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赛鸽杂谈(二)

 苍海归郎 2015-12-02

    但是,我们前面叙述的相关肌肉力量大小的神经生理基础的内容,对许许多多鸽友来说,似乎有些不懂或者根本无法理解。那么我们尝试运用上述理论来解释高手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水平的鉴别。上海有一位鸽友,跟随其父养鸽数十年,由于自家培育的赛鸽在竞翔活动中获得过无数的优秀赛绩,凭借父辈的指导和智慧的探索,对优秀赛鸽的鉴鸽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爱好摄影和高超的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见识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赛鸽。随着见多识广的经验积累,他认为优秀赛鸽的力量素质水平完全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活动形式的反映出来。例如,当陌生人进入鸽棚时,鸽子的视觉感官受到条件刺激,视觉神经敏感的鸽子立刻会作出相应的躯体反应。如果能见到鸽子伸直了颈部,眼睛高度集中注意观察陌生人的动作,当条件刺激物的行为并未使它产生逃跑行为。
    而是较长时间保持静立,伸颈和眼睛十分注意观察对方时,说明鸽子的视觉神经冲动促使颈部肌肉力量的条件反射性收缩的结果。赛鸽视觉神经传导的冲动强度能够从伸直的颈部肌肉的力量充分反映出来。因此,这种神经类型的鸽子有必要进一步经过上手的观察来判断它们肌肉力量的水平。当我们用手去抓鸽子时,在巢位内通常是用手从鸽子背部上方向下抓。当鸽子双翼的上举肌肉力量较大时,通常双翼会作出快速有力的上举动作。因为鸽子起飞时首先是上举双翼然后是下扑。一般从神经系统产生条件反射活动的强度来说,双手轻轻压住鸽子的条件刺激作用能激发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如果鸽子此时有力上举双翼的肩部、或者试图用脚和双翼的肌肉力量从被压的手下奋力挣脱,证明赛鸽肌肉力量的水平较高。当我们单手握住鸽子的下腹部时,手的握力刺激作用能使鸽子产生肌肉收缩的条件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下,那些肌肉力量较大的赛鸽肌肉收缩产生的紧张度,我们完全能够凭手的感觉体验到,肌肉紧张产生的条件反射强度和频率越高,说明赛鸽肌肉力量越大。不仅如此,国内外一部分赛鸽竞翔高手运用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肉收缩运动的生理机制,根据赛鸽展开翅膀和拉长肌肉产生的条件反射,充分了解赛鸽肌肉力量的水平和潜在的竞翔飞行能力。例如单手握住鸽子的腰腹部,另一只手将鸽子的翅膀平面展开,使原来回收的肌肉拉长。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力量大的往往会表现用力回收翅膀的条件反射。
    特别是肌肉力量较大的鸽子由于手的牵拉作用而暂时不能收回翅膀。肌肉的静力性回缩的力量越大,能够明显地见到翅膀不停地颤抖。赛鸽双翼的上举与下扑动作的肌肉力量大小,直接影响赛鸽的飞行速度。如果将平展的翅膀往上抬起来,能凭借翅膀下扑肌肉回收力量的条件反射,了解它的肌肉力量水平。如果将展开的翅膀往下面牵拉,能凭借翅膀上举肌肉回收的力量反射大小,了解它的肌肉力量水平。总之,赛鸽肌肉条件反射力量的大小也同时反映了它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强度的水平。
    但是,赛鸽肌肉力量大小不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有关,也与赛鸽肌肉纤维(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组合肌肉的面积)的大小有关。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认为,肌肉群的面积越大,肌肉力量越大。由于赛鸽属于空中飞行的鸟类动物,飞行在空中的赛鸽如果肌肉结构(重量)超出了它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这种肌肉结构的力量素质水平显然不能适应长距离的竞翔需要。为此,从赛鸽体能素质的本质来认识赛鸽的肌肉力量的特性,应该是“筋肉型”肌肉结构特点,其肌肉力量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灵活性和协调能力表现出较大的肌肉力量。关于“筋肉型”肌肉结构特点很难用一种专业术语来解释,我们曾经多次对长途迁徒候鸟的肌肉结构的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它的肌肉结构不是厚重的结构特点,而是像“筋”一样结实而有力。候鸟的这种肌肉特点,有利于它们在空中长时间的飞行。事实上从中长距离竞翔快速归巢的优秀赛鸽,自身的肌肉结构一定属于“筋肉型”的结构特点。如果是一身厚重的肌肉结构,那么它一定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竞翔赛鸽了。这就是我们提出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本质的认识理念。

    三、提高种养训管理水平的认识
    关于种养训管理涉及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第一是对种鸽素质水平的认识。从赛鸽的遗传特性上来看,最优秀的赛鸽必然是携带最优秀基因的个体。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样可以产生变异。或者说,优秀的赛鸽未必一定能够育出最优秀的赛鸽,这是爱好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提高对种鸽素质水平的认识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种鸽本身基本素质水平的表现,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水平在肌肉力量大小方面的表现。我们曾经应鸽友的邀请去探讨他的赛鸽的速度多年无法提高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认为种鸽的双翼力量素质水平不高。尽管种鸽来源于优秀的血系,但个体素质的差异明显,导致后代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后来仍然从这个血系中有目的的挑选出个体素质水平较高的个体作种,繁育的后代鸽历经几代培育均有很好的表现,经常在500公里级竞翔中有多羽赛鸽挤进前二十名以内。从提高选种的认识水平上来说,往往会出现一种特别的现象应特别重视,就是某一羽个体素质极高的种鸽与多羽配偶生出的子代鸽,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只要沾上它的血源关系,绝大部分后代的表现都不会很差。因此,鸽友首先应清楚它与哪羽配偶生出的子代竞翔成绩最优秀,归巢比率最高。然后将子代鸽中一部分优秀者留下来作为种鸽的第二梯队培育后代。我们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一些鸽友把最优秀的赛鸽高价出售了,没过几年时间,由于缺乏最优秀基因的积累,后代鸽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与往日同辉了。综上所述,鸽友选种和留种,首先应将个体的素质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强度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且这种神经兴奋的强度能够从赛鸽肌肉力量大小,竞翔距离的能力的飞行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只有达到这种高度的认识水平。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站在巨人肩上起步”。

    第二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的认识。一般的家禽饲养管理与赛鸽饲养有本质的不同。赛鸽竞翔运动的本质就是赛鸽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鸽友的饲养管理,不断提高饲料喂养的科学性,不断提高赛鸽的健康水平,为赛鸽的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创造最佳的条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饲养管理水平的认识。
    其一是提高赛鸽健康水平的认识。赛鸽属于群居性鸟类动物,它们在群居的鸽舍环境,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袭的寄生虫感染。鸽友首先必须充认识到病菌和寄生虫感染的来源,鸽子出现的症状。然后是采取哪些预防治疗和消毒与隔离病鸽的具体措施。由于鸽友对赛鸽健康状况的认识水平的差异,加上受诸多心理障碍的影响,导致赛鸽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例如:根据我们的了解,绝大多数鸽友并不懂得驱除赛鸽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使用,更不清楚定期驱虫有什么要求和措施。甚至有鸽友自己说,他养鸽已经十多年了,自从一次给种鸽喂食驱虫药,因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种鸽死亡,这十多年中害怕喂驱虫药,因而再也没有给赛鸽作驱虫的工作了。由于国内尚没有赛鸽专业的医疗机构,更多的是家禽兽医介入赛鸽领域。因此,人们往往爱给赛鸽驱虫可能影响飞行能力的因素制约。
    事实上,由于饲科和保健砂及饮水器长期与鸽舍接触。赛鸽最容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而且有些体内外寄生虫的感染持续时间很长,短时间内没有十分明显的症状。由于爱好者对于赛鸽感染体内外寄生虫病的认识不足,加之受害怕驱虫心理的影响。有鸽友从来就没有给种赛鸽驱虫的概念。加上赛鸽专用和安全驱虫药物的缺乏,给赛鸽驱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赛鸽受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影响,直接导致健康素质的下降,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导致体能物质储备恢复的困难,赛鸽前一站训练或竞翔还能表现出高速回归的飞行能力,由于寄生虫与赛鸽争夺营养物质,致使赛鸽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当赛鸽继续下一站放飞训练或竞翔时,表现出明显的体力不支,有的鸽子明显迟归,有的鸽子一去不复返了。
    为证明这一推论的可靠性,我们曾经多年对不能回归的赛鸽胃肠道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最普遍的是肠道蛔虫和绦虫,约占被解剖赛鸽的93.2%,而且蛔虫和绦虫的感染往往在同一只鸽体内发现。鸽友对寄生虫病往往缺乏科学的认识。许多鸽友一但发现鸽舍内许多鸽出现拉稀现象时,通常不考虑是由体内寄生虫病致病的可能性,因此,止泻效果不明显,一但我们改变思路使用驱虫药物,鸽子稀粪便的症状很快消失。这就需要鸽友不断学习相关的禽类医药知识,提高识别信鸽病症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是饲料喂养的科学性。赛鸽所需的营养物质均通过饲料获取。其科学性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饲料营养的科学搭配。这方面内容多有刊物专门介绍。本文不作重点探讨。二是赛鸽饲料营养搭配及其喂量控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根据赛鸽体内饲料营养转化吸收的基本原理,最容易被吸收的是糖类,它可以转化为糖元储存,也可以通过糖异生的途经转化为脂肪储存。根据赛鸽飞行能量消耗的基本原理,飞行中最先被动员出来的能源储备是肌糖元和肝糖元。随着赛鸽飞行时间的延长和保持能量物质的供给,最经济的能量储备是体内储存的脂肪。因此,赛鸽自家飞训练期开始,应尽可能减少或不喂豆类饲料,只喂谷物或添加一部分含脂肪高的饲料。以保证赛鸽饲料营养的科学性。赛鸽饲料喂量的控制更具有科学性。
    我们曾专文探讨过赛鸽饲喂量控制的内容,对赛鸽体重的控制是影响它们能否竞翔更远距离的重要手段。例如,有一位鸽友引进了几羽优良品系的种鸽,这几羽种鸽繁育的后代,在他的棚舍竞翔500公里几年时间,当日归巢的赛鸽谨此一羽。而这个品系的鸽子在另一位鸽友的棚舍竞翔500公里当日回归比比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饲料过量饲喂造成的。因为他看见饥饿的鸽群扑向他手中的食盆时,无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怜惜之情。结果造成赛鸽过于肥胖,平时家飞持续时间最多只不过十几分钟就必须降落了。偶然一次驱赶家飞也是气喘嘘嘘,双翼下垂。
        赛鸽的生命价值在于竞翔比赛。根据鸟类科学家的研究证明,“饥饿善飞”是鸟类寻求食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特性。而赛鸽的饲料喂量应根据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时的能量消耗程度,科学掌握喂量。
    一般认为,连续三日至五日的喂量控制,赛鸽不会出现明显的消瘦和长肥的体症,而且还能够在家飞训练活动中自主家飞时间在两小时左右,说明饲料喂量控制是比较科学的。但是,给赛鸽喂食容易形成:喂食条件反射,这对于家飞训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成功的经验是在赛鸽家飞训练之后喂食。如清晨让赛鸽集群家飞训练,为促使赛鸽飞行更长的时间,整个上午不喂食,避免鸽子建立返巢等待取食“条件反射”,只是让鸽群回棚舍饮水或休息。下午在特定的时间让鸽群出棚家飞,建立定时出棚家飞活动的“条件反射”,当鸽群能够持续飞行较长的时间,返回棚舍之后不要急于喂食,特别是还有鸽子在棚外时不要急于投喂饲料,避免喂食的条件刺激而影响以后的家飞训练。喂食量应根据赛鸽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的体能消耗,科学把握。如果今天遇恶劣天气条件,鸽子都没有出棚活动,仍然按原来的喂量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它突破了能量消耗与能量摄入“平衡”的基本准则,持别是连续几日的关棚饲喂,几天的时间可能使赛鸽的体重增加,继而影响飞行运动能力的发展。

    第三是提高赛鸽训练水平的认识
    根据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赛鸽家飞训练是竞翔飞行运动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基础。赛鸽家飞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竞翔水平的发挥。但是由于赛鸽综合素质的个体差异,集群飞翔活动功能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素质水平高的赛鸽能保持高速度和持续数小时的飞行而不显疲劳,素质水平差的赛鸽飞行速度慢、持续时间短、间歇次数多。赛鸽竞翔实践证明,当赛鸽由竞翔司放地放出后,整个群体就像跑马拉松的队伍,素质水平最高,竞翔状态最好的赛鸽最先归巢。其它的赛鸽只能陆陆续续的回归,甚至有的不能归巢。由此可以肯定,赛鸽竞翔的飞行速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与它们的体能素质密切相关。
    这里即有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与后天的训练有关。因此,提高赛鸽家飞训练水平是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的基础。根据相关调查,竞翔水平高的鸽舍普遍具有较高水平的家飞训练水平。例如当年秋冬季竞翔的赛鸽实施雌雄分棚饲养管理和训练,由于赛鸽年龄差别很小,很容易使鸽子建立出棚家飞训练的条件反射。对那些懒飞或不能承受高速度和长时间飞行的鸽子,查明原困,移棚管理或者淘汰。从优秀鸽舍的训练经验来看,为了使赛鸽的速度和耐力水平更加接近实际竞翔比赛的需要,在棚舍外悬挂一面小红旗,红旗不落是不准许赛鸽回棚的信号。这种训练手段最关键的问题是饲料营养的补充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虽然这种强制性训练手段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仍然需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家飞训练水平,为放飞训练或竞翔打下坚实基础。
    赛鸽的放飞训练是将体能素质的发挥与定向导航的潜能素质有机结合的过程。首先从定向导航的潜能素质有机结合的过程。首先从定向导航能力上看,近距离不同方向的放飞训练能使赛鸽熟悉棚舍周围的自然环境,又能不断提高赛鸽适应陌生环境的心理素质,还能使赛鸽的体能素质和导航能力得到发展。研究表明,最优秀的赛鸽短时间内能建立稳定的“定向条件反射”,当赛鸽多次朝着特定的方向放飞训练,一但鸽子出棚高飞之后,能凭借太阳方位,地球磁场等。很快确定正确的归巢方向和回归路线。
    根据成功者的经验,经常性的短距离的放飞训练就是很好的训练手段。三至五天放飞一次30公里或者50公里,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放飞10-20公里。使赛鸽在竞翔比赛之前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什么叫做赛鸽竞翔状态呢?就是根据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规律时间特点,在一段时间内每过三至五天时间短距离放飞训练。然后跟随竞翔的大部队去竞翔比赛。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提升和保持赛鸽的竞翔状态,值得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本文提出的认识观点谨供参考,由于赛鸽实际竞翔能力更多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赛鸽本身素质的潜在条件制约了能力的发展。但是,只有优良品质的潜在素质而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仍然不可能让赛鸽表现出卓越的竞翔能力。所以爱好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