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现在大家都嚷嚷着要阅读,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我们都很推崇阅读,什么“读书塑造灵魂”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呀,“人丑就要多读书呀”……仿佛只要有一刻松懈不读书,就会被这个时代远远抛下。 但是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另外,我们读的东西对我们有什么用,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阅读什么?阅读完之后我们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大家想过没有,甚至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要做什么? 绝大多数的阅读,其效果不会立马显现出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所以宣传“读书无用论”的人可以歇歇了,你们就是太急功近利了。并且你一定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读书——>成功”即读书导向成功,或者更极端的“读书=成功”,我跟你们说,从来就不存在这种严格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比如你知道面包可以充饥,对呀,那没错,但是你整天拿着“面包制作指南”或者“面粉使用说明书”看,那又有什么用?你还能看出面包来?你得动手去做呀! 更严重的一种情况是,连说明书都看错了。你想要做的是面包,你拿着“凉粉制作方法”瞅了半天,还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别说瞅半天了,你就是瞅半年也没用!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阅读什么? 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不然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只会乱闯乱撞,白费时间。比如你想考“会计从业资格证”,那你捧着本《故事会》读得那么起劲干什么?或者你捧着本《围城》在读,自觉受用无穷,获得了启发,灵魂得到了升华。?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围城》是本好书我知道,但这跟你考会计师半毛钱关系没有,南辕北辙。你首先得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不要最后考不上会计师,反而来怨《围城》,再发一通“读书无用论”,这种人可谓愚不可及。 那么你首先呢,当然是去看会计方面的书籍,《围城》不妨闲暇时再看。这就是我所要讲的第一种阅读:它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目的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专业,半点马虎不得。 比如你要写武侠小说,需要相关方面的借鉴,那么就应该去看“金古温梁”呀,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你去看郭敬明的《幻城》干什么?你要学写散文,那就去看看林清玄、余秋雨这些散文大家的文章,你要学写杂文,那不妨看看鲁迅、聂绀弩的作品。 这种是有目的的阅读,那么就要把自己的目的跟阅读结合起来,阅读相关的材料。 现在我们来讲第一种阅读:消遣性质的阅读。比如今天周末,又下雨,我不想出去玩,想找本书来看看,那自然无可无不可,你看《读者》也行,《意林》也行,看四书五经这种儒家经典可以,看看《龙族》也未尝不可。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他就喜欢看龙族,他还明确地跟我说,我看龙族就是为了消遣,为了开心。这话听着实在,我这朋友也比那些强行赋予一本《故事会》以深刻含义,把阅读无限抬高的人强多了。当然我并不是看不起《故事会》,我想给它投稿还犯愁呢。 其实阅读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心看待就好,不要讲得多么高大上,卖弄自己有文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还有一种阅读,第三种阅读,这可能也是比较多的一种阅读:阅读者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目的,并不明确,却也不是单纯为了消遣。 为什么说阅读类型属于这类的比较多呢?因为你看,第一类呢,目的性很强,多半不会花太多时间在阅读上,都是达到目的就停止,十分高效。第二类呢,纯粹为了消遣,要知道现在消遣的方式可多了,各种各样的电影呀,电视剧呀,短视频呀,玩游戏呀,听音乐呀,所以他们不一定非看书不可。 而我所说的属于第三种阅读的人呢,几乎所有人都是。我们必须明白,这几种阅读类型并非不可转变,一个人有可能一天之内切换几种阅读状态。 第三种阅读,阅读者有一个遥远或模糊的目标(谁没有呢?),比如成为变成马云那样的富翁,或者过上幸福的生活,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人生的智慧,等等。 这种人应该阅读什么呢?其实我也没法给出具体的答案。谁能告诉我怎么变成第二个马云呢?不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要给的一个忠告就是,停止幻想,准备战斗。 注意,停止的是“幻想”,不是说不能想。想一下呢,是可以的,憧憬未来嘛,但是更重要的是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或许你现在过得不如意,想从书里找一些启发和灵感。但是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时间,不要一味沉溺在阅读之中,而去逃避现实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要勇敢地踏出脚步,不要忘记行动的力量。更不要喝了几碗鸡汤,就欣欣然不知所以了。你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这点,阅读代替不了。 鸡汤文可以随便看看,重要的是行动。阅读的书籍呢,可以比较广泛一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还有名人传记,还有现在一些学者的金玉之论。 还有你们也要明白一点,一篇文章,一本书,往往总结起来就是几句话,这就是对你有用的或者说有启发的几句话,其他的都是在消磨时间。当然这种消磨有时也不可避免。 最后再说一种阅读,有文字情结的阅读。 之所以要把这种阅读另外拿出来讲,是因为上面的划分太简单的,无非是:有目的阅读、无目的的阅读、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阅读。这种划分不足以很好地解释第四种阅读。 他们这类阅读者呢,对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偏好,就像老鼠爱大米……哈哈,扯远了。就像歌手对于音乐的喜爱,练武之人对于功夫的痴迷,舞蹈家对于舞蹈的执着……文字如鸦片,是会上瘾的。 很不幸,我或许就是里面的一员。 我们或许会毫无目的地在街头晃荡,下雨天会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看到空白的纸会想要填满诗句,快要考试了还捧着本诗集看得不亦乐乎,看到好的文章就像吃了补药一样舒坦,喜欢在晚上阅读,看起书来可以忘记吃饭的时间,对灯光纸张印刷排版都很挑剔,喝咖啡,善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来形容这类人。书籍呢,我也没什么好推荐的,因为这类人多数有自己的阅读品味,有的人喜欢徐志摩那样的罗曼蒂克呀,有的喜欢余秋雨的文化沧桑感呀,有人喜欢江户川乱步那种推理小说呀,有人喜欢鲁迅那样的深刻老辣,又有人喜欢古典诗词的醇厚温情…… 我只有一个忠告,要想继续阅读,先要保留有用之躯呀! 书呆子不知道是褒义还是贬义呢,但是他们在现代社会是不易生存的,因为他们糊里糊涂;但是他们也是容易生存的,因为他们欲望不多,有书看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同道们,把学习搞好,把工作做好,不要窘迫到连生活都困难,那又还有什么闲情和时间看书呢? 以上就是几种阅读类型。那么你是哪一种呢?一定要搞明白来。一种类型的人不可去指导另一种类型的人,比如第四种类型的把人家第一种类型的往文艺路上带,给人家推荐一股脑的什么《边城》《围城》,那可带偏了呀。 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而自己在阅读的又是什么,有什么用还是什么用也没有,你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情怀。都要搞明白。 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适合自己才是好的。千万不要上“一年读多少本书”这种当。有这种必要吗?就和说你一顿吃了多少碗饭一样蠢,当然是吃饱就好啦。 书是加油站,加完油你需要上路(哪有一直在加油的车呢?);书是避风港,但你不能躲一辈子,总要走出去面对风暴;书是桃花源,但有时显然也要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 希望你想要的,都能从书里找到;希望你从书里找到的都是你想要,或者让你终身受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与诸君共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江湖道义: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