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道德规范

 尤里蒙提 2015-12-07

    在道德体系中,除了体现一定阶级对人们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最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外,还有道德原则派生出来的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道德行为的最一般的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是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道德观念上的反映,并同人们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道德规范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每个社会形态下,都有其自己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经历了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建国初期,毛泽东根据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特点和历史条件以及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提倡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社会公德。  

    2001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公民道德规范,这是目前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善,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丰富和拓展,是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体现。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中国公民,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要遵守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因此,大学生道德规范,实质就是公民道德规范,二者是一致的。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化工作,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但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其每一具体条目都由该有新的内容和理解。因此,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对公民道德规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功能认识清楚,并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从而形成大学生道德桂芬的独特性。

    1、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爱国是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中国由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个人行为要遵循国家的法制法规。这也是规范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要形式,在高校要特别强调和教育大学生把“守法”作为个人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明理诚信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所谓“修身”,是指“修心”、“养性”,是立德、立业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就是做人要“诚信”。

    3、团结友善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解决人际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团结友善即成为基本的准则。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4、勤俭自强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我们决不排除,在现代大学生中有很多自强自立的人,它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付出,独立或者是半独立的供养自己。但是,我们也知道,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 还有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学生,也同样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所以,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因此,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5、敬业奉献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纲要》中的公民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从而完成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