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公洞

 陆安桥1871 2015-12-02

岑公洞

 

      范氏诗中“隔江招岑仙”的“岑仙”,据《蜀中名胜记.万县》引《图经》云:“岑公名道愿,本江陵人,隋末避地隐此岩下,百余岁,肌肤若冰雪。积二十年,尸解去。”

岑公所居岩即“岑公洞”,在万州对面江南岸南屏山下。《方舆胜览》记:“ 岑公岩在大江之南,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丈,石岩盘结若华盖。左右方地有泉涌出,岩檐遇盛夏注如松篁,藤萝蓊蔚葱翠,真神仙窟。”

   同治增修《万县志.山川》也说:“南山在县南,隔江三里,下瞰大江,即县之对山也。叠翠如屏,亦名南屏山。下有岑公岩,亦名岑公洞。洞中二石如累棋,屹立撑拄,是钟乳所成。其下有石室,洞门瀑布十余丈,自悬岩飞下,淙潺不绝,下注溪涧。”

何宇度《益部谈资》记:“岑公洞宽敞如庭室,壁上多前代题识。洞前石碑如林。”洞内有钟乳石甚多,形状怪异,泉水叮咚,洞外松篁藤萝蓊蔚苍翠,飞泉泻下,似雾似雨,形如珠帘,故有“岑洞水帘”之称。宋朝冯时行诗中有“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石髓层层落,松声树树偕”之句。陆游、王士桢等均到此游过,并题诗传世,

神仙洞窟,奇景天成,风景绝佳,题刻荟萃,岑公洞历来就是游览胜地。

唐代万州刺史马冉有《岑公洞》诗:

 

南溪有仙洞,咫尺非人间。

冷冷松风下,日暮空苍山。

(同治增修《万县志.艺文》)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黄庭坚冒雨游岑公洞,留诗两首。

 

肩舆欲到岑公洞,正怯冲泥傍险行。

应是岑公闭清境,春江一夜雨连明。

(一)

 

蓬窗夜静雨如渑,好似糟床压酒声。

此时岑公不能饮,吾侪强健可频频。

(二)

 

陆游有诗记当时情景:

 

大业征辽以闾左,军兴书檄煎膏火。

此时也复有闲人,自引岩泉拾山果。

后六百年吾来游,洞中正夏凄如秋。

乳石床平可坐卧,水作珠帘月作钩。

十年神游八极表,浮名坐觉秋豪小。

试问岑公迎我不,鹤飞忽下青松杪。

(《剑南诗稿.游万州岑公洞,岑公,隋时人,居此二十年,得道仙去》))

 

一向以入世报国著称的爱国游人竟然产生出隐居避世的念头来,这岑公洞的魔力着实不小。

南宋洪咨夔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秋入蜀。也有诗写岑公洞。:

 

洞从开辟有,翁独擅真清。

磴古苍苔涩,岩空细溜明。

谁刊新即事,尽剔旧题名。

太息今犹古,江山不世情。

(《平斋文集.岑公洞》)

 

洪氏对旧题被尽剔颇有感慨,看来破坏古迹自古亦然。

宋人范仲绂有《岑公洞》诗云:

 

石壁虚涵云气清,水帘簌簌堕琳。

客来但爱幽栖好,谁识岑公万古心。

(同治增修《万县志.艺文》)

 

王士稹曾游岑公洞,据其所记:

 

洞方广一亩余,中二石如累,屹立撑拄,是神乳所成。其下有石台。洞门瀑布十余丈,自悬崖飞下,淙潺不绝,下注溪涧,寒沁毛骨。洞中一池,亦石窦溜水滴成之。洞皆沮洳,断碑甚多,率偃仆泥草中,不可读。石壁上镌棰殆满,皆南北宋人题名。独觅鲁直、务观诗不得。洞口岑公洞三大字,绍兴辛巳郡守何榘书;侧有嘉定间王似绍云题名记,书甚遒媚,文笔亦可观。稍南有一石表,西向夹道,巨碑林立,其一大书一绝句,颇类山谷,亦嘉定间人,不著名字;一虚鉴真人赞,元符二年知襄州柱国借紫岑象求撰,阳惟李荐书,盖岩起方叔也。                         (《蜀道驿程记》)

王士祯也有诗曰:“岑公昔学道,遗迹空山中。洞门界飞流,白日生雷风。石髓无古今,钟乳尽玲珑。岩泉日穿穴,点滴成洼窿。中央若累棋,狡狯造化功。……壁间题字人,岁月何匆匆。巨碑亦笏立,文词竞豪雄。”(《渔洋山人精华录.岑公洞》)

岑公洞以下沿长江有一湾碛坝,冬春水落碛出,细石斑斑,积累成碛,形如秀眉,故称峨眉碛,也称红沙碛。相传古时城内男女老少每逢“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成群结队渡江嬉游于碛上,击小鼓,唱竹枝,并用鸡鸭预卜当年庄稼之丰欠。

峨眉碛以月景称胜,“峨眉碛月”为万县八景。清人李鼎元诗云:“仲春暖似夷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夜半山岈残月吐,一痕沙碛画峨眉”。此诗描绘了残月半吐,映照沙碛的奇景,是“峨眉碛月”天然景色的真实写照。

万州东四十里有石壁沿江,古称“下岩”,亦为万州名胜。据范成大《吴船录》所记,“至下岩,沿江石壁下,忽嵌空为大石屋,即石壁凿为像设。前有瑞光阁,阁上石岩如檐覆之;水帘落檐下,排溜阁前,此景甚奇。阁前有大荔枝两株,交柯蔽映。入蜀道至此,始见荔枝。”

陆游东归途中,曾至下岩小留,并作诗记之:

 

 画船四月满旗风,饮散匆匆首东。

   醉里偏怜江水绿,意中已想荔枝红。  

 断碑零落霉苔遍,幽涧淙潺略  通。

   一匹宁无好东绢,凭谁画此碧玲珑。”

 

如今下岩已经鲜为人知,昔日的石屋应存,但其中像设,以及瑞光阁、两株荔枝恐早已荡然无存了。

   万州于峡江,历史上以井盐称。《水经注.江水》记: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其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添置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