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硬化腹水证治心得

 寂寞在繁衍 2015-12-03

作者:

鹤壁市鹤煤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458010) 郝现军王冠民

洛阳市交通医院(471000)郭亚平

偃师市佃庄医院(471900)郭俊波 

1、病因病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病”范畴。其成因多系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七情内郁,劳欲损伤,感染湿热虫毒及黄疸等病失治误治,导致气滞、血瘀、水停,蓄积于腹中所致。病机特点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代谢失常。初期肝脾失调,肝胃不和,气血受损,胸中大气不振,气血鼓动无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郁火内生;或肾虚不能化精,肝体失荣,进而由气入血,血瘀阻络,或郁而化火,而结为肿块,或血热妄行,终至气滞、血瘀、水停、毒生,症瘕臌胀成矣。本病病位在肝,旁及胃、脾、肾、胆,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者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者气滞、血瘀、湿阻、水困、毒生。其中气虚、气滞、血瘀贯穿于于本病的始终。临床观察发现,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占十之七八,其它原因所致者占十之二三。从病机看,气虚、阳虚、毒盛者居多,阴虚者少,且阴虚者病情重,最易化火生风动血而发生出血、黄疸、昏迷等变症,预后较差。


2、肝硬化腹水常见临床症状及分析:


肚腹胀大:这是肝硬化腹水共症。早轻暮重为气血亏虚。伴腹壁静曲张提示腹水间长,阴虚者多,且易出血。腹壁无静脉曲张,说明热不重,阳虚者多,少见出血。阳虚者腹水较重。食后腹胀阴虚者多,阳虚者少。腹部有压痛多为阴虚或热毒盛,无压痛多为阳虚水盛。


气短乏力:各证皆有,是为由虚所致。气虚者往往气短,尤其是肺脾气虚。肺气虚,大气下陷,肺失宣发,鼓动无力。


胸水:右侧多见。肺气虚,宣发肃降无权。


脾脏肿大:阳虚者多见,且程度重。阴虚者少见。


黄疸:阴虚毒盛、肝胆湿热者多见,脾肾阳虚者少见。


大便:大便少而不利为肝肾阴虚;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是为脾肾阳虚。


小便:小便赤者多为抽腹水阴伤热盛,或食少所致。小便涩痛是为肾虚膀胱湿热,小便短少是肾功能受损。


食欲:不饥饱胀是湿盛浊气填塞;消谷善饥阴虚胃热多见;饥而欲食,食后腹胀,说明脾不运化。


口苦、口臭、肝臭味:每多见于肝胆湿热。


肝音:自创肝病肝音触诊法。方法是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轻轻叩击肝区,发出的声音称肝音。肝音浊者多见于水湿壅盛、痰浊瘀血阻滞,鼓者多见于火热毒邪炽盛或津液大伤。急性肝坏死多见鼓音。


低热:形瘦舌质红而下午低热者多为阴虚;形胖舌质淡而低热者多为气虚。


烦热:肝肾阴虚,火毒盛所致。


下肢凉、下肢水肿:多为脾肾阳虚。


出血: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者多见,脾肾阳虚者少。长期大便泄泻可导致气虚脾不统血而便血。静脉曲张、黄疸、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呕血。


舌象:舌质红、舌苔干燥乏津、苔黄者多见于阴虚火毒,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苔滑润者多见于阳虚。舌紫有瘀斑表示血瘀重。阳虚者舌体胖大者有瘀斑;阴虚者舌体瘦小并有瘀斑。


经带不调:月经量多,月经提前多为血热。带下增多,色黄者为湿热,色白者为脾虚,色赤者为火毒炽盛,色黑者为肾虚,色青者为肝失疏泄。


遗精:多为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


蜘蛛痣、肝掌:多为阴虚、血瘀挟热毒所致。


昏迷:见于肝病后期,气阴大伤,脏腑功能衰竭,阴阳将脱。


临床观察发现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年老者虚寒证多,年青者阴虚热毒证多;初期实证多,久病虚证多。


3、治疗原则


治疗肝硬化腹水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采取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用药,辨病的目的一方面对肝硬化腹水全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一法一方是不可能治愈所有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重在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特别是肝脾肾的功能,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所在。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根据具体病情,正邪盛衰,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灵活变化,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认为治疗肝病必须经过五个重要的环节,简称“五关”,一曰开胃进食关,二曰健脾止泻关,三曰舒肝解郁关,四曰益固精关,五曰排出毒邪(外触之毒,内生之毒)关。治疗肝硬化腹水必须以增加收入(饮食正常、精神愉快、环境优良),减少支出(体力及脑力支出,精、气、血等物质流失),扶助正气,排除毒邪,清散结块,去除腹水为标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血是肝硬化腹水过程中常见的危急之症,必须首先解决。长期的出血引起气血亏虚,正气大伤,导致肝病逐渐加重、恶化以至不治。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病,是长期积损的结果,其去除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收功。必须做长久计,如果治疗得法,有望治愈。病重者经过治疗,腹水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正常,体质恢复。腹水消退后仍应长期巩固治疗,以免复发。


治疗肝腹水应避免抽放腹水。抽放腹水易伤气耗津而致出血昏迷。因腹水中含有大量蛋白等营养物质,反复抽放,气血大耗,正气大亏,终归不治。


4.用药法则


治疗肝硬化腹水常用药物如下:


补气:黄芪60~100g(气能统血,气行则血行,气能化水,用量少则鼓动无力)、土白术30~50g(升脾气,宣发气机,使清升浊降)、人参10g(或党参30g)(补中气,久用生热,宜配合健脾渗湿药避免生热)、西洋参10g(性平,益气养阴)等。其中黄芪最为常用。黄芪(耆),耆者长也,是为补气药之长。黄芪功能补气升阳,宣发上焦气机,走表行水,配软坚药可促使结块消散。鼓胀病乃气虚之甚,气虚过极,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症结水停,非大量黄芪不足以补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认证准确,凡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胖大湿润者,放胆使用黄芪,很快便可达到气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决不能一味破气,攻伐太过,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但阴虚火毒盛、出血者忌用。


育阴:杞子30g(并能补血,梦遗不用)、麦冬20g、沙参30g(二味养肺阴)、旱莲草30g、女贞子30g(补肝肾而不腻)、制首乌30g(并补血)、生熟地各30g(脾胃功能好时用,多配砂仁使补而不腻)、山萸肉20g(兼收敛固脱,对遗精、滑精、虚脱带下、崩漏效好)、白芍30g(柔肝止痛)等。补阴药多滋腻碍胃,注意配合健胃益气药,益气并能生津。


温阳(脾阳、肾阳):黑附子20g(水湿盛、腰酸痛、下肢肿、四肢凉者用佳)、肉桂10g(配黄连交通心肾)、仙灵脾30g、巴戟天20g(此二味温而不燥)、菟丝子30g(治带下、腰痛,水湿盛时用)、补骨脂30g(对泄泻、五更泻效果好)、胎盘10g(并能补精血,对先天不足者效好)、鹿茸10g、鹿角霜30g等。注意用温阳药时可少佐清热之品使热而不燥,慎防出血。


升清:黄芪100g(100g以上才具有升清作用)、升麻15~20g(升提肝脾)、柴胡20~30g(30g以上收肝效佳)、桔梗20~30g(具有升提肺气作用,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湿盛时用),生香附30g(并具有散气舒肝作用)。在饮食基本正常,肝脾质地变软时才考虑使用升清药。


去湿:芳香化湿用藿香20g、佩兰20g、草果仁20g、砂仁10g、白蔻仁15g,燥湿健脾用苍术20~30g、炒白术30~50g、芡实30g、白扁豆30g、炒玉米30g、山药30g;淡渗利湿用云苓30g、泽泻30g(兼补肾)、猪苓30g(兼清热养阴)、车前子30g(兼益肾明目)、冬瓜皮30g(以皮走表)、防已30g(对下肢肿好)、赤小豆30g(兼补益);泻肺利水(治胸水)用葶苈子20g、桑白皮30g、椒目10g、细辛10g等。


逐水:炒二丑30g、大白20g、甘遂10g、芫花10g(治胸水有效,但易伤胃引起呕吐,不常用)、大戟10g、郁李仁30g、巴豆2~3粒(加大枣一枚、砂仁2 个,共研细未,一次冲服)、蝼蛄7个(研冲)、蛴螬3个(研冲)等。此类药只能暂于一时,并注意逐水之前先行泻火,否则水下而火热更盛,易致出血。出血、黄疸者禁用。


解毒:公英30g(兼育阴、明目、升肝)、二花30g、连翘30g、黄连6-10g(清心除烦)、黄柏15g(清下焦湿热及相火,止遗精,并坚阴)、蜂房10g(并软坚散结、抗癌、消痈肿)、菊花20g(并明目、退黄疸、清头目)、蚤休15g(并抗肿瘤)、板兰根30(兼养阴、消斑)、大青叶30g等。


利胆退黄:茵陈50g、炒桅子15g(并清热除烦)、败酱草3g(并清热解毒,治脓疡)、龙胆草15g(清肝胆火、通便)、金钱草30g(并利胆排石)、郁金20g(兼行气舒肝、软坚散结)、炒大黄15g(少量健胃、酒炒活血化瘀)、青黛 10g(并泻肝胆火、止血、消斑)、猪胆汁0.1g(并能清热解毒、可代熊胆)、鸡骨草30g、虎杖20g(兼清热解毒)、姜黄20g(并散气治肝区浊音、肝痛)、枳壳20g、乌药30g(并能温中散寒)、佛手20g(不伤阴)、川朴20g、九香虫10g(止肝痛效好并温阳)、炒卜子30g等。


活血化瘀:当归20g(并补血润燥)、川芎15g(兼走气分,活血力大),桃仁15g(并软坚散结、活血力大)、三棱20g、文术20g、五灵脂20g、赤芍30g、(活血柔肝、兼补血润燥)、丹参30g(性凉兼血)、丹皮30g 、(清热凉血、清虚热、止血、消斑)、三七6g(兼软坚散结、回缩肝脾)、山楂30g(并降脂酶、回缩肝脾)、水蛭10g(破血逐瘀而不伤气分)、元胡20g等。


软坚散结:制鳖甲10g(并兼养阴)、炮山甲 10g(性走窜,活血通络作用强)、鸡内金10g(并养阴、消积清热)(上三味宜冲服)、夏枯草30g(兼清热,平肝潜阳)、蜂房10g(并抗癌)、生龙牡各30g(并具收敛作用,能回缩肝脾,平肝潜阳)、阿魏1g(并抗肿瘤,外用亦可),血竭3g、海藻20g(兼利水)等。


5、辨证选方


根据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症状,常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施治:


气滞湿阻,肝脾失调型:见于肝硬化腹水的初期。症见面色虚浮,发青,腹胀,胁下胀痛,有食欲,但食后胀甚,肠鸣,嗳气,矢气不畅,脉沉细弱。治以疏肝理气,行气散满。方用逍遥散加减最好。药用:柴胡、白芍、当归、云苓、猪苓、泽泻、枳壳、旋复花、丁香、炒卜子、郁金、佛手、川朴、白蔻仁、藿香、半夏、车前子、焦三仙等。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黄芩、龙胆草、败酱草、金钱草。邪热伤阴用一贯煎加百合。气滞血瘀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


寒湿困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面色恍白,腹大胀满,下肢水肿,脘腹痞胀,神倦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量少,舌苔白腻,脉缓濡。治以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用土白术、苍术、黑附子、干姜(或炮姜)、木瓜、大腹皮、川朴、木香、草果仁、猪苓、泽泻、车前子、肉桂、椒目、乌药、小茴香、防己、生薏苡米。气虚甚加黄芪、淫羊霍,胁痛加柴胡、佛手、乌药。


湿热蕴结型:腹胀大,面目皮肤黄染,口干口苦,或见发热,烦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泻痢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软坚利水。方用:败酱草、金钱草、龙胆草、黄芩、茵陈、鸡骨草、川朴、大黄、黄连、大腹皮、木香、佛手、猪苓、泽泻、二丑、大白、栀子、郁金、冬瓜皮、薏苡仁。小便赤涩不利者加瞿麦、扁蓄、车前子、石苇、琥珀等。热迫血液吐血者,病情危急,可配合西医输血止血等急救措施,中药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连、黄芩、大黄、金银花、蒲公英、三七、蒲黄、仙鹤草、地榆以清热泻下止血为务。芳香药如藿香、白蔻容易助热,故不予选用。热毒痰浊蒙蔽心包出现肝昏迷者,可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丸以清热凉开透窍。黄连、大黄、石菖蒲、莲子芯、犀角等酌情可选用。


肝脾血瘀:腹胀大,腹部静脉曲张,胁肋刺痛,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口渴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通气利水。方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酒大黄、桑白皮、五灵脂、水蛭、木香、炮山甲、鸡内金、制鳖甲、土元、猪苓、车前子、泽泻、葶苈子、鸡骨草、金钱草、败酱草、紫草、青黛、大青叶、板兰根、香附、丁香、佛手。补时用黄芪加木香、柴胡,泻时加泻药。


脾肾阳虚:腹胀大,面色恍白,纳呆食少,畏寒肢冷,乏力,双下肢水肿,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有齿痕,水滑苔,舌苔薄白,脉沉涩迟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用黄芪、黑附子、升麻、山药、当归、补骨脂、吴茱萸、茯苓、猪、苓五味子、土白术、泽泻、木香、肉桂、乌药。阴黄加茵陈、金钱草。


肝肾阴虚:腹胀大,青筋暴露,唇紫,口干,心烦失眠,鼻衄齿衄,小便短赤,舌质红降少苔乏津,脉弦细数。治以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方用何首乌、山萸肉、旱莲草、麦冬、沙参、川楝子、元胡、桃仁、红花、酸枣仁、蒲公英、牡丹皮、知母、牛膝、元参、莱菔子、泽泻、猪苓、白茅根、车前子。


肝病治疗始终贯穿一个血瘀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胃肠功能不好气血循环不良。不主张一味峻下逐水。因泻药只可取效于一时,不能持久。现代人多正气虚弱,泻药易伤正气,对肝病的恢复不利。


肝硬化腹水属热毒火者变化多,属虚寒者变


6.病案


张某,男,37岁。患乙肝十余年。两年前出现腹胀大,在洛阳105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诊见:肚腹胀大,面色萎黄,轻度黄疸,有鼻衄、遗精病史。气短乏力、食少纳呆、口苦、双下肢水肿,大便溏泻日三次,舌质淡有齿印,舌面有裂纹,苔黄厚腻,左脉弦涩,右脉滑数。检查ALT 96u,总胆红素30 umol/L,HBsAg(+),HBeAg(+),脾厚45mm。


辨证:脾虚水盛,肝郁化火,肾精亏虚。


治法:健脾利水,疏肝解郁,益肾固精,佐以清热解毒。


处方:当归20g、白芍30g、炮山甲、内金、制鳖甲各8g、丹皮30g、车前子30g、泽泻30g、公英30g、炒大黄15g、炒二丑30g、猪苓30g、白蔻仁15g、炒卜子30g、焦三仙各30g。


二诊:进9剂,腹胀减,饮食增加、黄疸减轻,舌苔退,精神好转,脉沉弱无力。转以益气行水,疏肝解郁益肾。处方:黄芪100g、防已30g,山药30g、白扁豆30g、炒白术30g、制鳖甲 8g、内金8g、柴胡20g、茵陈40g、猪苓30g、泽泻30g、车前子30g、焦三仙30g、芡实30g、煅龙牡各30克。


三诊:又进15剂,小便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腹围缩小,鼻衄一次,舌质红苔薄黄乏津,口唇淡,上方去白术,加当归、三七、黑蒲黄、炒黄芩,继进5剂。


四诊:鼻衄未作,间有梦遗,失眠,此利水伤阴之故。拟上方利水药减量,并加补肾之品。处方:黄芪80g、防已15g、山药30g、赤小豆30g、白扁豆30g、制鳖甲8g、内金8g、柴胡20g、茵陈30g、猪苓30g、泽泻15g、车前子15g、焦三仙30g、芡实30g、煅龙牡各30g、制首乌30g、当归20g、萸肉20g。


五诊:进15剂,呃气矢气畅通,腹水消退,精神明显好转,并能从事一般活动。给予调理方:西洋参30g、土白术30g、炮山甲 20g、内金20g、制鳖甲 20g、辽五味30g、芡实30g、白蔻仁30g、紫河车20g、三七20g、丹皮30g。共研细未,每次10g,一天三次,冲服。另用黄芪80g、茵陈30g、猪苓30g、泽泻30g、车前子30g、炒黄芩15g,一剂药煎服三天。


前后调理3个月,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脾厚缩小为40mm。2001年1 月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本案脾虚为本,初诊时水湿壅盛,腹水较重,故先予疏肝健脾利水,所谓“急则治其标”。待腹水消退,纳食增加,乃转以益气行水,佐以益肾固精。期间出现鼻衄乃棉芪、白术益气燥湿助火所致,梦遗失眠系利水伤阴之故,只需调整纠偏即可。治疗自始至终以棉芪为主药,且用量较大,用量少则鼓动无力。棉芪功能补气升阳,宣发上焦气机,走表行水,配软坚药可促使结块消散。本案乃气虚之甚,气虚过极,不能行血化水,而致血瘀、症结、水停,故非大量黄芪不足以补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认证准确,凡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胖大湿润者,放胆使用黄芪,很快便可达到气足水退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1059365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