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静看待中医馆热

 风吹洋芋皮 2015-12-02





话题背景:

目前各地有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涉足中医馆,旨在作为探索大健康模式的重要手段。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这对中医馆热是否利好?但在这股中医馆热潮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1、根据您了解,目前中医馆模式在药品零售终端中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李从选:中医馆热是药店受到基药政策及其它利空政策挤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留给药店的最后一个机会,因为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的服务态度差、药价贵、且人满为患,加上医患关系紧张,这就给药店做好中医馆和患者的健康管理带来机会;

其次是中国药店传统的模式就是医药不分,前店后厂,中医坐堂有悠久的历史。

2012-1013年,可以说是连锁药店的中医馆年,全国各地的连锁药店,都进行了中医馆业态的尝试,成功者比比皆是。中医馆模式的引进,是药店盈利模式的一次集体突围,是药店的大势所趋,也是少数有眼光有实力的连锁药店的差异化定位的集体实践,中医馆将推动诊所药店模式的发展、推动药店大健康模式的发展、推动药店盈利模式的提升、推动治未病的普及、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药食同源中药营销水平的提升。


2、然而,这股热潮是否形成市场经济中的羊群效应?为什么?从当前业内盛行的几种中医馆模式来看,已经有哪些隐忧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李从选:中医馆模式必将普及和提高,一定会形成药店行业的羊群效应。主要原因与社区卫生机构以西药针剂为主治病模式形成差异化,符合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保健)来药店的时代潮流;二是为广大退休以及民间老中医提供发挥余热的舞台;三是这是药店业态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

中医馆业态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很多大型综合性中医会馆,功能类似中医院,代表企业是昆明圣爱中医馆、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福州瑞来春堂中医馆,名老中医集中是其重要特点,与中医医院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检测设备和病床,没有住院患者;第二种是中型专科型中医馆,仅有3-5个中医生执业,成都德仁堂中医馆当属此模式;第三种是原来就有的诊所药店,及一个药店一个坐堂中医,其主要职能患者就近诊病以及销售中药和中成药。从这三种模式来看,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问题一:营运管理。如何让医生把中医馆看成自己开的诊所,认同中医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尤其是把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治未病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带动药食同源产品销售问题。中医馆的行医卖药,健康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管理问题,这一点成都德仁堂的中医馆做的比较到位,在患者中形成了口碑!

问题二:老中医继承和来源。目前大部分连锁的老总与笔者谈到中医馆,都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老中医从哪里来,其实有三个思路,从退休医生中找、从民间找,异地中医馆相互交流(互派专家坐诊半年,提供一流食宿和旅游服务),要有三顾茅庐的精神才行;其次是老中医手艺的继承问题,可以实施师傅带徒弟制度,按照古人师傅带徒弟的程序来实施即可,相信有年轻人原意拜师,侍奉师傅的。

问题三:政策壁垒。作为主流连锁,应该有政府公关能力,说服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自己做中医馆的。当然准入问题也有软硬件的限制,但是总得先起步才能再改进。


3、在您看来,中医馆热背后反映出现在行业经营者在中药发展思路上的什么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隐忧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李从选:一般来说,老中医都十分看重中药的来源和品质,笔者听说长沙养天和的老中医,不用他们指定的药,就不开方治病,名医配名药,才能显示医生的水平,这和一些连锁追求高毛利,把低价高毛利中药引进药店是有矛盾的。笔者建议的解决之道:一是通过提高整体诊疗费和药价来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笔者认为,一些稀有和贵细的中药是给有钱人和要命的人用的,就应该卖贵点;二是提高中医馆的定位,就卖贵的药,但一定是有效的和最好的药,当然主要还是根据治病需求确定用什么药,只要坚持一些产品高端定位,另有一些便宜的中药即可;

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把老中医变成卖药的工具,时间长了,消费者反感,药店声誉受损。应该建立老中医坐堂的营运机制,把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养生讲座、居民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四季养生、药食同源保健等因素将相结合,把赚钱和公益结合,对一般人,诊疗费收高,对于特困户和特殊贡献人群,实施每周一天免费看病,另外组织老中医走进社区搞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