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民晚报数字报---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不开胸换“心门”让80岁患者获新生

 A博览天下事 2015-12-06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力挽命悬一线高龄心瓣患者
 
吴瑞莲
  心率61次/分,心电图和心超显示新瓣膜定位准确、工作正常,无瓣周漏,无心内结构和传导功能损害……近日,80岁的林老伯和儿子拿到复查报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五年前,林老伯曾因主动脉瓣狭窄而命悬一线。考虑到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老人家很可能承受不住。危急时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和周达新教授领衔的团队为其实施了国际领先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I手术),不开胸,心脏不停跳,成功换上了新瓣膜。林老伯感叹道:“我要感谢当年医治我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心门”老化狭窄 曾被断言活不过五年

  林老伯虽然已八十高龄,但他的儿子们说,老爷子的身子骨看起来比五年前还硬朗,偶尔还能骑骑三轮车,下地种种菜。谁都没曾想过,五年前那个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连躺着睡觉都是奢望的林老伯现在竟是这样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据了解,五年前,林老伯被确诊为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硬化,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五年。

  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表示,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简单地说,就是保证心脏血液正常流动的“阀门”失灵了。该病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占3%,80岁以上高龄人群中约占5%。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疾病发展常较缓慢,而病人一旦出现胸痛、乏力、昏厥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据估计,此类患者预期的生存期通常只有2-3年,我国至少有30%~50%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因高龄、心功能差、存在严重合并症等情况无法耐受手术或因恐惧而放弃外科治疗,只能痛苦地等待死神降临。

  微创换瓣让高龄高危

  患者不再“坐以待毙”

  葛均波教授介绍,一直以来,“开胸换瓣”是瓣膜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创伤大、出血多,不少高龄患者因心功能差、存在严重合并症等因素而无法耐受,不得已只好放弃外科手术。还有些病人,出于对体外循环手术心脏暂时停跳和开胸10多厘米长伤口的恐惧,也对手术望而却步。对于这类开胸手术高风险患者,当下欧美国家的先进方法是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进行治疗,但我国这一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像林老伯这样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一步步走向死亡,2010年,葛均波院士和周达新教授领衔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实施了首例经股动脉途径主动脉瓣置换术,林老伯正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葛均波教授解释说,该技术的原理类似既往冠心病支架植入术,不会在心脏上造成任何伤口。它主要通过微创介入方法在大腿根部动脉开一个6mm口,沿着动脉将压缩的人工瓣膜输送到心脏,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膜。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该技术具有极微创、恢复快、痛苦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可这看似简单的手术实则惊心动魄,不仅需要术者拥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导管操作经验,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高效协作。为了顺利开展这项高新手术,葛均波教授曾2次远赴欧洲参加培训,在反复演练中积累经验。据了解,目前葛均波教授及其团队已为近20例患者实施该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吴瑞莲  

  专家名片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等

  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