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要不要教学生“说话”

 灵石水华 2015-12-03
语文课是中小学的主课,是一门几乎天天学、常常考的母语课。近几年来大学不分专业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呼声不绝于耳。其中没有拿到桌面上来的理由之一应该是,中小学所学语文的功底不敷需要。而对语文教学不满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息。语文教学是否需要改,改什么,怎么改?是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资深语言文字专家佟乐泉先生。


佟先生好。语文教学的话题很多,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看,交流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课的事。但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忽视这一重要素质的培养,语文课不教学生说话。您对此问题何见解?
你说的问题确实是基础教育的问题,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问题。从字面上理解,语文课嘛,语言、文字,就应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并重。从深层次上分析,这里边还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内容。
其实我们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口语交流能力的要求。口语交流能力是外在表象,深层次是思维发展的程度。思维与语言是共生的。思维的发展带动语言水平的提升,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书面表达,是口头语言的书面记录。我们把小孩子最初学作文叫作“写话”,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可见说话训练的重要。

好像国人并不是都这么认为的。语文课不教说话由来已久,但是无论舆论还是民间一直没见有什么反应。
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很多人认为,小孩学说话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说话了,上小学主要是认字,学习书面语言。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孩子上小学以后还要进行长期的语言教育和训练,学着把一件事想清楚,看清楚;说清楚,还要说全,说好,是要经过长期磨炼的。人的语文能力中,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总是第一位的,社会越发达,人际交往越频繁,口语交际越重要。当然,书面语言的学习也会反过来影响口头语言,使口语交际更准确,更精练,更有条理。所以,口语交际与文字表达这两方面的能力如鸟之双翼。现在很长时间以来,是单向偏重书面表达能力,口语教育、训练被忽视。造成了许多人有事说不明,有理讲不清的状态,这是很不应该的。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在新世纪被教育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从当下科技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快速变化的趋势看,口语交流能力亟待提升。

书面能力的培养能代替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吗?
代替不了。口头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表里关系,而书面表达的训练是以口头语言为中介的。口语交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转瞬即逝”。对话时说话一方的语音说完就消失了。这就要求对方要有很好的聆听与记忆的能力,能够即刻听明白说话一方所说的意思,迅速抓住内容要点。二是“间不容发”。即双方对话时“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中间不允许有停顿与拖延。这就要求对话双方的听话、理解、思考、对应等一系列过程瞬间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在婴幼儿期,长大后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训练。口语交流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对所处环境文化的把握、社会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口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

教授文字、文学有个文风问题,练习口语交际也有个质量、品格的要求吧?
是的。我们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都不自觉地遵循着两个原则,即“节约”和“对等”。培养小孩子说话的能力,则要廓清这两个原则的形成过程,逐步训练。
“节约”原则,是指两个熟练说话人在语言交际时,都会尽量说短话,不重复。能用一句说清楚的就不用两句,能用短句的就不用长句。“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俩人才能聊得热火朝天。有的成人满足于孩子“接下茬”式的说一个词或半句话,是应当防止的。
“对等原则”,指对话双方的言语水平要大致相当,彼此听得明白,理解顺畅。否则对话就难以进行下去,双方都感觉很累,更做不到心领神会。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常能体会这种情况。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家长和老师有时会为适应孩子而把自己的言语水平降低到和孩子比肩,这是不恰当的。应该保持比孩子现有的水平略高一些的状态与其对话,孩子能听得懂,但暂时说不出,这才能引领他,使他觉得新鲜有趣,“欠起脚来够得着”,激发他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口语教学也有与文字教学相通之处,就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讲到课文里描写“火烧云一会像老虎,一会像狮子”,问学生还能怎么比喻夏天的云彩。学生们接二连三把动物园里的居民悉数说出。而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云彩有时候像我家炕上的大白被窝”。教师一时难以判断,并没有给予肯定。其实这个回答是学生受到课文的启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另辟蹊径,认真思考的结果,是值得提倡的。

口语教学被忽略,除了认识上的问题还有别的原因吗?
如果从习惯于应试的角度看,文字能力的考试是出试卷、出作文题,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标准统一,是轻车熟路,习惯成自然。还有一点是教师们对口语教育训练的办法还不够多。语言的源头是思维。思维的源泉是体验,是实践、是经历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学校能多安排一些课堂外的实践和体验。让校内校外生活的空间大一些,多一些。然后再教学生们如何描述自己的见闻、体验与感悟。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教育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学习与考试的方法完全可以更新,比如多组织课堂讨论,事前学生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观察、采访和材料收集等,也可以与班上的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此时教师的角色也从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不必设置固定的标准。小学课本中有“画杨桃”一文,讲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观点没有原则性错误,论据、逻辑基本成理,就应给与肯定和鼓励。
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检验。我倾向于教师要多通过平时的接触、观察来认定。口语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对自己学生口语能力的评判,也应该和学生多接触,做朋友。在日常自然而然、随机地了解,加以评判、提升和促进。

针对现实社会的弊端,语言教学是否要强调诚信,强调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根据的不说,没把握的不说,自己没弄懂的不说?还有是否要强调心平气和说话,杜绝语言暴力?
你说的有道理。教育本身有匡正社会、提升未来公民素质的功能。但是这样的大目标不是光靠教育就可以完成的。这也有赖于社会的进步、教育文化的提升。大家要一齐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佟乐泉,中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泰斗级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用学系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