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冷的北方很热,温暖的南方很冷? | 大雪

 汉青的马甲 2015-12-07


编辑=楚旂 | 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雪,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窗外雪水叮咚,路人行色匆匆,此时,雪,也许反倒意味着一种家的温暖。雪质玉洁,为水之至轻者,大雪终日,花枝压低,或许,此时,雪意味着一种和着茶与花香的曼妙味道。又或者,对于听觉敏锐的人而言,它落在地上,奏出的是如柴可夫斯基般浪漫奇幻的交响诗。还是,雪,会让你想起在杨柳最盛时离别的那个人或是地方,如今,它佯装成柳絮,勾起你无尽的寂寞和悲哀,幻化成千百年来也不曾解开的优美的迷。





乙未年十一月初九

| 2015年12月07日 |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三礼义宗》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三礼义宗》,由南朝萧梁时学者崔灵恩撰,除散见于后代古籍的引用外,原书30卷今已失传。所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是中国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礼仪文化影响最为深远。




实质上,“大雪”是用来描述气温变化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更加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一定是指降雪量很大。实际上进入“大雪”后的降水量普遍降低。


大雪时节,正值农历十一月初,此月又称“冬月”,亦有:幸月、畅月、后十月、仲冬的别称。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建子”。成语:寒冬腊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




关于雪,有这样个富有禅意而美妙的故事。唐代的庞蕴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一个冬日,庞居士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旁边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


其实,“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如果我们像那位禅客一样,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生活中的美意就会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 庞蕴,唐代衡阳郡人。禅门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







初五日,鹖鴠(hé dàn)不鸣


《禽经》曰:鹖,毅鸟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鬬(同“斗”)死方休,古人取为勇士,冠名可知矣,《汉书音义》亦然。《埤雅》云:黄黑色,故名为鹖。据此,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若郭璞《方言》: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陈澔与方氏亦曰求旦之鸟,皆非也。夜既鸣,何为不鸣耶?《丹铅余录》作鴈,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鳱鴠,《诗》注作渴旦。




又五日,虎始交


虎,猛兽。故《本草》曰能避恶魅,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



末五日,荔挺出


“荔挺”,又名马薤(mǎ xiè)马蔺、马兰花,为兰草的一种,在“大雪”时节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广雅》云:马蔺,荔也。蔡邕、高诱云:荔以挺出,然则郑以荔挺为名,误矣。此物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多,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蔺。荔,《本草》谓之蠡,实即马薤也。郑康成、蔡邕、高诱皆云马薤,况《说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与《本草》同。但陈澔注为香草,附和者即以为零陵香,殊不知零陵香自生于三月也。




雪,是冬日风雅的代表,没有雪,冬天便失去一半的乐趣。大雪漫天之时,怎样才能体味到冬天真正的风景,着实是一件考量人品味的事情。




万两,学名朱砂根,又名富贵籽、百两金、黄金万两。初冬果转红色,鲜红泛光,常年挂果经久不落。仲冬大雪过后,万物惨淡,唯有此物,敢与冰雪红白相映,是雪后最为精致的园景。


另朱砂根全株入药均可入药,味苦性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朱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尽赤,夏日长茂,根大如筋,赤色,此与百两金仿佛。”




石灯,本为古代宅居的寻常配件,但在日本园艺中却用出了别样的趣味。日本人造园,好在园中置一石灯点景,不同园林设计各不相同,造型或朴拙、或纤细,做工精致,别具匠心,入夜后四处皆暗,此时石灯初上,灯影摇曳,独此一处光明,周遭景物或明或暗,朦胧静雅。赏此石灯,最佳时刻,在大雪之夜,烛光印雪,明落澄澈,最洗灵思,因又有“雪见灯”之雅称。



古人以雪后收雪烹茗为高人雅事。唐代陆龟蒙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足见其高逸之风。《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午后众人小憩栊翠庵,妙玉以梅花雪水招待钗、黛二人之叙述最为经典。乾隆帝一生“十全武功”,不可一日无茶,品尽天下名泉,虽爱玉泉山玉泉,然也以为不可与雪水相比:“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可见雪水之珍。




古人采雪,颇有法门,以大雪过后梅花上之积雪为上品、盖土之雪为下品,以洁瓮储之,经年方可饮用。雪冰清玉洁,本来就不是人间之物,可以独善其身;茶浮浮沉沉,清清淡淡,不浓烈,像极了君子的作风。雪与茶结合,不得不说听起来清新脱俗。可惜,如今污染过甚,雪水早已不可食。






冬月养生,宜藏不宜露,使阴阳平衡,可食牛羊鹿肉温补保阳,亦可食鸭、菌、藕等护阴。《黄帝内经素问》载,此时节养生之道核心在: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萝卜在我国民间素有“小人参”的美称。白萝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维生素C和叶酸,有着较好的抗癌作用。


同时,萝卜缨是含钙量最高的蔬菜,可有效补充因冬日光照不足而导致的人体缺乏钾、钙、钠、铁等问题。



大雪节气天气寒冷,此时可适当吃些益气通阳的食物,例如大葱等,有助于预防风寒感冒。虽然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含量高得多,但是从通阳和食疗的角度来看,葱白的效用更大一些。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

Symphony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


柴可夫斯基

1840 - 1893


今年是柴可夫斯基诞辰175周年,在201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大家分享一曲来自柴可夫斯基为人所知的最早作品:《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虽然这是柴可夫斯基在早期的探索作品,但根据柴可夫斯基的哥哥的回忆,柴可夫斯基在这件作品上付出的辛劳和纠结超过了其他的所有作品。晚期,当柴可夫斯基评价自己的交响乐作品时说道:“虽然在很多方面这件作品都还不太成熟,但基本上可以说他比其他的大多数成熟的作品都要有内容、都要好。”所以在大雪节气,不妨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件梦幻般的冬日交响诗吧。


这是一件柴可夫斯基按照传统交响乐体例创作的作品,全曲分四个乐章,不同于贝多芬大多数不取标题的交响作品,《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在第一、第二乐章单列了标题。


| 版本:伯恩斯坦 指挥


第一乐章:平静的快板

冬日旅途的梦幻

Daydreams on a WinterJourney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Leonard Bernstein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它描绘的是柴可夫斯基在某个冬季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途中的感受,描述冬日俄罗斯的景色,有人称之为“独特的旅途音乐日记”。其中有对暴风雪,森林,凄凉的民歌调与马车奔驰的铃声的描述。有人说它的基调是忧郁的,但聆听起来却是另一份感觉,就像被禁锢了多年的人突然得到了自由,骑着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雪地森林中,那是多么的欢快和奔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如歌的柔板

阴暗潮湿的疆土

Land of Gloom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Leonard Bernstein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双簧管奏出了一支凄凉的典型俄罗斯民歌,在变奏上加入了柴可夫斯基喜爱的法国号衬托,气氛是那么的惆怅,但同时体现了温暖、舒展的情怀。据说这是柴可夫斯基夏日在北方一个小岛旅游时,对雾蒙蒙的天色中黝暗的峭壁,黝黑的湖水和古老的针叶树林的记述。


第三乐章:欢乐的快板

谐谑曲

Scherzo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Leonard Bernstein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前后两段是第一乐章情绪、内容的发展,中段是一段抒情的圆舞曲。


第四乐章:阴郁的行板 - 庄重的快板

终曲

Finale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Leonard Bernstein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它承接了上一乐章的精神,但最终出现群众性的欢腾的场面,从对俄罗斯自然景色阴暗的描述转为对民族欢乐的描写,表示通过战斗获得最后的胜利。乐章具节日气氛,其主题是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最后有响亮的节庆钟声,以欢腾的景象结尾。





冬中帖 · 东晋 · 王羲之

拓本反墨版


| 释文:

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


此帖属于问疾之书,第一行“冬中”,点明是写于“十一月初”,恰好应和今日“大雪”节气,即为仲冬之始。书法上,前两行草书古朴茂密,线条厚实,后三行草意渐趋流动多姿,笔势连贯,倾泻无碍。特别是末行五字,行气疏朗,与行首形成强烈对比,愈写愈畅,已全无挂碍。





九峰雪霁图·元·黄公望

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以《富春山居图》闻名。是图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优美的诗句。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