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油画《墙上秋色》(香港苏富比)

 阴山工作室 2015-12-05



吴冠中油画《墙上秋色》(香港苏富比)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吴冠中 墙上秋色 油画 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 成交价3212万港元


作品鉴赏

神州大地风景众多,唯江南最能吸引吴冠中,亦是他持续最久的绘画主题。艺术家祖藉江苏宜兴,其自四○年代赴法以来,一直未有回乡定居,因此绘画水巷与民居,成为他思乡的最直接方法。按
《吴冠中全集》所收录,艺术家的江南油画最早见于1956年,尔后直到千禧年代,仍然耕耘不辍,蔚为毕生情意结。九○年代,吴冠中饮誉国际艺坛,包括于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2年更以首位在世的中国艺术家身份于大英博物馆作展,与六、七○年代的艰苦日子相比,实属恍如隔世。饶是如此,艺术家仍不减对故乡之眷恋,其于1994年创作的《墙上秋色》(拍品编号1008),感情依旧浓烈如初,在走遍寰宇之后,他对于时间的思考、形式美的琢磨、中西艺道之融合,理解更为深刻,成就此幅代表之作。


吴冠中油画《墙上秋色》(香港苏富比)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吴冠中 墙上秋色 局部

缘起于苏州留园
吴冠中创作《墙上秋色》,缘自其八○年代初苏州写生之经历。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本名「东园」,清代嘉庆年间由刘恕修葺改建,更名「刘园」;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由盛宣怀之父盛康购得,按「刘园」谐音易名「留园」,取其「常留天地间」(俞樾《留园记》)之意;新中国成立后,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列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吴冠中当年游历苏州园林,在狮子林取其奇石,在拙政园取文征明手植之紫藤,在留园则独爱其满布爬山虎的白墙。他在文章《春消息》曾作极富诗意之叙述:
「我见江南俏,我爱画早春或晚秋季节的江南。脱去遮掩的叶,树充份显示出身段的曲条,从绵衣而单衣而裸体,美的裸体值得骄傲。
苏州留园里一堵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一直爬上山墙的最高处。偌大的爬山虎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线世界,缠绵纠葛理不清,层层迭迭中更织有无数代的筋骨与发辫,遥远且悠久。然而线运动之奔放又被约束在墙之身段裁剪中,不肯冲破居屋之雅致,而葆其江南之娟秀,有异于黄河咆哮决堤闹泛滥,曲状之线横向发展,与墙之横向平行,垂线如雨,洒满江天,对照了横线,并在明如观火之线结构中引入朦胧。
藤爬上了墙,满墙张渔网,满墙布经络,满墙是图画。画家的职业被挂在墙上,有了墙才想起画。这风雨中的素墙是理想的画面,画家疏忽了,被爬山虎抢先占领,爬山虎得意忘形化成爬山龙,墙舞龙蛇。」
藤蔓里的时间与记忆
《墙上秋色》展现一堵巨大的江南民居外墙,大片的空白位置满布触手似的爬山虎,从右至左、从下至上踽踽爬行,层次有深有浅,彼此重迭;线条有粗有细,老嫩相织;更与白墙上之斑驳痕迹融为一体,暗示只有经历天荒地老之岁月,方能交结成如此天工人工之奇观。爬山虎之色彩,除了源自现实的棕、灰、黑色,吴冠中更主观性的加入橘红、草绿、栗黄,不但看起来富于生机,更有如交错的神经线,将观众引导至抽象、乃至超现实的方向联想。
吴冠中绘画留园墙上之藤蔓,并不止于表现其形式之美,更蕴含对于抽象的时间与记忆之探索,实属以简驭繁的大手笔。藤的生长速度缓慢,象征时间之流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便是借枯藤的蔓延,为抽象的苍老和日暮,赋与具体的形象;《墙上秋色》着力呈现盘根错节的爬山虎,不但旨在突显岁月迢递,其水墨版本《春消息》更展现了同一堵墙于仲春之景象,春与秋之循环,即是岁月的缓缓蜕变,追溯往昔之岁月,也就是回望记忆之深处。吴冠中在画面右上方刻意嵌入一双燕子,不但象征本作与另一江南名篇《双燕》为联袂作品,亦说明了故地重游之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艺术家感情丰富,可以理解他游园之时触景生情,在古典园林里萌生对于故乡的追忆。


吴冠中油画《墙上秋色》(香港苏富比)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吴冠中 墙上秋色 局部

以西方现代主义,阐发江南美学
吴冠中对于江南风景之发扬,在现代中国艺坛无出其右。其观察入微之慧眼,亦源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刻理解,并作为解构江南的理论框架。《墙上秋色》所呈现之美,首在留园白墙的简洁素净。这种平面上的几何结构之美,恰好可以借用艺术家对于《双燕》之分析:
「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
现实世界里的江南民居,于此被简化成大小悬殊的几何块面,谱奏出画面韵律,若将《墙上秋色》与蒙德里安作品并置,则两者于构图上之关联将更为明显;唯吴氏在后者简约、单纯之基调上,渗入明确的东方情思,创造出理想的情景合一之效果。


吴冠中油画《墙上秋色》(香港苏富比)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吴冠中 墙上秋色 局部

技巧与心态的升华
《墙上秋色》乃吴冠中江南水乡之代表。艺术家在1994年创作本幅油画之前,在1982年曾经完成水墨版本。这种水墨、油彩的并行创作,自有其深意所在。七○年代开始,吴冠中对于西方油彩与中国水墨俱已娴熟,开始交替使用两种媒材轮番探索,按其本人之说法,即是「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试裁新装,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是同一实体的左右面貌。」(《霜叶吐血红》)若将《墙上秋色》的八○年代水墨纸本与1994年的油画相较,则明显可见水墨版本重视线条之张扬、密度与遒劲,而油画版本更重视色彩之明艳、变化和肌理。若将背景之白墙隐去,爬山虎即成为纯粹的抽象线条,有如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抒发着艺术家缠绵纠结、盘根错节的思绪。藤萝的走势虽然曲折,却并非流畅的蜿蜒,而带有一种刻意的诘屈聱牙,反映艺术家的百感交集;这种晦涩的情感,因为背景的白墙而联系到现实风景,使得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印证了艺术家「风筝不断线」、不让作品远离群众的创作宗旨。
吴冠中于九○年代以油彩创作《墙上秋色》,其状态跟早年迥然大异。八○年代后期,艺术家再度踏出国门,先后远赴印度、新加坡、巴黎、旧金山、东京、伦敦等地写生及作展,在国际画坛声誉日隆,跌宕多姿的外国文化艺术,相比中华大地带来不一样的冲击,使他对于「油画民族化」另有体会,其于画面《墙上秋色》所载寓的丝丝记忆,或已不止是单纯的故乡情思,而是百味交陈的人生滋味。七十余载波澜起伏,艺术家在壮年历了李村的艰苦、回归北京重新出发、穿州过省的写生采风,终于在天命之年再度迈向国际,觅得寰宇知音,俨然有千帆过尽的豁达大度。


作品资料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0.5×93cm
作品分类 西画雕塑>油画
创作年代  1994年作
估价  HKD  15,000,000-20,000,000
成交价  HKD  32,120,000
专场 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时间 2015-04-04
拍卖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5春季拍卖会
出版
〈寰宇觅知音:吴冠中90年代作品集选〉周大光编(中国,北京,外文出版社,一九九五年),95页
〈吴冠中全集4〉水天中、汪华编(中国,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二〇〇七年),100至101页
款识   荼,94   吴冠中,94,《墙上秋色》(作品背面)
展览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吴冠中画展〉一九九七年五月十日至七月十三日,173页
高雄,山美术馆〈吴冠中画展〉一九九七年
来源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0年6月2日,拍品编号1836
现藏者直接购自上述拍卖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模板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