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的建筑 有了地点,看守所就有了根,有了建筑,看守所就有了外貌。视觉作为人类最直观的辨别、辨识感官,同时建筑又可以产生、干扰“气场”,使得从古到今建筑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当然,内在抽象化的风水学似乎更是学问,可惜我不懂)。
“画地为牢”只是美好的愿景罢了,再简陋的关押行为也是需要基本属性——约束性的(不信你关只鸡试试,你要是不捆起来它,就不知道是谁玩谁了)。牢房是房屋诞生了非功能性需求以后最需要功能性的房屋之一: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喜欢把牢房设在地下,就是挖个坑把人关进去,上面加个盖子什么的,因为地下有天然的墙壁,成本优势十分明显,要不然为什么很多犯罪分子也那么喜欢挖地洞干点什么呢。可是,人们发现,成本优势很大,效果优势却不明显,只要有适当的工具,挖个隧道人就跑光光了,尤其是原始版本下的地洞。所以后来,根据牢房的功能性,防脱逃功能不断强化,从木头栅栏到砖头墙,从砖头墙到钢筋混凝土墙。锁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固定约束措施也在不断改进,比如手铐、脚镣等的发明,还增加了岗哨和巡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和被关在里面的人进行一场博弈。直到随着国家权力机关力量越来越完美,看守所建筑才在功能性基本完备的前提下,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花活”,如仿古飞檐、玻璃幕墙,那些东西嘛,和是不是看守所关系并不大。
因此,在科学社会到来以前,世界上所有的羁押场所是最科学、实用主义的,哪怕宗教裁判所的主教们也不会指望上帝帮他们关押罪犯。各国建筑工匠们的智慧都投入到这场持续数千年的战争当中,大部分时间,他们站在关押者一边,小部分时间,他们站在另一边(比如《越狱》)。在这场战争当中,关押者具备绝对的优势,他们是那么的居高临下,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技术优势,不过总还是难免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责任心吧。各国独自研发的羁押场所在近代以后,建设技巧开始不断的传播与改进,例如著名的上海提篮桥监狱,就是外资企业,采用了流沙注入墙体技术避免挖掘式越狱,这就外国传来技术,随着文化的交流,最终现代化的羁押场所诞生了。
现代化的看守所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绝大部分的看守所应当有围墙,而且既然有了就比较高,因为像我这样连1米的墙都过不去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通过训练,上个3米墙基本能做到,因此,大多数看守所的墙高都在7米以上,以保证所有的正常人和大部分非正常人都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飞过去。其次,看守所有岗哨,这才是真正的“围墙”,一个越过去要付出代价的东西。岗哨分为墙上的岗哨和地面的岗哨,在我国,根据从来不单独让一个单位负责一件事的优良文化传统,武警部队承担了看守所的岗哨工作,并且根据规定还形式上控制了通往监区的大门并且设置了门岗。客观的说,武警的存在,从制度层面使得我们国家的看守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安全提升了一个层次,我所了解到的大部分未遂暴力越狱大多被武警粉碎,得以未造成任何后果。
再者就是置于监室之上方的巡视通道,近现代羁押场所中用的巡视通道是否为外国发明我暂时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说这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发明。巡视通道方便了各种需要“看”在押人员的活动,直到监控设备出现仍然不会全部被取代。我认为,这种设计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提供了一个把在押人员“踩在脚下”的场所,使得所有在上面往下看的人取得平时在其它场所难以获得的心里优越感,大家如果看一些外国大片,也会发现,一些艺术作品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臆想式监狱也有这样的“高高在上式”巡视通道,可见文化上的相通。
我关注看守所以来,我看到的大部分看守所(含一些其它关押场所)给人的感觉都是灰色调的,有很多很多的铁门。为了保证透明性和安全性,铁门都是栅栏式的,但不妨碍它的坚固,无论是里面的人出去,还是外面的人进来,都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凝重感的体现。以前看到这样的文字“身后重重铁门,一道道关闭,心也跟着关闭了”觉得很是矫情,现在看来也算情真意切,的确是牛人所为了。
总之,坚固、冰冷的建筑体系,全方位的安保、监控措施以及冰冷的氛围、沉重的气氛,这就是几乎所有看守所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吧,挺不招人喜欢的,不是吗。 作者:路漫,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院,现供职于扬州市人民检察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检察百科(微信号:prowiki)刊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