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故纸园丁 2015-12-02

原文地址: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作者: 哈雷FJ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太行八陉,唯有第五陉——井陉,至今一直作为县域的命名。

    我的太行山摄影搭档孙静文先生前一星期到此探访拍摄,为古道的景色所震惊,在电话里描绘了保存完好的井陉古道车辙印痕,仿佛是他的惊天发现。我于昨天(6月30日)决定由杭州转机飞往石家庄,探寻秦皇古道和太行之首——白石山世界地质公园。

    石家庄,历史的烟尘和现代工业的粉尘一样笼罩着天空,据和我同行的摄影家老刘说,这里的天空难得出现今天这样的蓝天和白云,但今天的白云呈现鱼鳞斑,天气异常炎热,是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热。我们驾驶一部奥迪一路电话和当地矿务局朋友联系,一个半小时才到达井陉秦皇古道。

    这条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带着仰慕和追思的心情去探寻井陉秦皇古道,这个伴随秦始皇最后一程的地方。尽管经历这一段古道的秦始皇已是被人左右了遗志的行尸走肉,但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演变,能见到秦皇亲历的古道原形,这里恐怕已是仅存的硕果了,所以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和石家庄矿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高建中联系上后,由秦皇古驿道风景区管理处处长杜宝义带着我们进入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里。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封建皇权的创立者。在中国人眼里,他是“千古一帝”,毛主席曾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连;在西方人眼里,他就是“东方拿破仑”。他13岁继承秦国王位,22岁登基,39岁击败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统一大业。随后,他不失时机地制定颁布了统一治国的法令,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提出“书同文”、“车同轨”。50岁英年早逝,病死在东巡归途“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北),后车载其尸,经井陉古道绕道北上,由恒山、太原、雁门、云中进入九原,最后从九原直达甘泉的直道返回咸阳。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进入白皮关,车子往崎岖不平的石道上行驶几百米,停到了一分岔口,然后弃车拾级而上,烈日当空,好在甬道高树葱郁,蔽天遮日,路边黄土沧桑。过了白马庙改为新铺的方石路,爬到白石岭标志处,我们已是一身汗水。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再往上走,只见三间石屋,那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立鄙守路”——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经当地专家学者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有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撰写的《平安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为证,路旁崖壁上还镶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块。驿站建立至今近200年,与秦皇古道比那是太年轻了,可如此年代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为砖木结构,这两处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立鄙守路”似乎很难读懂,秦皇古驿道管理处的杜宝义对我说,据专家考证,它出于《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可以断定,这就是一处古代邮政驿站和官道官员休息站。鄙,是距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古时称50里为近郊,100里为远郊。“鄙,距国(都)五百里”,边鄙,即有人居住的偏远乡村。在远离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设站来接待过往信使和官员,这就是“立鄙守路”的意思了。秦始皇在修筑弛道时也是“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虽然“立鄙守路”现存不足200年,但它有没有可能是秦始皇时代井陉古道驿站点的传承地?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但我们无心观赏这些古迹,一心惦记着古道,我们疾步上行,但见黄色清漆护栏内,古道显现了:     秦皇古道——石头路基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现代铁路,蜿蜒上行,消失在丛林中。看到车辙的那一眼,我也被这深深的道痕震慑住了。如此年代悠久、前所未见的历史陈迹,真的让人震撼!这就是时代的烙印!这就是一段鲜活的沧桑史!我仿佛也置身于“车同轨”时古车马队伍中凭轼结辙: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否则,怎么能留下如此憾人的辙痕!难怪《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看看眼前的情形,别说车马并行了,就是想改行辙道都很难,大家只能顺辙而行,久而久之便“如出一辙”了。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杜宝义处长告诉我:两车辙内径1.05米,外径最宽处1.35米,现存道宽2.85米。秦朝“车同轨”规定是6尺,相当于现在的1.1米。这无疑是秦皇古道!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道之一,秦皇古道也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艰辛。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员亨利·克利尔考证,这条古道比罗马古道还早了100多年。而杜宝义处长则说,其实根据史料查证,秦皇古道比罗马古道要早上1300年。井陉古道之所以得以局部保存,得益于清末修筑正太铁路在井陉险路改线,人们才逐渐遗忘了这一大约7公里险恶难行的地段。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井陉口东天门关城——连接秦晋、燕赵的要冲。关城下有两条长达18米,最深处达尺余的车辙,这是最险最窄的一段。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这便是“燕晋通衢”之孔道。刚建成道路时,路面较高,依托路面加盖关城,车水马龙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车体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再凸再凿,东天门城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算起来,到1907年正太铁路开通,大约500年路基就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东天门是一座双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分扼白石岭东西两峰,屯兵把守,互为依托,浑然一体。西阁关城下为人工铺石,中间行车轧压部分明显可以看出换石的痕迹。大概这就是六方面石吧。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条天然通道。陉口一般设有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吕氏春秋·有始》有“何谓九塞?”的描述,井陉为第六塞。《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刘邦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韩信谈兵台似乎依然在传颂当年背水一战的以弱胜强的辉煌业绩。不远处就是韩信手下败将赵国守军陈余的衣冠坟墓。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井陉保存一百里的古道,是当年最重要的“驰道”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2),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弛道,因此说弛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

(1)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          

(2)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                   

(3)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4)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                  

(5)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                        

(6)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          

(7)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直道属军事专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是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部修筑。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古驿道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远古时期三叶虫的化石痕迹,杜宝义告诉我说,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值上万元,还真有人开价想买,但这些都是文物,再高价也不能卖!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6月初我到威海的成山头,看到了黄海边上伫立秦皇和李斯、徐福的铜像,一辈子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一代枭雄,竟然死在了寻药的半路上。

    赵高是在沙丘接到秦始皇赐公子扶苏玺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才陡起歹心的,甚至有可能谋杀了奄奄一息的秦始皇。因为扶苏执政没有他的好果子吃,扶苏一定会重用蒙恬。于是先做通胡亥的工作,又顺着李斯“老鼠哲学”的脉络攻其软肋,逼其就范,蒙毅祷告山川尚未返回,趁此机会,“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3人联手,秘不发丧,狼狈为奸,互相利用,导演了一出暗箱操作的“沙丘政变”。 

 [转载]太行山纪行(十一):探寻井陉秦皇古道

     歇灵台——路边平缓处有一块石坪,刻石碑“秦始皇歇灵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死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通道。因盛夏七月酷暑难当,虽然把秦始皇遗体放在温凉车里(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可以息卧的轿车),但时间一长,还是散发出了尸臭,引得苍蝇逐臭而来。赵高献计,命令随从官员每车装一石咸鲍鱼,用来混淆秦始皇遗体的臭味,古来民间就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于是一行人臭上再加腥臭,臭烘烘赶往咸阳。车行至井陉,关隘路窄,却非常阴凉,是歇息的好地方。这位千古一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是他的冥冥西归路,在此之前,他创造了空前伟业,在此之后,他留下了千古遗恨,随他同行的3个阴谋家“沙丘政变”提前结束了秦帝国的使命。秦始皇开启的秦朝二世而亡,车行井陉古道的臭气也随风飘散了。 

    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消散,而古道依然躺在山野之中,静静地诉说着秦王成就霸业的历史,倾听着数千年来的燕赵悲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