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将军冯异”系列之一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PREFACE 自古以来,开国之初,总是将星云集,比如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 在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有一位将军比较特殊,他就是大树将军冯异。 按照《汉书·百官志》的记载,汉代军制中是没有大树将军这个职务的,所谓的大树将军,只是一个俗称。 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树将军》,颂扬了冯异的谦虚品格。我查了查,没有找到这篇文章,但翻《后汉书·冯异列传》,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出处。 刘秀开国,文臣武将,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位极人臣,多少人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当然,云台将这个封号是后来的事。但在刘秀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大家都争着往功劳簿上添美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将来封官拜侯全指望功劳簿上的次数呢。 在刘秀的部将中,冯异为人“谦退不伐”,道遇诸将,往往“驱车让路”。 刘秀大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将军们总喜欢聚到一起自我表扬,只有冯异常常独自避开众人,“不与其事”。时间一长,士兵们给冯异起了个绰号“大树将军”。 大树将军,实则是对冯异谦虚美德的真诚赞颂。 这位大树将军,为后世留下了“坐树不言”这一成语。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 乱世英雄多起于草莽,冯异则不同,据《后汉书》记载,冯异“好读书,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可见他是个文武双全的儒将。 古代儒将颇多,但我翻《后汉书》,发现像冯异这样为后世留下如此丰富成语的倒真不多,大树将军可谓“成语将军”——我们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和他有关。 冯异为刘秀平定关中后,有人进谗言说冯异号称“关中王”,有谋反之意。刘秀对大臣们说:“(冯异)是吾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披荆斩棘”一词即源于此。 后来,冯异为征西将军,率军与赤眉军作战,先是打了一个大败仗,但冯异毫不气馁,整顿人马,趁着赤眉军大胜后松懈,在渑池打败了赤眉军。刘秀给冯异写了一道诏书,幽默地说:“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即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成语遂成千古佳话。 除了“坐树不言”、“披荆斩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外,还有“畏天知命”、“以逸待劳”等成语也和这位大树将军有关。 冯异确实是一位奇异的将军,不仅为当世立下赫赫战功,也丰富了今天的《成语词典》。 唐姬误会再续汉室天下 读《史记》,经常感叹一个词:唐姬误会。《史记·五宗世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汉景帝有一次去后宫临幸程姬,很不巧,程姬例假在身,只好把身边一个姓唐的侍女推出抵挡。谁知这个侍女竟然因此怀孕,并生下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这个刘发碌碌无为,没什么本事,但他的第七世孙却是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刘秀。假如没有这次唐姬误会,也许就没有了刘秀,更不会有东汉二百年江山。 所谓造化弄人,历史没有假设。 既然汉景帝一次唐姬误会为汉王朝留下了复兴的希望,也为无数乱世英雄走上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 冯异的崛起是在一个乱世。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秀兄弟,南阳起兵。其间过程纷繁繁杂,《厚重河南》其他文章已经叙说非常详尽,这里不再重复。 在 “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和刘秀相识比较早,两个人可谓不打不成交。 昆阳大战后,刘秀兄弟名声大振,这引起了绿林军其他将领的不满,一场针对刘秀兄弟的迫害筹划出来。公元23年,绿林军派刘秀率军由南阳攻取颍川郡(今许昌一带),刘秀当时兵微将寡,一旦取不下颍川,便可被治罪。 刘秀率军进军颍川,数次攻打父城都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屯兵附近的巾车乡(在今河南宝丰东南)。 当时冯异为新莽旧吏,被颍川郡的负责人派往父城,负责父城等五县的防守重任,并和父城的长官苗萌共同防守父城。 父城为古代重镇之一,大致位置在现在宝丰县城东。 2011年12月15日,宝丰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郏永安和宝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董国范带着我前往父城遗址。 出宝丰县城,往东行约20里,进入李庄乡。 在一片农田间,一道高两三米的黄土城垣遗迹横亘而过。郏永安说,这是父城内城的遗址。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释,父城,春秋归楚国,设楚城父邑,楚平王太子曾驻守父城。父城分内外二城,外城东西长1750米,南北宽1250米,周长6000米;内城为长方形土台,面积约7.7万余平方米。 见我拍照,村民凑过来说:“这是紫禁城嘞,应该好好挖掘报道一下。”董国范说,父城内城原为楚庄王祠,楚人颇为敬重庄王,久而久之,以讹传讹,人们就将内城称为含有至高无上意味的“紫禁城”。上世纪80年代,父城遗址还挖掘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壶、铜鉴等文物。 父城可谓历史名城,春秋时即为楚国北方边陲重镇,规模仅次于楚国都城郢,是楚国事实上的陪都。董国范说,春秋至秦,名字叫城父,到了西汉改为父城县,属颍川郡,东汉时属襄城郡。父城一直存在到南北朝末期,前后有1800多年。 在两汉之交的那个夜晚,父城郊外,焦虑的刘秀正在军营里踱来踱去,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进退:父城几次未能攻下,很可能成为绿林军将领陷害他的口实。 突然,巡防士兵报告,抓了一个正在窥探大营的探子。刘秀让人押进来,亲自审问。这个被抓住的探子,就是深夜巡防县城的冯异,而这一次审问,引出了一段君臣之谊的千古佳话。 一次被俘一生跟定明主 冯异很悲催,深夜巡防,竟然被敌人活捉,但冯异也是幸运的,因为提审他的刘秀对这位对手敬佩不已,希望他能归降自己,共图大事。 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和老乡吕晏等人都是刘秀的部下,他们共同保荐冯异。刘秀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降冯异。 古人干事业,没有招聘、简历这种现代职场的玩意,尤其是乱世,明主选择英雄,英雄也在选择明主,往往都是靠直觉来判定。 冯异如何下定决心这辈子就跟刘秀干,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冯异的直觉还是很准的。他告诉刘秀:“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暛功报德。”(《后汉书·冯异列传》) 刘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不担心冯异回到城里出尔反尔,很痛快地答应了。 也许是刘秀的才干、抱负、诚意和信任打动了冯异。冯异回到父城后,立刻劝说苗萌投降刘秀:“诸将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掳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 苗萌一听,当即拍板:就听你老兄的,跟刘将军干了。 冯异、苗萌投降后,刘秀非常高兴,但很快噩耗传来:虽然刘秀拿下了颍川,躲过一劫,可他的兄长大司马刘被更始帝杀害了。 刘秀得知兄长被害,悲痛万分,部将朱佑、臧宫等人建议跟更始帝撕破脸皮,公开造反,但刘秀思虑再三,觉得自己实力还很弱,不足以对抗更始帝的军队,就若无其事地回宛城复命,留下冯异守卫父城。 刘秀前脚走,更始帝就派大司空陈牧来颍川“摘桃子”,面对这种行为,冯异坚决“守土有责”,拒绝开城门迎接。陈牧大怒,下令攻打父城。 面对陈牧的数万大军,冯异手下几千士兵拼死抵抗。更始帝前后派来十几名将领,居然没能打下小小的父城。 更始帝得知父城不能攻下的消息后,无奈地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巡视洛阳、颍川等地。 等刘秀路过父城,冯异立刻下令大开城门,宰牛奉酒,迎接刘秀。 在那个充满背叛和利益诱惑的年代,冯异坚定地站在刘秀一边,只降光武,不降更始,除了证明冯异慧眼识明主外,也开始了君臣二人的患难之交。 刘秀大喜,当即任命冯异为自己的主簿,随自己到洛阳去。冯异向刘秀举荐自己的同乡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人,刘秀也都一一重用。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刘秀开创东汉王朝的功臣,铫期还入选了云台二十八将。 一个优秀部下不仅能为明主建功立业,还能为明主举荐建功立业的人才,冯异之于刘秀,应该是非常优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