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常见影像——血管周围间隙VRS

 panyunbo 2015-12-07


血管周围间隙,即Virchow-Robin腔(VRS),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血管周围间隙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家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腔(VRS),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


MRI能够在体显示这一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结构,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VRS增多和扩大见于老年脑、高血压、糖尿病、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积水、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隐球菌感染、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等。


VRS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在大脑半球,VRS是由单层软膜构成,在纹状体动脉周围是由双层软膜构成。VRS常常很小,直径约1-2mm。

VRS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VRS内驻有小胶质细胞,参与局部免疫调节作用。在脑炎、多发性硬化、HIV脑炎等,VRS可出现局部性免疫反应。?VRS还可能作为疾病扩散或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常见途径。


在VRS内的穿通动脉直径<0.4mm,血管周围有一很窄的间隙,约0.3mm,因此,在MRI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I才能显示。?一般认为,直径<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20岁以下组出现率23%,21-40岁组出现率33%,41-60岁组出现率28%,61-80岁组出现率33%,超过80岁者出现率18%。?VRS常见于基底节区,达35%,半卵圆中心相对少些,约13%。

扩大的VRS的特征是边界光滑清楚,呈圆形或线形(由于部位和切面不同),与穿通动脉的行径相一致?在MRI的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是相同的。无对比剂增强效应,无占位效应。 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①基底节型:沿着豆纹动脉分布于基底节区周围(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连合两侧)?②大脑半球型:沿着髓质动脉分布,分布于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和侧脑室附近)?③中脑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分布于中脑、桥脑中脑连接处?大脑半球型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是脑老化的一个特征。但未发现基底节型VRS与年龄有关。
偶尔,VRS明显增大,表现出占位效应,类似囊样占位?巨大的VRS常见于中脑-丘脑区域,可以压迫第三脑室引起脑积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