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的牛津图书馆

 百城主人 2015-12-06

牛津大学伯德雷恩图书馆,是世界上极负盛名的图书馆之一,它从1604年被正式定名为伯德雷恩图书馆至今,承载了400多年图书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如今其馆藏量超过850万册,在牛津大学所属的100多座图书馆中处霸主之位,今日该图书馆一年的新书量达到17万册,如钱钟书当年所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饱蠹楼”。

  伯德雷恩图书馆是牛津市中心的一大参观亮点,它坐落在著名的卡特街和宽街交汇处,游客可从东、南、北门进入古老而别具特色的老学院四合院,图书馆的出入口在四合院的西面,门前立着彭布罗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的铜像,以纪念这位曾经的名誉校长对该图书馆所作的贡献。

  1444年,国王亨利五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向牛津大学捐赠近300部书稿,包括部分重要的古典文件,为妥善安置这些书籍,牛津大学决定在著名的神学院——最古老的用于讲课和考试的教室之上,加建一层作为图书馆,取名为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该馆于1488年第一次向读者开放。

  1550年,因宗教改革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弗莱图书馆被迫关闭近半个世纪,直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作为默顿学院的校友,伟大的知识推动家兼富有的外交官托马斯·伯德利爵士,决定将破败不堪的图书馆进行全面整修,他参照默顿学院图书馆的设计及其书架的合理应用,有效地将其引入到汉弗莱图书馆中,期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储存,该图书馆于1602年重新向读者开放。为表彰伯德利先生对修复图书馆的重大贡献,在1604年将汉弗莱图书馆重新命名为伯德雷恩图书馆。

  伯德利先生对图书馆的贡献并未局限在重建工作上,1610年,他与垄断出版业的伦敦文具公司签约,使图书馆有权获得该出版王国所出版的每一本书,从此成为英国第一个全国性图书馆,今天依然是英伦三岛中的六大法定存书库之一。17世纪初,于汉弗莱馆的东面进行扩建,建成后所有的艺术书籍被移到新区内,因此人们习惯称东翼为艺术区。艺术区的书架很特别,其最高点直至横梁处,书架的下半部是长长的三搁板放书,上半部是十二搁板放书,由于上层书架高近二米,故此在上下层之间设置木长廊,让读者站在长廊上找书,或者可借助人字梯找到书架最顶端的书籍。

  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包括古腾堡圣经、1215年的大宪章以及最早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等珍品,在该图书馆创办之初,其书籍概不外借,即使国王查尔斯一世曾在1645年试图从图书馆中借阅书籍亦遭到拒绝,所有书籍用铁链系在书桌或书架上。

伯德雷恩图书馆的发展,与繁荣出版及高等教育事业同步前进,该馆南面的“拉德克利夫大楼”于1860年由伯德雷恩馆接管,作为大学生阅读天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宽街向北处兴建的新伯德雷恩图书馆,其馆藏量超过600万册书籍,此外,新旧图书馆之间拥有庞大的地下书库。若用书架的长度计算储存,书库中的书架长约200公里。进入2010年,新伯德雷恩馆动用近8000万英镑的资金,计划用4年时间进行新的扩建工程,竣工后的图书馆将被命名为云斯顿图书馆。古老的伯德雷恩图书馆,将以其辉煌的岁月载入牛津大学的史册中。

(摘自香港《大公报》2月7日,作者:王亚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