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全理念”: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一谷子 2015-12-05


       笔者之所以动笔写这篇文章,是缘于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初到一所中学做校长的感受。2015年3月下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合作举办一所初中校,选派我到此校任校长。此前笔者虽多次参与过相关的德育研究项目与有关活动,但真正开始主持一所学校工作后,才使我对德育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体认。

       我发现德育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对学生道德认知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它对学校组织士气的高低、精神文化的内在建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既避免与克服已往的简单化、形式化、低效率重复等问题与现象的发生,更需要树立包括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全课程德育以及全环境德育四种基本理念的大德育观。

       一、全员德育:校内校外“一个都不能少”

       全员德育的理念虽然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许多学校对“全员”理念的理解和践行还存在一定偏差。例如:有的将其理解为学校的全部教师,有的将其理解为全体教职员工。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受学校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全员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全员德育仅限定在校园内的主体对学生思想品行产生影响的活动。校园内的主体既包括学校组织的正式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学生等;也包括那些走进校园内的所有人员,如家长、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主持人崔永元曾讲述了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参加活动时自己遇到的“尴尬”:“我拿出一支烟在学校里抽,忽然听到有个学生说:‘谁在抽烟?’然后旁边的人就说:‘崔永元老师在抽烟’;但那个声音毫不迟疑,接着说:‘把烟掐了!’我赶紧把烟掐了。”[1]显然无论是崔永元还是学生,其行为都是在主体意义上发生的。这就突破了过去把德育工作仅仅看成是班主任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师任务的狭隘认识。其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干部群体在德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政教主任与校长的作用。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每周都会约不同的学生代表共用午餐,有一次他因出差而不得不爽约,为此主动写了一个道歉卡向学生道歉。无论是李校长向学生道歉,还是学生对崔永元抽烟行为的禁约以及崔永元“赶紧把烟掐了”的行为,其本身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

       广义上的全员德育包括了校内外所有的对学生思想品行产生影响的活动。广义德育主体不仅包括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还包括社会上其他的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人,甚至是与学生没有直接接触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人,如某些明星、政治家、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目前,中小学生对明星行为具有很高的认同与追随效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对6466名中小学生的偶像与榜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喜欢的偶像中,首选是明星(68.4%),其中歌星占37.0%,影星占20.5%,体育明星占10.3%;在学生喜欢的前10位偶像中,小学生喜欢的其中九位为影视或体育明星,初中生喜欢的都是影视或体育明星,高中生喜欢的有八位是影视或体育明星。[2]很显然,明星是广义全员德育非常重要的主体,他们的行为与价值取向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形成是切不可忽视的。在全员德育理念下,公众人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行的影响,切不可把自己置身于道德教育领空之外。

       二、全过程德育:德育不是孤立的存在

       其一,全过程德育指在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全程。学校肩负着教学、德育与管理三大基本任务,三者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这种关联决定了三者间任一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若想顺利实现,皆需另外两种活动对其给予支持性与促进性的保障,否则,就会降低该种活动的实效。所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德育工作若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取得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支持,不能把自己置于学校组织孤岛的位置。

       其二,全过程德育指对学校德育基本方式的全程关注。学校德育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积极德育,另一种是消极德育。积极德育是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实施的,其有特定的任务、目的与前提条件。消极德育则指一种自然的、潜在的德育方式,它并不是一种传递消极价值取向与内容的教育,同样也要求德育主体传递的是正向能量与价值。我们应该对两种德育方式的实施过程都进行有效关注。

       其三,全过程德育指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全程关注。一个人道德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德育决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道德认知的教育,它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活动。解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只是德育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培养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努力消除一切负面道德因素的影响,全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其四,全过程德育指对学校组织生活的全时段关注。学校应该是一个社会道德理想停泊与构筑的港湾,道德教育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也是全过程的。学生从早晨入校之时一直到离开校园的时刻,都应始终浸润在德育氛围中。笔者自从来到京师实验中学后,只要没有极特殊情况,每天早晨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既是想向学生传达一种鼓励和期待,也是希望自此开启学校一天的德育生活。[3]

       三、全课程德育:重视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学校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课程是以显性课程方式存在的,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广义的课程既包括以显性方式存在的课程,也包括以隐性方式存在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凡列入学校课表的课程皆为显性课程,而未列入课表中的课程既有显性课程,也有隐性课程。

       思想品德是被列入课表的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显性学科课程,其根本目的就是传输一定的价值思想与观念。这使得其他一些学科教师产生了德育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履行的责任而与自己学科教学无关的错误认识。而实际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知识都具有德育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科课程知识都不具有德育性。学校应该树立全课程德育的理念,注意发掘各个学科课程的德育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挖掘各学科课程知识的德育价值,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说脏话、侮辱学生、宣扬消极人生态度、不认真授课等。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在学科教学中为了德育而德育的形式主义现象发生,即机械地给那些本不具有德育意义的知识强加以一定的德育意义。近期“文革”时期的一些课本被网友翻出,许多政治口号遍布各学科课本,这是为德育而德育方式的极端案例。

       隐性课程主要由学校的内在文化组成,如学校的组织士气、课堂生活的氛围、教材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敬业精神、班风等。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未加控制与利用的领域,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产生这些影响的内容载体,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与加强学校隐性课程建设,可以使得德育工作取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实效。

       四、全环境德育:更重视精神环境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郑瑞芳校长曾对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曾像你们的班主任老师那样,每天都与你们一同学习、生活。很多时候,我都是以一位欣赏者的身份,默默地看着你们愉快嬉戏和健康地成长。有时候,你们懂事地捡起楼道的垃圾纸屑;也有时候,你们顽皮地向小伙伴做着鬼脸;这时我总是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思索着。”

       在这一段寄语中,渗透着全环境育人的基本思想与理念。“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群体在观念、思想、知识以及心理等方面互动的过程。因此,“德育不能唱独脚戏,环境育人、陶冶、潜移默化非常重要。”[5]学校环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周边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学校外在物化的环境,学校中的任何一种自然存在物,只要人们对其能够有深刻的认知,或者具备成熟的时空条件,那么其都能发挥潜在的德育功效。精神环境是学校内在的人文环境,由人的行为作风以及价值观念构成。因此,任何一个人进入校园以后首先不应该是一个家庭人,也不应是一个社会人,而应该是一个教育人,是一个拥有教育理想与道德情操的人,是一个能够向学生乃至社会表达与传递正能量的人。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6]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蓓.突围,突围!—与崔永元同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N].解放日报,2014-01-17.

[2] 孙宏艳.今天,学校该怎样做榜样教育?[J]. 中小学管理,2012,(11).

[3] 张广林.京郊中学来了位教授校长[N].现代教育报,2015-06-04. 

[4] 黄向阳.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逢贤.关于德育的定位和到位[J]. 云南教育,1992,(Z2).

[6] 鲁洁.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 中国教师,200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