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愿为官的藏书家

 殘荷聽雨 2015-12-0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代,自有科举以来,读书便与仕途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件功利化极重的事情。不过,在那时,就有这样一些读书人,他们爱书、藏书,却不愿跻身官场,成为读书人中的另类。

  不愿做官喜爱藏书的文人宋代时就有,北宋文人张壆,字子厚,虽早年考中进士甲科,但之后便闭门读书四十年。他是北宋时著名的藏书家,有记载称他“手校数万卷,无一字舛。穷经著书,至夜分不寐”。当时,有官员非常欣赏他的德行,希望他做青州主簿、颍州教授等,他都推辞不就任。于是当时的大臣孙觉、胡宗愈、范祖禹说:“壆且死草莱,后世必以为朝廷失士。”认为张壆默默于世间,是朝廷的一大损失,苏轼也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后来,朝廷诏拜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还是无动于衷,在家中闭门不出直至终老。

  事实上,古时虽满腹经纶,但一生甘愿如“草莱”一般隐没世间的藏书家不止宋人张壆,在历史上这样的藏书家并不少见。

  明代藏书家郎瑛,年少饱览各类古籍。他家藏有大量书籍,而他每日坐于书斋中诵读,揽其要旨,汲取精华,辨同异,考谬误,写成一本62卷的《书史衮钺》。有人劝他考科举做官,并说像他这样有才学的人日后必能平步青云,郎瑛却说:“吾已委身载籍矣,尚复与少年竞笔札耶?”后来有地方官惜其才学,邀请他出仕,他坚决不去,布衣终生。

  还有清代文人杨尚文,为当时的出版家、藏书家、鉴赏家。他出身富宦之家,幼读私塾,却一生不曾涉足官场,平日居家奉母,博览群书。他爱好收藏古籍字画,还热心刊书,所刻之书均为善本,并请名匠雕版,编校认真,印刷精良,备受学术界重视,对当世文化传播贡献重大。

  以上提到的这些文人一生专注于藏书,对仕途毫无兴趣。还有一些藏书家,尽管他们已经进入官场,却留恋读书时的恬淡幽静,于是抛弃功名利禄,回乡读书。清末文人叶德辉就是其中之一。光绪十八年(1892年),28岁的叶德辉考上进士,与著名文人张元济、李希圣为同年,为吏部主事。虽然吃上了皇粮,但叶德辉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官,于是,30岁时就“乞归故里,奉亲读书”。叶德辉的藏书室名叫“观古堂”,经他竭40年心力,藏书数量近30万卷,不乏珍贵善本。有趣的是,爱书如命的他喜欢在藏书中夹“春宫画”用来防火。他认为火神是女性,看了“春宫画”会不好意思,所以就不会来烧自己的书了。

  总的来说,在古代,这些不愿入仕为官的藏书家一生追求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他们或校勘古本,或刻印书籍,或著书立说,凭借自己的兴趣生活,这种傲视功名利禄的做法,在古时是知识分子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至今仍为人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