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张鉴宇书法艺术

 百了无恨 2015-12-05









  中国书法,乃古往今来之世界艺术长廊中,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单纯以“线”的运动为全部表现手段的艺术,却最终“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语出李泽厚《美的历程》),且发展到现今,更成为当代中国最为昌行的盛事显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从发生学角度而言,越是单纯的艺术也越是最难的艺术。小孩的笑最是单纯感人,但成人学不得,一学就假,原因是孩子那点笑中,实则已包含了小小童心全部真诚之生命内容,这“内容”成人早已丢失找不回来的。书法看是仅仅“线”的形体之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的不同比例之配置组合,其实更是“线”的内涵之情感波动和想象建构的不同比例之有机融会,没有后者,则前者就不成其为“有意味的形式”之艺术表现。

  而从文化学角度而言,当代中国书法之审美标准早已因了“盛事显学”的负面效应所致,变得空前浮泛而混乱,且越来越陷入唯名是问、唯形式技巧是问的外在价值纠结,将其作为本质属性存在的内涵之价值要求置之一边——严格的讲,我们实际上正在经历一个人书分离、急功近利而于浅层面热闹繁荣的“书法时代”。

  时风所致,行走于当代书坛的人物们,也都难免上述问题的困扰。然而,有趋流赶潮者,也就必定有立定脚跟者;有高调行世以争当下者,也就必定有低调自守以争千古者——张鉴宇便是这样一位稳得住脚步,于沉潜中渐次升华而默然而沛的青年书法家。

  认识并欣赏鉴宇书法多年了,但在热闹的场面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偶见一两次,也是“静如处子”,不事张扬,显见是一位得“道”而安的艺术家。这个“道”,在鉴宇这里,不仅仅是为书法艺术之技艺修为的“道”,更是为书法艺术之人文修为的“道”,所谓“人书合一”,“道”在其中。但身处当代文化语境下,得“道”者不一定就得“势”;“势”在一时,“道”在千秋,一般为人为艺术者,多随了“势”走而难守“道”行。鉴宇有“道”且守“道”,为人、为艺术,皆笃诚有加,不失虔敬而志存高远。这在人书分离、急功近利的当下书坛,实在是十分难得的一种品质,也由此形成了张鉴宇书法自得而适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风貌。

  具体而言,鉴宇的书法创作,既得于书内之功底,又得于书外之涵养,是那种用心来养笔墨的书家。赏其作品,首先是气息纯正,笔墨线条中,有书者的诚朴意兴和真情实感灌注于内。深入品读下,还可见得一脉谦谦学子的书卷气,潜沉自若,邀人分享。再就是形神兼备,品貌高华,无论外形之结字建章,内涵之抒情写意,皆不疾不徐,缘法理气,于委婉中见劲直,于精谨中发朴茂,耐品耐读,堪可久赏。或也时而能从作品中看到一些因犹豫或不确切所致的弱笔怯意,却也不失其心性的诚恳,让人在理解中更生亲近信任之感。

  水静自流深,晚成必大气。

  看来,正值盛年的张鉴宇,于书法艺术的追求,走的是一条学术为底、人书合一的正路子。深愿眼下尚在这条路上低调潜行的鉴宇,用志不纷,持之以恒,于渐进的升华中获大成于未来。沈奇华中获大成于未来。沈奇



  张鉴宇艺术简历

  斋号:拾华堂

  1969年6月生于陕西大荔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

  艺术背景:幼承家学,缘结翰墨。书法宗法二王、米、苏、倪瓒诸家。篆刻以黄牧父、齐白石为宗。朝魏暮汉,抚璋弄瓦,广泛涉猎。曾蒙陈泽秦、卫俊秀诸先生指点书艺。

  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2000年)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02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2004年)全国第四届正书作品展(2005年)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作品展(2005年)

  作品荣获:陕西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新人新作奖(2000年)

  编辑出版:《华阴瓦当欣赏》(2002年)陕西旅游出版社

  《中国书法-拾华堂藏瓦专题(2014.01)》

  《汉隶华山碑-顺德本(2014.12)》陕西美术出版社

  传媒采访:西安电视台专题片:《张鉴宇的瓦当情结》(2002年)

  西安电视台专题片:《艺海人生——张鉴宇的书法艺术》(2004年)

  西安电视台专题片:《张鉴宇的书法艺术》(2008年11月)

  陕西卫视专题片:《中国书画名家——张鉴宇》(200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