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灏:知趣相得闲读书

 百城主人 2015-12-06

 陆灏的书评写得平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邃的思虑,甚至连自己的发声都少之又少,但他自有吸引人的妙招——广搜“围绕作品积累起来的各种传说”,并用没有负担的文字将这些“文化八卦”娓娓道来,所以他的文字读来真是轻松加愉快。

陆灏写书评,有他自身优势。作为《文汇报》的编辑,又是《万象》杂志和《东方早报》副刊《上海书评》的创办人,广读书,读好书,自然是他的本行。加上工作原因,他结识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文化名人,如钱钟书、杨绛、钱仲联、施蛰存、徐梵澄、黄裳、董桥、林行止、宗璞等等,文脉、人缘以及信息量确非一般报刊杂志从业者可比。

早些年,碰到他《东写西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的书评小集,想必是取“东邪西毒”的谐音,便觉此人有趣。读之,果然。陆灏聪颖,更得益于有心。在阅读和编辑的世界里,他始终坚持雁过拔毛,飞鸿留痕。只要经手的文坛消息都会被他网罗、归类、整理、综合,最终变成自己妙趣横生的史海钩沉。

在《东写西读》的开篇《读〈容安馆札记〉的札记》一文中,陆灏对钱钟书几百册数万页的读书笔记羡慕敬佩不已。读这些笔记,“仿佛掉进书的海洋,由一本书引出好多书,一句话引出无数句话,让人应接不暇”。他听施蛰存谈钱钟书用功,整天都在屋子里读书做笔记,“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都互相参考印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陆灏正是学习“互相参考印证”的笔记体,记录下所见所闻,分门别类又旁征博引地铺展成一篇篇心得文章。其实陆灏的文法,还有董桥的影子,在铺陈洋溢、信手拈来中暗自追求着情节淡、情味浓、记忆远、况味近的风情。这种风情其实也是英式随笔的风格,含蓄、质朴、耐读,尤其是结尾的方式,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

钱钟书曾对他说:“具有如此文才,却不自己写作,而为人作嫁,只忙于编辑、索稿校稿,大似美妇人不自己生男育女,而充当接生婆。”如此明批暗夸,足现疼爱之情。陆灏引用美国散文家B.E.怀特的话化解道:“编辑就是比作者更了解写作的人,不过自己却回避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他而言,读书是一项爱好,“除了消遣取乐,读书并没有其它功效,即不为考试、不为研究,也不是为了写书评”。他说他读的书大多是不合时宜的旧籍,偶有所感,或觉好玩。

读书有专读和闲读之分,前者为学术之功,后者只为娱乐滋养。目的有异,读出来的味道自然不同。专读读的是之乎者也精气真髓,而闲读既可在“有所感”中韬光养晦,也能在“觉好玩”时练达人情。陆灏读清代文学家毛西河,就体验着闲读的“知趣相得”,不仅把他的文章认真读了,还把他这个人读了个透彻,不但知道他“著述之富,甲于近代”,也知道他脾气之坏,强词夺理。正因如此,毛西河被他读得更可爱,读得更鲜活:“毛西河写了那么多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清代学术史的,没有必要去读了,但是他这个人、他的那些逸闻趣事,今天读来还是很有意思。”

也许是受到钱钟书的鼓励,这样的“读来很有意思”的书人书事被他坚持记录下来,在《深圳商报》开设专栏,以文娱人,同时也传播了读书的好处,于是陆续有了《看图识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听水读钞》(海豚出版社,2014年)这样的书评随笔集。相比最初的《东写西读》,他的文字功越来越洒脱自如,阅读面越来越广泛开阔,不仅读出了书本的乐趣,也读出了人生的深意。

如果说经典大部头著作是正餐主食不可或缺的话,陆灏写的这类小品文章应算是阳光庭院下午茶美味怡人的甜点吧。

(摘自香港《大公报》5月15日,作者:王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