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鉴定与分析_农友

 东远 2015-12-07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鉴定与分析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鉴定与分析
玉米(Zea maysL·)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virus,MRD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由灰飞虱持久性传毒。1949年MRDV首次在意大利被发现,此后在阿根廷、法国、西班牙、前南斯拉夫、伊朗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54年,在我国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首次发现MRDV。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颁发,MRDV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引发大面积毁种或绝产,成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如1999年河南、山东两省发病面积100万hm2、河北发病面积5.04万hm2;2004年在宿州突然大发生,面积达1万多hm2,病株率高达20%――95%;自2005年,MRDV在山东鲁南地区一直严重发生,2008年发生面积73.3万多hm2,绝产1.7万hm2;同年江苏15.7万hm2,占江苏玉米面积的40%。防治MRDV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筛选和培育抗病种质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前提。作者在选育自交系的基础上,对引进系和部分自育系的抗粗缩病情况进行了鉴定分析,以期为抗玉米粗缩病育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新乡市农科院辉县试验基地,该试验地玉米春播历年粗缩病发病严重,因此,抗病鉴定采取田间田间自然感病鉴定的方法。试验材料包括各类引进自交系40份,自育系802份。单行区种植,每小区17株,1次重复,密度5500株/hm2。2009年4月28日播种。玉米抽雄后,田间发病充分均匀,各材料抗感病表现明显,在灌浆期进行抗病性调查。采用小区平均病株率评价供试自交系的抗病性,其中病株率(%)介于0~5·9时为高抗(HR),6·0~11.8时为抗(R),11·9~17·7时为中抗(MR),17·8~23·5时为感病(S),23·5~100·0时为高感(HS)。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自育系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表现
在鉴定的802份新育品系中抗病材料占多数,但感病材料发病较重。其中Ried改良系541份,病株率为5.9—100%,平均病株率为69.7%;四平头112份,病株率为2.3—72.7%,,平均病株率为42.1%;Ried与PB的改良系58份,病株率为0―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