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剧回归

 李茹2018 2015-12-02
      舶来艺术的中国之路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作为一种西方戏剧的艺术形式,话剧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引进中国。话剧发展的10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话剧工作者筚路蓝缕、前仆后继,使话剧这一"舶来品"经由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吸纳和改造,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并以其大量关注、反映现实人生的优秀剧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 名 表 演 艺 术 家 蓝 天 野 曾 表示,中国话剧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历史发展同步。翻开百年话剧篇章,历史风云尽收眼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话剧成为人们表达情感,鼓舞人心的重要形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话剧以它传播快,影响大的优势起到了宣传抗敌、鼓舞斗志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大小小的
  话剧团遍布全国,这样的发展更增加了话剧的影响力,在当时,几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有一批话剧来响应。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进剧场看话剧成为主流文化消费。就这样,话剧艺术轰轰烈烈地进入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大舞台。在那个变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戏即是消闲"的时代已经过去,话剧成为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与此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艺术家,老舍、田汉、曹禺、郭沫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馆》、《于无声处》等,无一不成为话剧改变一个时代的经典标注。
  1928年,青岛市立中学的教师王卓和王玫与《民报》的杜宇组织了一个"光明剧社",他们演出了诗人徐志摩创作的 惟一一个戏剧《卞昆冈》,使青岛观众第一次看到话剧演出。文革前10年是青岛话剧的辉煌时期,《敢想敢做的人》红遍大半个中国,特别是1962年,《红岩》小说在全国引起轰动,在上海一演就是4个月,还有独幕话剧《柜台》,也是一部佳作,周总理观看了两次……文革结束后,舞台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枫叶红了的时候》得到热烈响应……青岛话剧团获得了各种国家大奖,为青岛的舞台艺术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褪去光环的艰难生存改革开放以后,大众娱乐方式多样化,尤其是电视传媒的进入,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和时政、新闻类节目,正因如此方便的形式进入百姓生活,话剧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话剧也不可能再像抗战时期那样独步天下,慢慢地,能够真正进入剧院观赏话剧的人少了,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 ,商业化的进行,话剧团面临没有市场,演员收入过低的尴尬境地。个人收入的不
  理想,让很多当红的明星不得不卸下"话 剧演员"的 名号,另谋出路。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濮存昕、梅婷、刘烨等等一些出身话剧舞台的演员。"话剧危机"变得不再是个新鲜的概念,与之相伴的是好剧本的缺失,娱乐道德的丧失,艺术传承后继无人等令业内人士担忧的问题。渐渐地,话剧失去了观众,也失去了旧日的魅力光环。同样的,曾经红红火火的青岛话剧市场也遇到了瓶颈,在各种原因与重压下,青岛话剧也进入了较长的断档期。
  挥别昨日的百年回归挥别曾经的辉煌与坎坷,走过百年之路的话剧,再次回到了艺术与休闲的本位。中国的文化市场进入了全民消费时代,被定义为"文化身份地位最高"却在历史舞台起起伏伏的话剧,似乎迎来了新生。进入话剧院,零距离体验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密有趣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众人休闲娱乐的选择,极富情感色彩的人物对白,完美的舞台效果,别样的试听感受是电影电视所不能比及的。
  话剧的新生,离不开国家对于话剧文化发展的支持和推动。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演艺娱乐被列为须加大扶持力度的重点文化产业。同时,一大批民间小剧场话剧社搭台组班,多个老而弥坚的经典剧目创出票房新高,欧美演出团体也纷至沓来。青岛话剧人也采用小剧院式的演出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用富有不同色彩的剧本吸引观众的眼球。
  观众多了,演出多了,这是青岛话剧最直接的改变。越来越多关于话剧的讨论登上各大报刊杂志,足以说明现在人们对于话剧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从目前上演的剧目来看,不仅有极具可爱风格的童话亲子剧、也有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现实问题的成人剧。喜剧、闹剧、童
  话剧……正是这样多种的选择,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要,从最初的看热闹到现在的看门道,观众欣赏水平在提高并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促进话剧市场的发展也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不得不说,看话剧已经成为了时尚文化消费的新宠儿。虽然相比较电影电视的普及,话剧略逊一筹,但话剧的魅力非同一般,"话剧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即便是同样的一出戏,每场的演出都不会百分百的一样,因为观众不同、话剧演员的互动以及演员即的发挥,都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演员真实立体的表演,直接带动观众情绪的迸发,这些魅力,是电影电视所不能做到的。"SY剧场总经理纪舜超说。
  话剧在青岛发展初期,也曾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青岛话剧院的制作人黄文灿表示:"7年前,我们就尝试过小剧场话剧,每场卖出10几张票,青岛观众没有买票看剧的概念,再加上其他一些困难,所以就没能坚持下去,而近几年随着观众对于精神文化消费追求的提高,使
  得市场需求增大,经过再三的考虑,我们话剧院开始做一些儿童剧,依附小孩天真烂漫的天性,与戏剧接触后更加容易被带动的优势,主力发展儿童剧,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孩子来观看,慢慢地积累了不少人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引进一些优秀的成人剧作品,在青岛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是我们所没有料到的。"现代话剧不单单有传统意义上的独白、对白、 设置 音乐 等等, 更增 加了 杂技、舞蹈、相声等创新设计,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增添到话剧表演中来,使得现代话剧紧跟潮流,贴近生活。在今天来看,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是话剧的特点之一,而增加更多元素相结合,营造多元化的舞台效果也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法宝。
  现在青岛话剧市场的升温,少不了青岛话剧人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少不了观众的支持,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为青岛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消费的新氛围。谈到对于未来话剧市场的
  展望,SY实验剧场的经理纪舜超欣然地说:"我希望青岛话剧的未来能够打造成为'小吃街'的模式。作为话剧演出单位来说,形成很好的良性竞争,在各方面的交流会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那时的话剧会有高产量高品质的更好局面。而对于观众来说,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话剧在消费选择中地位的提升,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当然,这需要更多人的不断努力才可能实现。"或许,这也是话剧爱好者的梦想,话剧人要做的不仅是传承百年话剧的艺术精髓,还要让更多人们热爱这门艺术。当下话剧市场的升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人们应该对话剧拥有更多的期许,顺承这样的良好趋势,期许也许会变成现实。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话剧百年后的今天,话剧市场在储备人才方面也做着积极地努力,我们可以期待中国话剧无限光明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