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会写项目申请书吗?|项目申请书写作的三个陷阱

 加洛斯之贱 2015-12-03

本位摘自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2014年第2期发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Steve Lemanski的文章,Proposal Pitfalls Plaguing Researchers: Can Technical Communicators Make a Difference?(困扰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书写作方面的陷阱:科技传播人员能帮上忙吗?)。


很多科研人员会写论文,但不会写项目申请书,可以说他们落入了三个陷阱。


1、 不了解受众,不会令人信服地对受众说话。


2、 未能认识到,申请书写作是专门的一个门类,从而不掌握适合于该门类的写作风格。(博主:正如小说、诗歌、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等各是一个门类一样,项目申请书也是一个门类。)


3、 未能在研究概念的表达传播方面多花力气。


展开说一下。


第一点,项目申请书的受众便是评审者,如何缩短与评审者的距离至关重要。学术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但评审者当中也许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的小同行,隔行如隔山啊,故不能像写论文那样写项目申请书。R Porter在发表于2003年的Facilitating Proposal Development(助力项目申请书编写)一文中说:“要假定评审者不是非常在行的,但他们能迅速学会有关知识”。


第二点,遵守这一门类的规矩。B.Mehlenbacher在发表于1994年的一篇文章(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Academic Research Funding,学术研究经费申请书的修辞性)中指出:一定要把申请书撰写与科研经费申请看成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不是孤立地练几回笔就能完成的。


也可以倒过来看,写申请书的时候,也许需要把写作学术论文时所掌握的规矩给暂时丢掉。R Porter在2003年那篇论文中说,撰写说服力强的申请书与起草学术论文不一样,在写论文时,哪怕下一个很谨慎的结论,也得论证得很完备。而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要不得犹豫不决和含糊其词,一定要设法用强有力的论证自始至终抓住评审者的注意力。(博主:不能太谦虚了。)


第三点,要不厌其烦地重写、修改、编辑。有三位作者于200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Scientists’ Views of Science, Models of Writing,and Science Writing Practice(科学家群体对科学、写作模式和科学写作实务的看法),在他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没有一位应答者使用过科技编辑(technical editor,博主:最好理解为科技文本的审改专家,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书刊编辑)的服务,给出的理由不外是两条:编辑费太贵;他们不懂专业。这一看法是有问题的。Paul Chapin博士曾在国家科学基金会做过25年的项目官员,阅本(基金申请书本子)无数,他写过一本书叫Research Projects and Research Funding(科研项目与科研项目申请),书中写到:评审人本能地认为,申请者在哪个问题上费笔墨,就说明申请者本人重视该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时候,谁能把自以为重要的问题阐述清楚,也许就决定了申请成功与否。可是本子篇幅有限,这里详,那里就得略,因此,“也许需要数易其稿和一些审改建议……才能做到合适,但在此付出时间与努力是值得的”。


R Porter在2003年那篇论文中提出10条对策,其中第8条是“本子提交之前,应请经验老到的写手审一下”。他说,申请人与自己申请的项目太近了,反而不可能做到客观,通常需要借助审改专家的一臂之力。


这三个陷阱在我国是否存在?我国有什么其他陷阱?欢迎大家讨论。


来源:科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