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认识PET/CT检查的辐射问题

 panyunbo 2015-12-04


“一次全身PET/CT检查等于30年辐射”纯属危言耸听、没有科学依据。听上海市东方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组长赵军博士谈正确认识PET/CT检查的辐射问题。

作者:赵军 通讯员:李静

来源:上海市东方医院


  PET/C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它集PET和CT两种检查的优势于一体,在肿瘤、神经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国内PET临床应用开始于1995年,PET/CT应用于临床是2002年,仅2013年一年,我国经PET/CT检查的病患人数就达44.6万例。国内不少肿瘤的诊疗规范及卫生部临床路径都有推荐PET/CT。如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指出有条件者推荐使用PET/CT,认为是肺癌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PET/CT也是恶性淋巴瘤初始分期、再分期及疗效监测的标准影像技术。


  随着PET/CT仪器灵敏度、分辨率的不断提高,CT扫描速度加快、PET检查放射性药物的用量明显减少,因此 PET/CT检查使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显着降低。权威而科学的数据是:患者接受一次PET/CT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10mSv,而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增强CT一次检查辐射剂量为10-14mSv,PET/CT检查对人体健康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近期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的《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一文中写到“一次全身PET/CT检查等于30年辐射”,简直是危言耸听,没有科学依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实际上,人类受天然本底照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就有2.4mSv,高海拔地区和经常乘飞机的人群剂量会更高些。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PET/CT不适合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原因在于PET/CT对健康人群肿瘤阳性检出率仅在1-2%。但不可否认的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是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方法。如在PET/CT肺癌检测中,筛查出的肺癌80%都是I期,通过手术切除,基本可以达到治愈目的,这正是PET/CT不可替代的作用。


  PET/CT检查最常用的显像药物是18F-FDG(脱氧葡萄糖),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其半衰期为110分钟,检查后饮水可以加快其排泄,不影响正常生活,一般建议检查后8小时避免与孕妇和婴幼儿近距离接触。(通讯员:李静)


专家介绍


赵军,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起从事PET及PET/CT临床应用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方向为肿瘤及神经受体显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多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PET/CT临床应用医师培训班》。


主要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PET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