平均出口价格为人民币14 400元/t左右。出口10 t猪肉,仅检测费用就要85 000元,上涨了7倍多。


2 改变养猪业的传统观念

我们搞猪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是我们每个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赚钱的关键是首先有好的生产成绩,过硬的产品质量,低成本;其次是营销。要做好这些,作者认为当前国家提倡实施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对于现在众多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理念要进行改变与更新。只有改变传统的养猪观念,才能在复杂的养猪环境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成功的养猪管理者。


2.1 发展现代养猪业的技术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养猪业的优越性已经基本丧失,加快现代养猪业发展已是势在必行。养猪业生产方式直接关系到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关键是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2.1.1 推进用传统方法饲养向用科学方法饲养转变。

2.1.2 推进随意化饲养向标准化饲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养猪业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松散性等问题,不断提高养猪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

2.1.3 制定各项操作规程:包括免疫接种操作规程、消毒操作规程、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操作规程、人工授精操作规程和无公害生猪、猪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1.4 制定各项工作守则:包括场长守则、出纳会计守则、财务科岗位守则、主要畜牧人员守则、畜牧人员守则、主持兽医工作守则、生产线兽医防疫人员守则、隔离舍兽医工作守则、实验室工作守则、化验室工作守则、供精站工作守则、设备科工作守则、饲料加工厂工作守则、配种猪舍工作守则、妊娠猪舍工作守则、产房工作守则、保育猪舍工作守则和测定站工作守则。

2.1.5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饲养户+标准化”产加销紧密衔接,垂直一体的生产体系是现阶段比较符合系统工程要求的养猪模式,应大力推广。


2.2 现代养猪场信息化技术的内容

2.2.1 现场信息采集和数字化管理平台

依据规模化养猪场电子档案的要求,建立免疫、检疫、疾病和投入品记录系统,反映免疫、检疫情况,重大疫病发生情况,饲料、药品等投入品来源、名称、数量、投入时间情况等,作为猪肉产品质量追溯的源头信息。

建立种猪场数据库,为母猪和后备猪佩戴无线射频电子耳标(RFID),有利于快速识别猪群和猪只,及时实施种猪可追溯管理。在生猪通用追溯平台的基础上,采用RFID对种猪注册登记,为种猪建立完整谱系和生产档案,使追溯系统的信息上溯到育种阶段。

应用猪场各类传感器(温度、湿度、照度、风速和氨气浓度等),建立猪舍环境参数采集系统,如自动温控系统,自动给水系统,自动换气系统,自动控制有害气体系统等,以便为生猪提供良好生存环境,达到福利养猪要求。


2.2.2 “电子标识+自动饲喂+自动称重”系统的应用

应用饲料自动饲喂系统,可以减少很大浪费。种猪在采食时,通过RFID耳标的自动识别,以及自动称重,立即由计算机查询到该种猪的生产性能,是高产、中产、低产、还是空怀?因个体差别而提供不同的饲喂量,这样既可以实现满足个体需要,又能降低生产成本。一旦种猪离开食槽时,将在显示屏幕上显示食槽中还剩有多少饲料、是否吃完,如果食槽中饲料剩的过多,首先应考虑该种猪是否发情,其次才考虑该种猪是否生病。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动态管理生产过程的应用,对母猪处于空怀、妊娠、分娩和待配,可以了如指掌,达到减少母猪非生产时间的目的。不用信息技术,不知道这头母猪何时分娩、何时下床,总是要翻生产记录。作为一个生产管理人员,每天可以通过计算机显示不同母猪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头数、胎次、年龄结构及生产成绩。这样让母猪这个生产机器总是处于优化状态和高速运转的状态。


2.2.3 生猪全程质量安全监控与溯源系统

在养殖、生产场所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确保育种、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和储存等全程的安全性;利用数字化标识技术,对生猪活体、猪肉产品等进行标识;应用仪表化的生猪质量溯源系统,实现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标识转换和信息传递。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生猪源头信息查询系统:消费者根据追溯信息码,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网查询猪肉产品的源头信息。

建立基于移动设备的短信和WAP查询系统研究:提供短信网关和特服号码,用户可通过短信方式查询肉品源头信息;建立WAP网站,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上网进行肉品信息查询。

研制一体化广告查询机:消费者可在销售现场查询猪肉安全信息,追溯信息码自动扫描无须输入;在无人查询时,自动播放广告或宣传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 标准化养猪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3.1 收集数据

有目的地收集数据,是确保有效分析过程的基础。如何组织收集数据?需策划其内容、渠道与方法。策划时应考虑:

3.1.1 明确由谁在何时、何处,通过何种渠道和方法收集数据;

3.1.2 将识别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要求。例如评价母猪自动饲喂系统时,除RFID耳标的识别外,需要收集的数据可能包括其不同阶段饲喂过程的能力、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等相关数据;

3.1.3 人工记录表,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应便于使用;

3.1.4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数据丢失和虚假数据对系统的干扰。


3.2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是将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通过生猪及其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应用因果图、分层法、调查表、控制图、关联图和系统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


3.3 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

数据分析是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基础。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评估生猪及其产品信息化管理数据的有效性:

3.3.1 提供决策的信息是否充分、可信,是否存在因信息不足、失准、滞后而导致决策失误,出现生猪生产性能下降等问题;

3.3.2 信息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与期望值一致,是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有效运用数据分析;

3.3.3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真实和充分,信息渠道是否畅通;

3.3.4 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合理。例如生猪自动饲喂系统风险是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3.3.5 数据分析所需资源是否得到保障。


4 生猪屠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4.1 建立全国屠宰信息管理数据库

猪肉的安全主要包括饲养、屠宰加工和销售三大环节。农业部门正进行养殖场生猪养殖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生猪健康养殖信息中央数据库。要求做到对每个饲养场每一头生猪的饲喂、免疫、防疫、用药情况进行数据的统一采集和集中管理。一旦发现病害猪肉、有毒猪肉等危害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可以通过中央数据库系统反向到追溯具体的养殖场,以及防疫检疫人员查出具体的原因和责任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理。对于生猪标识与数据自动采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整与改进。

按照国务院生猪管理的条例规定:生猪的屠宰和屠宰环节的管理工作由商务部门负责。为了建立完整的猪肉安全追溯链条系统,使得从市场销售发现的问题猪肉,能够通过屠宰环节进行反向追溯,商务部门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生猪屠宰信息中央数据库,统一数据的采集标准,数据信息由商务部屠宰管理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只有建立了真实正确、完整齐全、统一规范的生猪屠宰中央数据库才能够架起一座沟通生猪饲养和猪肉市场销售信息管理的桥梁。

4.2 生猪屠宰追溯管理的总体架构

4.2.1 生猪屠宰追溯管理系统(图1)

生猪屠宰信息数据库:包括生猪养殖、检疫信息采集、屠宰过程信息与猪肉市场销售溯源管理4部分。

4.2.2 生猪养殖和检疫信息的采集

由于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基本上采用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管理,即使是农户(或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在送往屠宰场进行屠宰加工时,也会有生猪供应商组合成一个生猪供应批次。因此在屠宰场采集生猪养殖信息时,只要采集该批次的生猪的饲喂、用药、检疫和免疫情况,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每一头生猪的个体信息。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对生猪的管理也仅做到对饲养场和饲养批次进行追溯管理。因此现在对生猪的屠宰过程要求采集和追溯到每一头生猪的个性化的饲养信息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过度管理行为。在生猪屠宰场当前应着重于建立完整正确的屠宰生猪的供应批次的源头信息的采集和上报。


4.2.3 生猪屠宰过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生猪屠宰过程涉及到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应该建立一个数据信息采集点,配置相应的采集设备,制订信息采集的标准。对于检测到的有害不良信息上报中央屠宰信息数据库进行溯源处理;不合格的猪肉产品及时剔除,并进行安全处理;合格猪肉产品加贴溯源信息标识,进入销售环节。

4.2.4 屠宰场内部无线数据采集局域网系统的建立

由于屠宰场的流程和设备的配置因为各种原因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变化,因此建立一个屠宰场内部的无线数据采集局域网系统(图2),使得生产线上的数据采集节点可以依据需要进行灵活配置。



4.2.5 屠宰场服务器系统管理软件的运行

现场服务器系统安装有现场管理软件,可以单独运行,实时采集现场设备的数据信息采集,同时对现场设备发出控制指令。软件具备数据的自动备份和故障的自动恢复功能。因此系统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比较简单方便,可以满足屠宰场的实际管理需要。


6 猪肉销售信息的溯源

在经过生产过程检疫检验合格的最小猪肉产品单元上加贴条码溯源标识。猪肉产品条码溯源标识编号与生猪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消费者通过条码溯源标识的条码编号可以访问生猪屠宰信息中央数据库网站,确认所购的猪肉产品是否经过合格的检验检疫处理。对于有毒有害的问题猪肉产品可以通过生猪屠宰中央数据处理库反向追溯到屠宰过程的相关责任人员、生猪的供应商、供应和屠宰批次、生猪的养殖场和养殖过程的检验检疫人员。如果能够与农业部的生猪饲养信息数据库进行联网检索,甚至可以追溯查询相关的饲料供应商,彻底查清事件的具体原因和相关的责任人员,确保老百姓可以吃到放心猪肉。


7 对策与建议

中国养猪生产的产业链包括饲养、屠宰加工和销售三大环节。养猪业是一个风险性较高的产业,民间有“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之说,即带毛的畜禽因风险高难以保全,不能计算在家财之中。当前中国散养户仍占一半以上,落后的养猪生产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约有6 500万个养猪散养户,每户增养1头猪,全国就增加10%的猪肉产量。因此,中国养猪业要从数量型转型质量、效益型,必然要从传统养猪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才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即 要实现规模化养猪,养殖业必须走信息化道路。

7.1 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健全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当前国家提倡实施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上游、下游产业的平衡发展。在养猪业发展中要考虑到上游饲料原料供应,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中国养猪业与屠宰加工乃至饲料原料产业彼此独立,没有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在养猪发达国家,很多屠宰厂是养猪企业联合筹资兴建。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均衡发展,产业链中利益分配较为合理。不至于出现产品过剩或产品十分紧缺的现象。因此,对于现在众多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理念要进行改变与更新。只有改变传统的养猪观念,才能在复杂的养猪环境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成功的养猪管理者。

7.1.1 进一步完善信息监测服务,搞好生猪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建立产销价格联动网络,切实加强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价格监测,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引导养殖户科学安排生产,规避市场风险势在必行。

7.1.2 有条件的省市以养猪协会和生猪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手机短信每周定期为养殖户发送活猪和饲料价格信息,深受养殖户欢迎。

7.1.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生猪源头信息查询系统。既方便消费者根据追溯信息码,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网查询猪肉产品的源头信息,同时向养殖产业提供了宏观数据。

7.2 认真开展积极的养猪业宏观调控

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养猪业发展的经验和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养猪业发展,使养猪业走上现代科学发展的轨道。随着对生猪及猪肉的价格波动成因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必将对生猪产业链内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需要国家在宏观调控和疫病防治等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建设,以减少外部冲击,有效减缓养猪业波动幅度。

生猪的屠宰已经完全由市场化运作,屠宰场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中国目前生猪的屠宰和销售还处于分散经营的初级状态,企业普遍还是处在简单的追求规模扩张阶段,企业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投入不足,意识不强。因此要做好中国猪肉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如果政府不采取强制性的硬性规定与措施,仅靠企业自身的自律行为不能满足猪肉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因此建立由商务部生猪屠宰管理部门牵头,制定生猪屠宰信息采集和追溯管理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建立生猪屠宰信息中央数据库是党和国家赋予商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尽快进行立项研究,抓紧组织试点推广。否则屠宰环节信息的缺失将严重的制约猪肉安全追溯工作,猪肉安全难以进入常态化管理,突发性的猪肉安全事件无法有效溯源,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7.3 不断加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如何保持养猪业平稳发展和向现代养猪业顺利转变?必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尽快使养猪业走上依法发展的轨道。当前养猪生产必须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农业部第67号令《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实现饲养场——屠宰加工厂——销售或出口贸易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由国家颁布一个规程,要求进入超市或出口的动物必须佩戴耳标;同时,附有电子文档追溯信息的记录,否则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7.4 尽快建立完善的畜牧业支持体系

发展的平稳、供求的平衡、科技的提高、疫病的防控等都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政府应加强对养猪业的公共财政支持:

7.4.1 应当支持与加强财政对畜牧业的调查研究。它包括对畜牧业财政支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畜牧业需要哪些财政支持、对财政如何支持畜牧业、对财政支持畜牧业的现行国际规则与动态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7.4.2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情,建立适应畜牧业平稳发展要求的财政支持体系。

7.4.3 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基础上,建立财政支持畜牧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财政支持畜牧业的保证机制,确保财政支持能够及时自动准确落实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