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伪影之(六)近线圈效应

 panyunbo 2015-12-07

近线圈效应


在临床MRI检查中,为了提高图像信噪比,绝大多数脉冲序列都采用表面线圈或者多通道相控阵线圈来采集MR信号。与体线圈相比,表面线圈包括相控阵线圈接收MR信号在整个采集容积区域是不均匀的,越靠近线圈的部位采集到的信号越高,而越远离线圈的部位采集到的信号越低,这种现象称为近线圈效应,是由于线圈的空间敏感度差异所致。如腹部扫描横断位扫描,当采用前后两组相控阵线圈采集信号时,靠近前后腹壁的组织信号较高;而前后方向上处于中心的组织信号较低,这就是典型的近线圈效应。我们平常用表面线圈做肩关节的时候,靠近线圈的皮肤软组织处信号极高,根本看不清肌肉软组织。

近线圈效应会造成图像信号的均匀度降低,严重时会直接影响诊断。


解决方案:

1.采用滤过技术

这实际上是一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使距离线圈不同远近的组织信号尽可能的接近,这种方法缺乏准确性,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或可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类技术在GE设备上称为SCIC(surface coil intensity correction)。

2.利用表面线圈敏感度信息与体线圈比对的方法

在前面讲到的并行采集技术,在使用并行采集时需要事先利用快速序列来获取线圈敏感度信息,(GE的ASSET技术,Siemens的iPAT技术)这些信息除了可以用于并行采集技术外,还可用于近线圈效应的校正。具体方法是:

在成像序列扫描前,先利用表面相控阵线圈进行校准扫描(calibration scan)或称参考扫描(reference scan),获得线圈空间敏感度信息,然后利用体线圈再扫描一次,通过相控阵线圈和体线圈得到各空间位置上信号强度的比对,获得较准确的校正信息,在成像扫描时则可采用该纠正信息来减轻甚至消除近线圈效应。这种方法由于事先获得较为准确的空间信号强度校正信息,因此校正近线圈效应的效果明显由于滤过技术。这类技术在GE上被称为PURE(Phased-array uniformity enhancement)


在临床上,当用表面线圈采集信号时,且扫描层面垂直于表面线圈时,应该采用上述纠正方法中的一种,其中第二种方法比较好。


这种伪影比较好容易理解,大家看看就行了!

原先我院在用表面线圈做肩关节的时候,往往会造成靠近线圈处的皮肤组织信号极高,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在线圈与身体之间垫一层软的海绵垫,这样信号就不会那么高了,能够看清皮肤软组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