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最高境界——痴书

 公司总裁 2015-12-05

阅读的最高境界——痴书“没有危机感,算不得互联网时代的读书人;没有痴迷劲,读不好碎片化阅读时代书”。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密集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失效率,或者说知识的新陈代谢的速度,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快。人们普遍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海量的书籍对人有限阅读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知识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立志于开拓和创新的现代读书人,面对爆炸的知识无不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那种低标准、低速度、低效率的悠哉悠哉阅读方式,恐怕很少能令人满足。快节奏、高效率的阅读,需要一种“痴书”精神,也就是一种潜心攻读、累积、探索、创新知识的痴迷劲儿。

鲁迅早年在广州教学时就曾在对中学生的演讲中谈到读书态度:读书态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大概就是指非出于自愿地勉勉强强的读书,鲁迅是不喜欢“职业的读书”,而提倡“嗜好的读书”的。他说,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无勉强……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去打,有时被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这里说的是对读书的一种痴迷精神,即喜欢和爱好读书达到了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在具有这种“痴书”精神的读书人那里,听不到“没有时间读书”的埋怨,看不到荒废时光的无限度闲散游玩。他们痴于追寻和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痴于在知识的田园里辛勤耕耘,以致放弃了休息和娱乐,感觉不到艰苦和疲倦,忘记了吃饭和睡眠。

“痴书”精神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指注意力进入了专一纯静的境界。人们在相同的环境和时间里读书,有的思驰鸿鹊,心猿意马,收效甚微;有的痴迷入里,专心致志,另有一番收获。

对于“痴书”的人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专注纯静的求知境界,而且是一种蕴藏着智慧享受的乐园,它远远胜过当年陶渊明笔下那个优美如画的“桃花源”。

“痴书”精神表现的另一方面,是指大脑进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产生了人们常说的灵感或顿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一生痴迷于创造性的读书和思考之中。据说,有一天他牵着马,扛着马鞍到农场里去,一路陷入创造思维的痴境——有时比比画画,有时自言自语。走上草地,觉得疲倦了,想到可以骑马。这时,他才发现手里只拿了一根缰绳,马早已无影无踪了。难怪当有人问牛顿怎样获取杰出的发明创造时,牛顿简单地回答说:“我一直在想着它”。

“痴书”精神只能在读书实践中培养,不爱读书的人,“痴书”境界是和他断然无缘的,其实,痴迷劲儿在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是有的,不痴这,就迷那,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大抵不论什么人,世界上至少总该有一种事情能使他痴迷、兴奋,以至最乐意去做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