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豆20710111103 2015-12-03

身为一位有情众生,我们内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离苦得乐。


  

  

  皈依在佛法修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基本上,身为一位有情众生,我们内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希望离苦得乐。基于离苦得乐的心情,我们开始修学善业,但善业有两种的差别:


  (一)外道的善业:若自己在行布施、持戒、忍辱时,心向外追求,这样的善业是一种福报的力量,这福报虽能带来暂时的安乐,但对内心的烦恼与罪业,并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是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当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这善业本身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会从内心中产生解脱的功德,调伏自己的烦恼与罪业。所以佛弟子与一般外道修习善业的最大差别,在于佛弟子内心中有三皈依的基础。若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修习善业,这善业就变成有解脱的功德,所以佛弟子所修习的善业称为波罗蜜多,它能运载我们到达彼岸。


  以下讲一个经典的譬喻,使大家了解这两种善业的差别。佛陀在经典上说,在一个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各自领了很多的牛在吃草,后来草逐渐被吃光,他们必须渡过恒河到另一处草原上放牧。第一个牧牛人并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这些牛过河,他见到恒河宽广,水流湍急,就用鞭打强迫的方式,迫使牛冲过恒河,结果有一大半的牛淹死在急流之中,这个人缺乏引牛过河的方法。另一个牧牛人非常聪明,他先寻找恒河两岸距离最近,而且水流最平和之处。他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强壮的牛,他让这些牛先冲过恒河,这群牛冲过恒河后,满意的在对岸叫着;这时次等强壮的牛就有信心了,在得到鼓舞后,也一鼓作气,冲过恒河到对岸;最后剩下羸弱的牛,见到大部分的牛皆已过河,输人不输阵,牠们也提起勇气,冲过恒河。结果全部的牛都安全到达对岸,在丰富的草原上,得到所需要的粮食。


佛陀开示说,佛弟子想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佛法称之为善巧方便。外道也想离苦得乐,但没有正确的方法,他们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修行的功效,往往事倍功半。佛陀说外道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因为他们虽想离苦得乐,但却不知道方法。佛弟子在离苦得乐的目标中,有正确的方法引导,而这方法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不论修习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法或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为基础。


宗喀巴大师说,一位佛弟子所修的善业,若不与三皈依相应,则这是外道法。所以皈依在佛教的修行中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若失去这个「道」,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缺乏得渡的善巧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