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客》说课稿

 书香四溢书屋 2015-12-02

 

                          《信客》说课稿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积累字词,感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    诵读品味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通读感知文意   品读赏析语言     精读探究拓展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校园里的清洁工人老翟,同学们认识他吗?他是负责我们学校什么工作的,(接着展示图片建筑工人,垃圾清洁工)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从事着别人不愿意做,却被这个社会深深需要的职业,他们尽职尽责,辛勤付出,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的贫穷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尊重。有这样的一位作家用自己敏感的诗心和睿智的哲思展示里自己记忆中的这类人,他就是余秋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信客》看看这是怎样的故事。
二、字词积累
请问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吗/那么再次快速的看课文从文中找出你预习时不认识的字、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多音字、把她们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要在下面帮忙解决

三.了解体裁

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思考本文的体材是什么??

         明确体材散文,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往往为了突出一个中心,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很多个事件,但却杂而有章,信客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它很好的突显了这一特点。

四:感知理解课文

师:信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相关情节谈谈感受(目的理清文章内容,从而揭示人物美好品质)

生:他的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特别佩服。那么辛苦而清贫的工作,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很了不起。

师:很好!他提到了几个词,我写下来。(板书)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待人宽容(板书)

生:他的善解人意特别打动我。老信客因为一次小失误被众人遗忘,晚景凄凉,可是信客却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我觉得那是因为他做了信客之后更能理解老信客、更尊敬老信客的缘故,所以我觉得他特别善解人意。

师:说得很好!奔波劳累的信客生涯尽管一片苦楚,但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成为他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生:我最佩服他的诚实守信,做了三十年信客,他从未失信于人。和老信客相比,他无愧于信客的信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师:很好!你从哪里看出来人们很尊敬他呢?

生:从他不干后很多人还想让他代理邮政业务可以看出来,还有乡人都推举他做老师,他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也能看出来。

师:非常好!课文读得仔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信客,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等美好的品质。(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学生齐答)。揭示信客美好的品质

师:信客生活状况怎样!

工作强度大,路途遥远收入微薄  衣食住行环境恶劣  社会地位不高   不被理解甚至被诬陷

师:甚至一个小的错误就会毁掉了一辈子的努力和名誉。所以在此我想说信客的那些美好的品质更难得,更闪亮,更可贵。那么同样可贵,却因为一失足成了千古恨的还有一个老信客,文章为什么在写新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呢?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师:好,咱们来总结一下!从结构的角度说,先写老信客为后文做了铺垫;从内容来讲,交代了信客从业的原因,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长途跋涉、十分辛苦,还强调了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这些使得新信客成为可以让人信赖的信客。

 师:你是如何看待老信客的呢?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可写的人很多,可他为什么要写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呢?

生:信客的地位可能显得卑微,但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觉得作者是在赞美具有信客精神的人,而且希望会有更多具有信客精神的人。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吗?

 

生:因为信客这种职业虽然已经消失了,但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所以作者要借一种逝去的职业呼唤一种永恒的精神。

 

师:很好!余秋雨在一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时曾说:我们的前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何处”?需要后代去寻找,寻找到结果以后,哪一些在现代社会可以重新复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本文就是借着已消失的职业—信客,来褒扬可贵的诚信精神。

师:古人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过去了一个世纪,文章有无现实意义?由此探究作者的立意目的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诚信为立国之本”!并提供诚信格言。
二:引导学生关注无私奉献的一类人,看看我们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

 

师:一篇好的文章不光给人以精神的启迪,还要在语言上富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是如此,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语言。找出来,并大声的读一读,然后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这句或者这个词语。(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尤其本文朴素而又典雅的语言的运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比喻句上: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如果孩子提出来可以从虽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来引导分析句子的妙处。)

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了解余秋雨,了解余秋雨的散文和她的作品,引起学生阅读余秋雨作品的兴趣。



板书::

做信客

怎么做                   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诚信为本,书写大写的人!

不做信客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掘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介绍到这同学们对这位作家应该应该已经很感兴趣了,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老师在这里着重给大家介绍他的一部作品,《文化苦旅》尤其是这里的山居笔记,相信会让你喜欢,受益。

 

余秋雨(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我以为每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而一切优秀散文的“心”一定是善良的,一定是如顾炎武所说的:“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后人。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在批判关怀知识阶层文化人格中心意为出来”。龙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为自选,也许这更能反映作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质。【学习方法指导】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出外谋生。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须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麽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