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采菊东篱630 2015-12-05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201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1)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201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1)猿声

(2)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4.(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剥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5.(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6.(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C项,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BE)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B项的“当年燕子知何处”和E项的“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7.(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8.(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9.(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10.(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1.(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12.(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_

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有又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13.(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14.(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案:(1)“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行为洒脱,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5.(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表现了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的心境。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16.(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7.(2015·南昌市十校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独”是孤独之意,此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又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老朋友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远望,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1)“宿”字,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

(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19.(2015·山西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刘秉忠

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  红叱拨,翠骅骝。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注】①“稠”亦作“绸”。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

(1)“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搅”“压”两字用得最妙。“搅”,搅乱、搅断,这里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态动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妇的思梦没有被纷纷飘坠的杨花搅断,似乎比“又还被莺呼起”的少妇幸运些。一片片翠绿的浮萍飘在丝绸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说“飘”或“浮”,而特意用一“压”字,显示出一种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

(2)借代;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妙用叠词;化用或引用前人诗词;双重否定的句式。“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以骏马代人,暗示亲人已乘马离去,倍增伤感;“青山隐隐水悠悠”,“隐隐”“悠悠”两个叠词更为生动地描摹出山水的朦胧和遥远,表明离人已远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山的朦胧水的悠长遥远来衬少妇不尽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将词义更推进一层,行程愈远也就意味着思妇的思念愈深;“不许朝朝不上楼”,“上楼”会因“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无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楼,只能是“朝朝”痛苦,却“不许”“不上”,此处运用双重否定,情感强烈,更富有意蕴,足见思妇对行人的那种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浓烈的思愁。

 

20.(2015·甘肃省诊断题)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暗红蕉: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由实及虚,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

(2)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

 

21.(2015·甘肃省联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番腔:少数民族的腔调,这里指蒙古人的腔调。③辇下:京师。后文的“海上”指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2)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以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③“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④“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⑤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22.(2015·内蒙古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在金日作三首(其一)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后因谋划南归而被杀。②摧颓:蹉跎失时。③抱朴:恪守质朴。④胁肩:谄媚讨好的样子。

(1)诗歌首联有“伤心”一语,“伤心”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的第二、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主要有①频年流落之苦;②异国为囚之愁;③亡国思乡之痛;④奸佞当道之恨;⑤复国无望之憾。

(2)第2联,用典,“南冠楚囚”“北雁”“上林”运用了晋侯、苏武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和思乡之情。第3联,对比,自己“抱朴”(恪守质朴)与奸佞的“胁肩”(谄媚)形成对比。突出表达了诗人高洁情操。

 

23.(2015·宁夏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武冈:地名,今湖南邵阳境内。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2)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1)①“送君不觉有离伤”原因:

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

②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2)王诗后两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问的手法。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想象丰富,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严诗后两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语言精练传神。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一个“尽”字,写出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可以看出对友人情意的深长。“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临平道中

道 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1)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弄”,动词,摆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腻地描写了蒲草随风摆动的美妙姿态,突出表现了蒲草轻柔的体态。

(2)本诗描写了蒲草在风中轻柔摆动,蜻蜓在蒲叶上时停时去,荷花开满水面的夏日江南水乡秀丽清新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5.(2015·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秭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以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

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26.(2015·贵州省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2)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之情。

 

2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2)(示例一)托物言志。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示例二)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示例三)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1)首句的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2)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29.(2015·河北省新课标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山 村

戴复古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绿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②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③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云聚云散风起云开的景象。

(2)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3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宋)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1)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具体分析);③“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

(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些”等,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

 

31.(2014·上海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邓 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2)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

答案:(1)①用典,“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②融情于景“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

(2)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

 

32.(2015·吉林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注】①螫:毒蛇咬人。②解腕:斩断手腕,以保全性命。

(1)请指出诗歌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1)一是:直抒胸臆。抒写了壮士持剑壮别奔赴战场,不愿做游子那样满脸离愁,表达了作者对壮士情怀的赞美。二是:反衬手法。用离愁满面的游子之态,衬托持剑豪饮赴战场的壮士,突出壮士立志报国的豪迈之情。或:对比手法。将游子与壮士进行对比,表达出壮士应当持剑而去建功立业,不应该做一个浪荡游子而无为。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赞美之情。

(2)诗歌中塑造的是一位仗剑为功名的壮士(大丈夫)形象:有泪不轻易流出,更不会在离别之际洒泪,是刚毅坚强的写照;愿持剑豪饮,慷慨作别,要去建功立业,胸怀远大抱负;不惜斩断手腕,以去毒患,也要实现理想,为了理想不怕牺牲。

 

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 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裌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注】①季节变换时所取之火叫新火。

(1)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他为何而“怕”?请简要分析。

答案:(1)同意。写清明复至,以时序变换突出漂泊之久,离恨之长;新燕栖旧巢,飞衔香泥,欢忙美好景象反衬人之离别;佳人空守闺阁,游子有家难归,怅恨无期。风吹飘絮侧帽独行,凭栏远眺独送落日余晖,心中更加凄凉。闺中人书信上的泪痕已消逝,可见藏之已久与书信之稀,徒增思念之情。

(2)子规啼叫的声调非常凄切,行人听来尤为感伤。而暮春时节山南山北到处是子规的啼叫,即使不愿听见,也不得不听见。一个“怕”字,写尽了作者无可逃脱的离别之恨。

 

34.(2015·西藏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子 规

[唐]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南、漂泊失意和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的悲怆情怀。

(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子规雨中、晚间凄切的悲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等景物描写,都融入了诗人的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等景象,反衬了子规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3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  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2)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36.(2015·哈尔滨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37.(2014·汕头市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古代计时器。②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

 (2)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1)“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2)最后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的是行者(男子)对女子依依难舍的离愁。以景代情作结,“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8.(2015·新疆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唐]李白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帝子③湘娥:娥皇、女英;尧之二女,故称“帝子”;为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②君山:在岳阳西洞庭湖内。

(1)黄庭坚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设境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首句用“满川风雨”反衬兴致之高;三四句设想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表现胸襟开阔,意气风发。

(2)李白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空灵、秀美;黄庭坚诗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开阔、壮丽。

 

39.(2014·佛山市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 黄 河

谢 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风扫雁沙平”一句写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岸边堆积如雁形的沙石也被狂风一扫而平,既形象地写出了风力之强劲,又突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风助水势,水借风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