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零艾滋为目标?我更愿「职业暴露零感染」

 昵称2530266 2015-12-07

编者按:今天是第 28 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11 月 26 日,丁香头条走进北京红丝带之家和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病房,探访艾滋病患者的诊疗情况。

受访专家

王克荣 北京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

一龙 北京红丝带之家同伴教育员

郜桂菊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主任医师

青少年感染者比例显著升高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 5 年来,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 35%。

北京地坛医院原名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院内设有北京市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是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在艾滋病患者的检测中,也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比例在「上升」的情况。

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中大学生的防艾知识匮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道传播途径;更不会主动「保护自己」。

今年 8 月 /9 月,国家卫计委就曾联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要求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启动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

北京红丝带之家(北京地区成立的第一家以医疗关怀为特色社会团体组织)办公室主任王克荣告诉我们,「我们接触了很多大学生,很多都是因为好奇和不懂得保护自己。之前有一个年轻学生,上大学以后,忽然间视野打开了;他喜欢男孩子,就通过网络的平台,找到一个伴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了一次男男高危性行为;也就是那一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针对青少年感染者比例升高且防艾知识匮乏的情况,北京红丝带之家组织了「2+1」高校行项目,包含 1 位医务人员、1 位大学生、1 位红丝带志愿者构成的「2+1」宣讲团,每年走进北京的大学校园,通过医生开展艾滋病专业讲座、大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和红丝带志愿者分享关怀艾滋患者故事,提高大学生防艾知识技能;高校行每年会覆盖 20 多所高校。


当日的采访,是在午饭间歇完成的;而后,王克荣就与志愿者前往清华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红丝带健康大使青春校园行活动,开展「2+1」宣讲;「以「零」为目标,是一个需要从你我他做起的事情。」王克荣说。

这里没有歧视

更多的是平静和温暖


今年 52 岁的王克荣,1984 年开始传染病防治工作,1997 年专职开展艾滋病的干预防治工作。在王克荣的手机里,存了上千名艾滋病患者和家属的电话;「叫我什么的都有,有的叫王姐,有的叫护士长,还有的孩子叫大妈妈。」在艾滋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王克荣和红丝带之家代表着肩膀和依靠;因为这些点滴的坚持,她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的护士。

王克荣介绍到,最早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主要由北京地坛医院皮肤科、感染中心和宣传中心的医护人员构成,后来有教会的修女常驻;到 2009 年,经过培训后的艾滋感染志愿者上岗,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心比心,结合自身经历,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照顾,有时候比医生和护士更周到。」目前,北京红丝带之家,每年大约服务 1 万多人次;长期随访对象 6000 人左右。

今年 40 多岁的一龙,就是同伴教育员中的一位。2009 年他经过培训上岗,现在每周有 1 到 2 天在红丝带之家值班,负责接听咨询电话,接待感染者,讲解如何服药,协助他们就医,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偶尔也组织户外活动,爬山啊小聚什么的,回归常规的社交节奏也是大家需要的。」

据悉,同伴教育员是北京第一批艾滋病患者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北京地坛医院已经培训了 50 余名同伴教育员;他们每年要在红丝带之家值班 200 多天,接听上万个咨询电话。

在采访的间隙,我们的谈话不时被打断,有老「朋友」过来聊聊的,也有在门外踌躇徘徊的新发患者,但更多的是能够「平常面对」的患者。「大夫,我身份证丢了,正在补办呢,这段时间可以自己买药么?」「您好,我在这里建档以后,是都去朝阳区领药么?」「小 4 值高了点,是不是该住院了?」

「社会上的歧视和不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我们这里,大家很放松,没有太多戒备。艾滋病虽不能治愈,但可以有效治疗;相比大家熟知的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被感染的概率小很多;而且现在已经被纳入慢病管理。」王克荣希望大家能逐渐转变意识,正确认识这种疾病,消除歧视。

早在 2005 年,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向首都医疗界同行发出消除歧视的倡议书,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怀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

感染一科

「用心诊疗护理」职业暴露零感染

郜桂菊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的主任医师,她所在的科室有 44 张床,近 10 位医生,主要收治艾滋病患者;在传染病收治诊疗流程、消毒隔离措施、甚至病房设计上都积累了许多经验。

「问诊时我们的医生会更用心更注意,有的患者本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会逐渐渗透;也会建议家属让患者有知情权,便于后续的诊疗配合;一点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另一个让医护人员担忧的,是职业暴露问题,感染一科科室医护人员处于 HIV 职业暴露危险的中心,但医护人员的感染率是零。

「大概 85%-90% 都是(艾滋病患者)吧,在有创治疗和复杂病症的处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因为是全国艾滋病的临床培训中心,所以地方城市应对不了的病例,也会送到我们这里来。随着我们医院心内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综合学科的发展,也满足了艾滋病患者全方位的就诊需求。」

若是艾滋病病人到了发病期,血液中病毒数含量比较高,传染性比较强;扎针、输液、护理、穿刺等有创操作,对医生护士的考验很高,风险也很大。

「对于综合医院或者是艾滋病患者诊疗经验较少的医务工作者,建议首先要做好防护,严格操作规程,保护自己,避免职业暴露;尽快将患者转向专科医院接受治疗。若意外出现职业暴露,第一时间不要惊慌,清水反复处理伤口,根据暴露程度和暴露源的情况,采取药物预防。」

在采访中,郜医生反复强调,艾滋病不仅能治,还可以长期生存,甚至可以活到正常人的预期;她希望在社会群体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转变中,医生群体能起到一个纽带作用。

「现在主张早期治疗,以前是 CD 4 值小于 200 需要治疗,后来是小于 500,现在只要是 HIV 阳性都要治疗;越早干预,相关事件和非相关治疗会显著降低,病死率明显改善。」

后记:前路漫长 需要你我他

在正式采访之前,我在心里打了很多问号:艾滋病患者算不算一个特殊人群?他们会不会特别谨慎和敏感?医护人员会不会非常「危险」?

但采访结束后,这些疑虑都纷纷被打消。正如王克荣和郜医生说的一样「这就是工作的一种,没有什么特别,了解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恐惧,不仅我们如此,家人也是这样。」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曾有过偏见?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我为自己的知识匮乏感到汗颜。

就在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 2015 年北京市艾滋病疫情及特点。数据显示,北京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共 13106 人;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异性传播所占比例,青年学生感染人数有所上升。

艾滋病防控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减少艾滋病毒在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中的传播和性工作范围内的传播;消灭艾滋病毒的垂直传播,将与艾滋病有关的孕产妇死亡率降低一半;在吸毒者中预防所有新的艾滋病毒感染。

我们能做是——从你我他开始,正确认识疾病,普及艾滋病防控的基本知识;关爱患者,消灭歧视;在行医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