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墓兽

 长思生戒 2015-12-04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古代人们想象中的驱邪镇恶之神,人们将它塑造成狰狞凶恶的形象,有兽面、人面,鹿角,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镇墓兽的基本形态由鹿角、兽形首、方形底座三部分拼合而成。鹿角插在兽首顶部孔内,兽身插在底座方孔内,多作长颈、鼓眼、口吐长舌状。其形制有单头、双头、变形龙面式、变形人面式等多种,多数单头,少数双头。

说明: 1.jpg

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存放在墓葬中,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明器的作用。 《周礼》记载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眼,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

说明: 5.jpg

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相关。从历代丧葬礼仪和随葬习俗看,死者的亡灵在地下追求的标准是很高的,一是升天成仙,二是能够继续享受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另一个就是保护亡灵的安宁。所以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实会受到鬼魂等怪物的侵害、滋扰。

从出土镇墓兽的排比中可以看出其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演变规律,大致是兽面渐变为人面,无舌渐变为长舌,无颈渐变为长颈,兽面由彩绘发展为雕刻。此种镇墓兽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战国墓中不多见的特殊之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

早在原始社会"图腾"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崇拜者,作为不可战胜的神物,死后殉葬墓中,期盼着保佑。实际上是镇墓的前身,这为后代神物"镇墓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楚漆器发达的战国中期,镇墓兽的数量最多,到战国晚期又很少见。这种数量上的消长变化应与当时漆器的发展趋势及楚国兴衰的历史是一致的。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减少,有的地方被狮子取代。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但也发现石雕狮子作为镇墓兽的存在.

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基本上形成了狰狞凶恶的面孔,这一时期主要以木质和铜质为材料,如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青铜镇墓兽、

说明: 5.jpg

河南省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号楚墓出土的木质漆器绘彩镇墓兽、

说明: 5.jpg

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木质镇墓兽、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双翼镇墓兽; 

错金银青铜镇墓兽

说明: 5.jpg

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四只鹿角权桠横生,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又以红、黄、金色绘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并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虬曲盘错的巨大鹿角,对称兽体和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氛围。木雕双头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和头部插两对成年鹿角组成。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镇墓兽的造型,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东周时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镇墓兽,应与他们对地府的认识有关。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木雕双头镇墓兽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桠横生,枝节盘错,转侧变幻,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这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出土地点:江陵天星观1号墓

制作年代:待考

说明: 1.jpg

秦汉时期随葬镇墓兽比较少见,陕西西安北郊秦墓出土的绘彩陶镇墓兽,头顶独角,面似马头,粗颈,双翼欲张,长尾上扬,前肢伏地,后肢弯曲,作跳跃状,显得强悍凶猛,极富想象力;

说明: 4.jpg

河南省淮阳平梁台西汉墓出土的绘彩陶人面镇墓兽,头顶张开鹿角,深眼窝,大鼻,嘴微张,裸体,乳房突出,双臂平伸,两腿跪坐于墓门前;

说明: 5.jpg

两晋、南北朝时期,镇墓兽明显增多,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兽身的取材上均表现出一种初始的形态,远没有像隋唐时期那样复杂多变。江苏江宁六郎乡出土的西晋陶镇墓兽,似犀牛似猪,两耳之间有一独角向前伸出,脊背上有一撮鬃毛。嘴、身躯、四肢如猪状,均以走兽或家禽的形式出现。

说明: 5.jpeg

据晋人郭璞《山海经图赞》所说的"穷奇":"穷奇之神物,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早于郭璞的《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记载:"赤道圜题,穷奇象犀。"《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一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又《周书·王会》云:"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这种似犀非犀的神兽形象,显示出威猛凶悍;

说明: 5.jpg

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北周墓出土的陶人面兽身镇墓兽,前肢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平板之上;

说明: 5.jpg

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韦曲一带发掘了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一座人面兽身镇墓兽甚为稀奇罕见。该墓葬距地表深达7.5米,有长斜坡墓道附带两个天井。墓葬的主人名叫王士通,在唐代官职为“左监门府录事参军”。墓志铭文中炫耀了墓主家族世代为官的显赫,其曾祖、祖父、父亲在北魏、隋等朝代都曾担任重要官职。王士通66岁逝世,与夫人合葬于长安京城附近的万年县高平乡。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出土了镇墓兽、武士俑、男立俑、骑士俑、铜盘、铜盆、铜壶和开元通宝钱币。墓主的右手骨中握有一个小石猪。专家解释说,“握猪”的丧葬风俗在我国流传已久,猪象征着财富,地位高贵和家境富有的墓葬常以玉猪为握。负责发掘的市考古所研究员张全民说,在墓门口发现一座彩绘依然鲜艳的人面兽身镇墓兽雄踞,可谓“狮身人面像”。这座镇墓兽只有20厘米高、10多厘米宽,但其头面俨然是一副古代常人的嘴脸,面相慈眉善目甚是温和。它与古埃及的“司芬克斯”是否有人类历史上的某种不谋而合之玄妙,很值得研究。

河南省洛阳北魏元邵墓出土绘彩陶镇墓兽,面部凶猛,身躯肥壮,前腿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平板之上。

说明: 5.jpg

隋唐时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厚葬之风的盛行,大批的神物"镇墓兽"在墓葬中出土。

1958年河南省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釉人面兽身镇墓兽;

说明: 5.jpg

唐代,逐渐被怪兽俑和天王俑等“镇墓俑”取代,镇墓兽在初唐的造型非常独特,大部分被塑造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这是前代所没有的。河北省定县南关唐墓出土的绘彩人面鸟身镇墓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绘彩兽面镇墓兽,张口露齿,身躯肥壮,肌肉暴突,背部带有双翼,四肢粗壮,显然是驱鬼辟邪的神物镇墓兽。

说明: 5.jpg

五代、宋、元时期,五代十国的墓葬中,仍然有随葬镇墓兽的习俗,江苏邛蔡庄出土的五代人首鱼身木镇墓兽、江苏邛蔡庄出土的五代双人首蛇身木镇墓兽;这种人首蛇身神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说明: 5.jpg

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即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像。

江苏南京祖唐山南唐墓出土人首鱼身陶镇墓兽,

说明: 4.jpg

关于人首鱼身形象资料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宋、元时期,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瓷人首鱼身、

说明: 5.jpg

陕西西安东郊元墓出土的龙形镇墓兽等历代都有不同形象的镇墓兽,

战国龙形镇墓兽

说明: 5.jpg

其造型各异、形象逼真、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狰狞可怖。它的种类主要有木、石、玉、陶瓷、青铜、绘画、丝织等不同的质地。

湘阴窑镇墓兽

镇墓兽是人们创造出来保护死者坟墓及亡灵的神兽,担负着辟邪驱魔,保护墓室不受侵扰,确保死者灵魂安宁的职责。本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又称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着驱除邪恶的法力。后来又有了添禄的意思,所谓“天之禄籍,长终汝身”,希望来世继续享受富贵荣华。

春秋战国时期,“好巫”的楚人常常在死者的墓中放置木雕的镇墓兽,张口吐舌,头有鹿角,十分狰狞。汉代以来镇墓兽又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因素,并由木质和铜质镇墓兽逐渐被陶质镇墓兽取代,或狮身或兽身,并且成对出现,分别为人面和兽面,置于墓门两侧。

唐代时,湘阴窑开始烧造镇墓兽,其造型与中原镇墓兽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为,隋挥师灭陈之后,统治湖南的地方官均为中原籍士族,他们希望死后仍能按中原习俗入土,所以在湖南也出土了北方常见的镇墓兽和镇墓俑。

据《秘葬经》记载,富家大户在丧葬时往往以镇墓兽和镇墓俑各一对随葬。从丧葬习俗看,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实会受到鬼魂等怪物的侵害、滋扰,所以人们要以面目狰狞、不可战胜的神物,放在墓中保佑墓主人。出土的镇墓兽几乎都经过了彩绘,到了盛唐时变为三彩,而施加光怪陆离釉彩装饰,则可能是为了增加镇墓兽的恐怖感。

说明: 5.jpg

唐代湘阴窑的青瓷雕塑在湖南的长沙、湘阴以及湖北、四川等地都有发现,其中以长沙咸嘉湖小学唐墓中出土的这一组雕塑及四川万县出土的一组雕塑最具代表性。这对镇墓兽一个为人面,一个为兽面。人面表情较为温和,兽面头有一角,张口露齿,样子比较凶猛,他们形象威武,双目圆睁,注视前方,对来犯者严峻以待,忠实地保护着墓主人。类似这种造型的镇墓兽在中原地区北朝至唐朝墓中都有出土,大多是陶器,往往都没有施釉。湘阴窑的镇墓兽施青釉或素胎的都有,在造型上更有气势,更具威慑力。这对镇墓兽不仅施有青釉,并饰以褐色点彩,釉面光洁,是瓷中精品,也是湘阴窑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可见,这些青瓷镇墓兽虽然形式上受中原习俗影响,但由于是南方窑工所制,他们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渗入其中。在湖南出土的这些青瓷镇墓兽身上,已经找不出北方雄浑、粗犷的特征,凸现出来的完全是南方清秀细腻的审美意识。

吐鲁番阿斯塔那224号墓地出土的人首豹身镇墓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墓中所见的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内容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图。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及各种文书等。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的种族、民族特征的珍贵人体标本。阿斯塔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说明: 3.jpg

该雕塑为人首、戴头鏊,形似武士,双目圆睁,鼻栋高耸,嘴唇上部和下颌部蓄有浓须,身体似豹,足如马蹄。全身以浅蓝色为底,上用黑、蓝、白勾勒出豹斑圆点,尾部细长,宛如一条长蛇。整体造型流畅,极富动感。

1956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龙山文化灰陶面兽图一 。纵9.8厘米、横5.3厘米。灰陶胎,手工制作,体为三面棱状,宽面为背面,其余两面对称,有目框瞳珠,额半颔敛似兽面。

说明: 1.gif

1988年3月河南省荥阳县北邙乡牛口峪出土的汉代绘彩双兽陶镇墓兽。通盖高39厘米、宽41厘米。灰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通体饰黑、白、红彩。上有半圆形盖,盖中有一圆形孔,口呈半圆形,整体为扁平状陶壶,粗颈,圆腹,三角形圈足。壶腹部有二条蛇相互缠绕呈S形状,下端模印一周宽带菱形纹和云气纹。壶体两侧各塑有对称二兽,左边为一熊,身穿“V”字形上衣,两耳竖起,眼珠外凸,宽鼻大嘴,短舌伸出,身躯呈站立状,双臂伸出,两袖挽起,左手握长蛇中部,右手握短蛇颈部;右边为人面兽身,头梳高髻,圆脸,两耳张开,细目长眉,小口窄鼻,身穿圆领挽袖上衣,下身为鸟身,左手扶壶壁,右手握蛇,二者双手舞蛇正作玩耍状。

说明: 1.gif

1988年3月河南省荥阳县北邙乡牛口峪出土的汉代绘彩镇墓兽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6952.gif



图三 。高26.3厘米、宽19.3厘米。通体饰白、蓝、红彩。灰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上有半圆形小口,下有蒜头,内空。整体坐一怪兽,兽圆脸,眼珠外凸,高鼻梁,脸颊凸出,脖子与身躯连接一起,双手抱鱼,正作欲吞状,两鸟爪。双腿竖起蹲坐于座上,兽两端有变形的鸟形。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6193.gif



1990年4月河南省郑州海关拨交的西晋陶镇墓兽图四 。高27.3厘米、长27.5厘米。灰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通身涂有白彩,现基本脱落。左兽头上扬,独角粗眉,两耳张开,眼珠外凸,如意形鼻,两鼻孔朝前,张嘴露齿,舌尖上挑,下额有一撮胡须,粗颈,身躯肥壮,长尾贴于左肋部,四条短腿不同程度弯曲站立于地面之上。头顶有四个圆形洞,背部有一个圆形洞,似插物物已失 。

1990年4月河南省郑州海关拨交的西晋陶镇墓兽图五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6472.gif



。高22.3厘米、长23厘米。灰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兽低首闭嘴,两短耳竖起,翘尾作行走状,额至颈有三角锥状脊,背部有四乳钉式圆饼以表示脊锥节。

2000年3月河南省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铁路工商分局拨交的北魏绘彩灰陶镇墓兽图六 。左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6758.gif

兽通高23.8厘米、右兽通高28厘米。两兽均为灰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通身涂有白、红彩,现基本脱落。左兽为狮面,独角,宽鼻如意形,眉骨凸出,两眼平视前方,宽嘴紧闭,拱背鸟足,前腿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长方形平板之上;右兽为人面兽身,头顶竖起的叶状形角,头微上扬,圆脸,两耳微张,细眉小眼,小鼻小嘴,嘴紧闭,拱背鸟足,前腿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长方形平板之上。

1959年5月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镇墓兽图七 。高50厘米,白瓷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兽面头长双角,火焰形鬓毛,颈后部附一戟,拱背鸟足,蹲坐于平板之上,通身施白釉。

1959年5月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人面镇墓兽图八 。高49厘米。白瓷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兽为人面兽身,项背附戟,腹部有刻纹,肩部有刻划的花翼,拱背鸟足,蹲坐于平板之上,通身施白釉,头、眉、胡须施黑彩。

1959年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出土唐代绘彩双面镇墓兽图九 。白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通身涂有红、黑、绿彩,现基本脱落。兽为双人面兽身形象,头顶双角呈交叉状,两耳张开,面部凶猛,眉骨紧揍,眼珠外凸,小鼻紧嘴,胡须呈倒八字形,粗颈,两肩有双翼,四肢为鸟足,前腿柱立于半圆形平板之上。

河南省巩义回郭镇出土的唐代绘彩兽面镇墓兽图十 。白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通身涂有红、黑、绿彩,现基本脱落。兽为兽面形象,头顶独角向前卷曲,两耳张开,面部凶猛,眉骨紧凑,圆眼凸出,如意形鼻,嘴紧闭,燎牙外露,额下饰胡须,粗颈拱背,两肩有双翼,四肢为兽足,前腿柱立后腿蹲坐于半圆形平板之上。

1989年5月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拨交的黄釉绘彩镇墓兽图十一 。高43.8厘米。通体施黄釉,并绘黑、红彩,白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兽面形象,昂首瞠目,阔口巨齿,挺胸收腹,前肢力蹬座板,后肢屈于腹侧,头立双角,两耳竖起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6844.gif



,胸两侧附有双翼,偶蹄足,脑后至尾塑有锯齿形脊饰,尾巴上翘于背部,蹲坐于马蹄形垫板上。

传河南省洛阳出土的黄釉镇墓兽图十二 。高34厘米。通身施黄釉。由手、模制作而成。兽为狮面形象。两短耳竖起前伸,浓眉大眼,如意形鼻,张口露齿,胸部突起,两翼竖起,背有锯齿形脊饰,偶蹄足,前肢直立,后肢弯曲蹲坐于长方形平板之上。

1995年5月河南省巩义市第二纸厂出土的绘彩白陶镇墓兽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7903.gif



图十三 。高68.5厘米。通身饰红、黑彩,现基本脱落。由手、模制作而成。镇墓兽为白陶胎,人面兽身,浓眉大眼,如意形鼻,鼻尖上翘,两兽耳张开。头顶卷曲向上的独角,双肩各饰一翼,前腿直立。后腿弯曲坐于半圆形镂孔座上。周身饰红、黑彩。

河南省孟县城关镇出土的绘彩镇墓兽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7175.gif



图十四 。通高90厘米。通身绘红、黑色彩。由手、模制作而成。兽蹲坐于镂孔座上。张口露齿,头长双角,头至颈部附戟,胸部附双翼。

河南省洛阳出土的绘彩镇墓兽图十五 。高96厘米。通身绘红、黑色彩。由手

说明: http://www./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3/18/200631824857839.gif



、模制作而成。兽面为胡人形象。头顶一卷曲状独角,浓眉大眼睛,宽鼻,张口露齿。背部有圭和长短不齐刀齿作装饰。兽耳,肩有双翼向外张开,前肢直立,后腿蹲坐于不规则腰圆形敦上。尾紧贴于墩面上,通体饰红、黑色彩。

1991年河南省孟津西山头唐墓出土的三彩人面和兽面镇墓兽图十六 。左高62.5厘米、右高69.3厘米。通身施黄、绿、白三彩。白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左兽头顶长双角,巨目阔鼻,张口露齿,两耳直立,背部出戟,两肩各饰翅膀。前腿直立,蹲坐于半圆形墩上;右兽人面兽身,头顶卷曲状独角,两耳直立,双肩各有一张开翅膀,前腿柱立,身蹲坐于半圆形座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