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种方式奖励孩子最好?千万不要再使用金钱诱惑

 江山携手 2015-12-07
一个优秀好学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在金钱的奖励中被毁了
很多家长用金钱刺激孩子读书、劳动,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确实焕然一新,严格约束自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但教育真的那么简单吗?一个优秀好学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在金钱的奖励中被毁了。

家长该不该用金钱刺激小孩子,或者是家长该不该用物质来奖励孩子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特别爱安静。每天傍晚,小孩子放学后,都在他楼下踢空油桶,咚咚咚,咚咚咚。老头苦不堪言。后来,老头想了一个办法,让小孩子们好好踢,结束的时候,每个人奖励5块钱。

孩子们可高兴了,踢得更起劲。结束的时候,老头信守诺言,每个孩子奖励了5块钱。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请求小孩子们继续踢,当因为手头不宽裕,只奖励2块钱。那天,孩子们还在踢;但明显积极性不高,发出的响声也不大,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心猿意马,消极怠工。

第三天,老头继续让小孩子帮自己踢,只是,他再也不拿钱来奖励了。孩子们很愤怒,没有钱,鬼才愿意帮你踢呢,孩子们一哄而上,再也不想踢油桶了。

老头很快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世界又恢复安静了。哪种方式奖励孩子最好?千万不要再使用金钱诱惑但读完这个故事,作为父母的我,却久久不能平静。

我关注的不是这个事情的结果,而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换言之,这个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元素是什么?是什么让孩子在短时间之内,就失去了踢油桶的动力,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内驱力,促使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外在动机,是指因外在的表扬和奖励而促使自己所发出的被动行为。

其实,每个孩子先天就有学习的内驱力,爱学习,爱问问题。以踢油桶来说,孩子喜欢闹,喜欢踢油桶,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带劲,踢油桶是他们的内在动机,这种主动性的内在动机,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使得他们乐此不疲,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怕疼。

由内在动机产生的内驱力是持久的,不容易消逝的。

老人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踢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5块钱的刺激踢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金钱,直至最终斩断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也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道理很简单,先前的孩子是为了快乐而踢,后来的孩子是为了钱而踢。钱少了,他们就会怠工;没有钱,他们当然就不踢了。

须知,教育本来就是多彩的,鲜艳的,湿润的,水灵的,幸福的,完整的,魅惑的。出生以来,哪个孩子头脑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孩子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探究知识,追求道理,本来就是孩子莫大的欲望,无限的兴趣,天然就有巨大的内驱力。

可是什么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老头一样,老师用成绩、名次、三好生、奖状来激励孩子努力,家长则用旅游、玩具、花花绿绿的票子来刺激孩子。殊不知我们是用一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望。

可怜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内在的探究乐趣,因为我们的无知,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外在奖励的追求。一旦孩子不再为兴趣而学习,不再为求知而努力,只是为一些所谓的外在功利而奋斗,有一天,当他们感到外在的奖励不值得他们为之奋斗时,动机就没有了。孩子们就会停止下来,不再“踢油桶”,并且远远地躲开。

坚决不奖励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要奖励孩子改正了不良习惯
生活中,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做家务,这是没有问题的,一旦和金钱扯上关系,问题就大了。有的家长甚至把做什么家务获得什么报酬明码标价。比如洗碗2块、晾衣服3块、拖地5块等等。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做法可以杜绝孩子不劳而获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劳动创造财富。可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权利和义务不是对等的么?孩子享受了家庭的好处,难道不应该为家庭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孩子为家庭的义务劳动,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爱心,让孩子流一些必要的汗水,不是可以让孩子和家庭建立起真正的驯养关系?为什么要用金钱把快乐的劳动变成一种交易?

孩子如果没有对家庭付出过汗水和劳动,他就不知道珍惜家庭,也不会懂得疼爱父母和获得感恩之心。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经过努力而得来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无价值的。

当孩子的劳动,不是因为“我要为家庭尽责任”的内在动机而驱动,而是受“帮父母干活就可以得到钱”这样的外在动机来驱使。结局可想而知:一旦父母不给孩子钱,孩子就失去了干活的驱动力,或者当父母的奖金不能对孩子产生吸引力的时候,孩子就会拒绝劳动,而且振振有词,不会有丝毫的愧疚。

哪种方式奖励孩子最好?千万不要再使用金钱诱惑总之,在奖励孩子的劳动上,我的观点是:

首先,保护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最大快乐。

其次,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想学习而学习。告诉孩子,学习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让孩子捍卫他自己的这个权利。

再次,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唯有付出汗水,孩子才能学会珍惜和爱,才能热爱家和感恩父母。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最后,要不要奖励孩子呢?我看还是要的。但要区别对待。坚决不奖励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要奖励孩子改正了不良习惯。但一定要换一种精神奖励的方式,或者奖励孩子一本书,或者带孩子看一场电影等。这本书或者这场电影将打上烙印,将成为你孩子生命中难忘的盛典。

最好的奖励方式是什么?实际上,让孩子成为好孩子就是最大的奖励!
儿子启元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的奖励方式很特别,就是一家人看一场电影。孩子非常享受一家人看电影的快乐。而且,还有一个无所不知的电影讲解员。

但这依然不是最好的方式。那么,最好的奖励方式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芝加哥论坛报》的主编——西勒·库斯特对一个问题的求解,对这个问题,才算是豁然开朗。

1963年,一个7岁的小姑娘玛莉·班尼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的西勒·库斯特。

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她的弟弟,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如果是,那么,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孩子?

这个问题让西勒·库斯特非常棘手,也非常沉重。

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可是,他实在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也是他的困惑所在。

正当这个时候,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哪种方式奖励孩子最好?千万不要再使用金钱诱惑
石破天惊,茅塞顿开,豁然敞亮!

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的确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对恶人最大的惩罚。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西勒·库斯特解决了我们最大的一个难题。

让孩子成为好孩子就是最大的奖励!

为什么不能奖励美好的事情呢?因为美好的事情本身就是无价的,孩子在做美好事情的过程中,他本身就能获得快乐,就能拥有精神优越,这种快乐和优越比所谓的物质要多得多,一旦换算成物质,反而抑制了人做美好事情的道德冲动。

有一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跟着妈妈回俄国去了。

春天,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子下面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孩子,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对,“给”永远比“拿”愉快。有时候,真的无需对孩子进行奖励,做一个好孩子本身就有最大的快乐。

文章来源:摘选自王开东《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漓江出版社,2015年5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