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道路

 真爱凝香 2015-12-06

科举道路

乾隆五十四年(1715),23岁的板桥与同邑徐氏结婚。同年秋季,板桥出游京师,在北京瓮山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并跋。第二年,考取了秀才。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明清时代,专指府学、县学的生员,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达礼的读书人。但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俗称“秀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得到秀才资格,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就能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譬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但是,得到秀才功名的不一定能带来财富。生员资格的秀才是没有俸禄的。秀才是三年两考;丑、末、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为科考。

就在这一年,江苏泰州州同、满洲正蓝旗人常建极调任山东泰安府东平州州判,他在陆种园先生的弟子中看中了顾于观,于是便招顾于观为幕友。

板桥在羡慕顾于观泰安之行的同时,又作《贺新郎·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词二阕以贺。板桥觉得,值此天下开明,正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同时他也希望能尽快实现自己深情酬国之志,能仁风遍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生活所迫,26岁的板桥不得不学着父亲的样“教几个小小蒙童”,从此开始了他的教馆生涯。

教馆,属于私学的一种。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称“坐馆”;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学塾,称“义学”;有宗族捐助钱财聘师设塾的,称“族塾”,或称“宗塾”;有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或“教馆”、“学馆”等。

起初,板桥在兴化竹泓港火君庙开馆授徒,竹泓港位于德胜湖之东,管阮庄之西。这里聚集着郑氏同族十八家。不知是因为板桥不慎得罪了当地的劣绅,还是因为这里的生徒不多。总之,板桥不久便离去而到了真州(今仪征)一个名叫江村的地方入馆。邀请板桥入馆的是一位徽商名叫郑肇新。郑肇新曾在江村接待过石涛。板桥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他在感到痛苦和羞辱的同时。便经常到村口的一个小酒馆喝酒,末了再给店主打欠条。直到他成名后,店主将板桥“欠酒二两”的欠条裱好,悬挂在店堂以招徕食客。生意从此兴隆。店主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索性又把酒店改名为“欠酒二两”。后来,当板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深感辛酸之至:“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后诗。”

板桥离开了江村回到兴化,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兴化东门外文峰塔法轮寺继续设帐授徒。时值岁荒,生徒尽散,到期的借贷无力偿还,就在端午节前,又一次迫使板桥前往焦山躲债……

康熙六十一年(1722),板桥之父立庵及老师种园先生相继去世,生活上的困顿,加上讨债者不断上门索债。板桥写《七歌》自述遭遇,在结构上,这七首相同:开始两句点明主题,中间六句叙事,最后两句感叹。长歌当哭,一波三折。

为了生计,板桥又来到了灯红酒绿的扬州,他的理想仍然是以学入仕,求取发达。退而求其次,像顾于观那样入幕。

可板桥转念又想:自己作为一介寒士,交接中既无达官,又无显贵,要入幕谈何容易?退而再求其次,便在郡城士子诵读之所书院教授。在当时这种职业颇具地位颇有面子。又因扬州是盐商聚集地,康熙末年,在扬州的富商近百家,盐商开办书院已成风气。扬州书院林立:广储门外有梅花书院,三元坊有安定书院,府东有资政书院,府西有维扬书院,北桥有敬亭书院,北门外有虹桥书院。书院之外,还有很多义学。在董仲舒祠堂附近就有董子义学。但入院的的考试颇为严格,也就是说,不具备一定的资格是不能在书院教授的。板报桥只好望院兴叹。书院的掌院大多为进士出身。比如,浙江海宁人查祥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江南荆溪人储麟趾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储大文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在被延请的教授中,金兆燕著述颇丰;俞升潜是举人出身;王世球系两淮盐运使署中经师;谢溶生乃谢安后裔,工于制艺。

在扬州,官方负责盐务的管理,盐商负责盐务的经营。扬州的盐商们特别喜欢附庸风雅,各自门下都养着一批文士,并且竟相攀比。比如,南河下街的徐赞侯,门客中就有后来修《大清一统志》的齐召南,书法家叶敬,金农。在扬州,最热情好客的当为东关街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身无倦色。”“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郑板桥《大中丞尹年伯赠帛》)当时板桥并未能入馆马氏,而是住进了庙宇。住庙是不必花费银两的,只要你肯为寺庙抄点经卷,时不时还可以得到斋饭。

屋漏偏遇连阴雨,破船偏遇当头浪。就在这一年,板桥的爱子犉儿不幸夭折,他于万分悲痛之中写下了《哭犉儿五首》,读之令人肝肠欲断。

雍正二年(1724),板桥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了无方上人。雍正三年(1725),板桥得到襄阳知府尹会一和扬州盐商马曰琯的资助,第二次出游京师。入京的目的是在打探仕途方面的消息。又因偶然的机缘,板桥开始与皇室弟子允禧交往。

允禧(1711—1758):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之弟、乾隆叔父。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又号春浮。雍正八年(1730)二月封贝子,五月进贝勒。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高宗(弘历)即位,晋慎郡王。官宗室左宗正。与乾隆同岁。《清史稿》说他“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说他“勤政之暇,礼贤下士。画宗元人,诗宗唐人,品近河间、东平,而多能游艺,又间平所未闻也。”

此次京师之行,郑板桥满怀希望地想在宰辅之地仕进。到头来,依然是满目苍凉,“笔底明珠无处卖”。似乎是本朝天子的不圣明。于是,作为一介狂士的板桥于穷途未路之时伤时骂天。抒发胸中积郁已久的沉闷之气,在《沁园春·恨》词中终于发出了响遏云天的悲壮的抗议之声!“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板桥尽管牢骚满腹,但终究还是不能改变命运。雍正六年(1728)春,与陆白义、徐宗于一同来到扬州天宁寺读书。九年(1731),就在板桥将要迎考之际,与他共同生活了14年的妻子徐氏不幸病故,这犹如晴天霹雷,几乎将在贫困中挣扎的板桥击碎。徐氏是一位具有文化的小家碧玉,生有二女一子。板桥所作《七歌》之六追忆了当时的情景,魂牵梦绕,恻恻动人。

到了年关的腊月二十九日,板桥想到来年的迎考,迎考是需要银两的,而现在自己家徒四壁,加上妻亡女幼,更似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他便含羞地给当时的兴化县令汪芳藻献诗《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诗中备述家中贫困和省试川资无着。“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祈望汪县令能给予资助。汪芳藻除夕见板桥诗,即赠以金。解决了板桥的燃眉之急。后来,此事在兴化被传为美谈。

雍正十年(1732)秋,板桥满怀希望地赶赴金陵乡试。朝廷派遣内阁学士王兰生、翰林院检讨吴大受分别担任正负主考官。乡试后,板桥借机游览了南京名胜古迹,并作《念奴娇·金陵怀古》词十二首。

九月初八日,值乡试发榜之际,板桥却身在杭州,当他接到中举的消息后,便写了一首《得南闱捷音》。喜从天降,悲从中来悲与欢一齐袭上板桥的心头。板桥曾自述:“四十外乃薄有名。”指的就是这次中举之后的名气。

雍正十二年(1734),42岁的板桥又续娶郭氏为妻。次年冬天,他和全国各地的举子一样赶赴京师,准备参加来年的丙辰科考试。

乾隆元年(1736)二月初六日,朝廷委派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和文华殿大学士朱轼为会试正考官,吏部左侍郎邵基和工部右侍郎张廷瑑为会试副考官。据史书记载,丙辰科全国应考举子逾7000人。板桥于贡院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板桥膺登进士后,满心欢喜,遂作《秋葵石笋图》诗以自贺。五月初三日,乾隆下旨,除第一甲三人授职外,另任命64人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实际上就是皇家秘书。另分派52人到各部学习,另委任21人为知县,6人为教职。在这344名进士中,板桥的总排名是第91位,而乾隆一口气就任命了146人,许多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都做了官。至此,板桥已经完全处于无奈之中。

从科举制度看,凡中进士者,只能说明是已经具备了官员的身份,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板桥为了能够早日出仕,在京期间,只好硬着头皮写诗,以诗结交京中官员。先后交接了笔帖式禄保、部郎图牧山、中书舍人方超然及国子学正侯嘉璠等,但依然收效不大。板桥感到本年授官已经彻底无望,便与同乡任陈晋一道入顺天学政崔纪文幕府。

乾隆二年(1737),乳母费氏无疾而卒,板桥于悲痛之中作《乳母诗》以尽哀念。到了乾隆六年(1741)九月,机会终于来了,板桥奉吏部之召,入京候补官缺。在京期间,板桥受到了乾隆叔父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板桥自序》云:“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慎郡王把板桥比作李白,可见他对板桥是何等的器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