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南航门」到「999 急救门」都发生了什么?

 昵称2530266 2015-12-07

编者按:从 11 月 底,一篇「生死经历」掀开了一场口水战;直到昨天事情还没有平息;无论是航空部门还是急救中心,都被卷入当中,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从一篇微博说起
11 月 22 日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张先生通过长微博《南航 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讲述了他在南航上发生急性肠梗阻后的「生死经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量高达 900 万。
11 月 23 日
文中所涉及单位「中国南方航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先后在微博上就此事道歉。
下午和晚上
南航北方公司的两位负责人、当机空乘人员等多人先后登门致歉,并表示「总公司会启动调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开展安全服务大讨论活动,以此为鉴,让每个空乘人员知道,再遇到紧急情况,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11 月 23 当日


11 月 24 日

张先生婉拒了「首都机场医院」探望的请求。


首都机场医院两位负责人探望张先生,表示「1. 急救人员在飞机上不够专业,应对突发事件乱了方寸,他们会彻底检讨。2. 对于谁该抬我下飞机,表示将与南航共同协调,回复公众。3. 对我个人愿意补偿或赔偿,来弥补过错。」


南航的解释

11 月 24 日,张先生再次发表长微博《是非间——一个记者想再对南航说的话》表达了对南航的理解,也对网友的疑问进行了回复:

1. 南航负责人第二次来没带鲜花水果,我为此点赞,真切的交流高于一切。

2. 长文中说急救新闻都是假的,那是一种感叹,是一种文章表现手法,不是定论。这类似于男票跟女票说分手,女票说「你过去都是骗我的」。其实怎么可能都是骗你的,后来才骗了几小小下嘛。

3. 强调下,抬我下飞机是急救车的责任,空乘只能辅助,绝不能直接抬,因为急救病人不是什么人都能抬的,这必须有医疗知识。

这篇长微博里也指出了 999 急救车在转运过程中「舍朝阳、协和以及强行送往 999 急救中心」、「询问是否吸毒」等「不恰当」和「不专业」的做法。

至此,画风突变,问责逐渐转向了「999 急救」。

责 999 急救

11 月 25 日,张先生在长微博《999 急救—一个不吸毒的记者想对你说的话!》中详细讲述了他在 999 急救中心的就诊过程,对「舍近求远」的转运和两次询问吸毒史表示质疑。

随后,张先生在微博上表示已经向北京市卫计委投诉和向 999 急救索赔。

11 月 26 日
张先生通过微博透露「北京市卫计委回应已经展开调查,并建议向北京红十字会投诉」,但投诉过程并不顺利。
11 月 30 日
北京 999 急救中心做出回应,称「抢救过程符合诊疗规范,有异议法律解决」,也在央视上邀请某教授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了评价,同样认为诊疗无错,但该教授的「北京红十字会 999 急救专家」身份遭到网友质疑。
12 月 3 日
张先生再次通过长微博《一个记者给中国红十字会及徐科会长的公开信》回应该事件,向红十字会徐科会长提出建议,也表达了「不想这一事件让舆论毁掉 999 急救这个体系」的态度。
12 月 4 日
张先生在微博上表示已经接到红十字总会的电话,「相关负责人表示:1. 徐科会长看到了我的公开信,非常重视,向我表示慰问和感谢。2. 目前中国红十字总会正在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3. 中国红十字总会将于今日来到沈阳我的家中慰问我,并了解事件详细情况。」
当日下午
中国红十字总会的赈济部部长,北京红十字会的一位宣传部副部长登门,表示「北京红十字会正在配合北京市卫计委,对 999 急救门进行彻底调查,结果近期将会公布」。
12 月 5 日
央视《新闻调查》采访张先生。几天前,《新闻调查》栏目联系 999 采访遭拒绝,王志安在微博上公开邀约 999 急救和北京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就此事接受采访,目前还未得到回应。


这位记者朋友没有进行「医闹」,各路医疗大 V 良性对话,科普医学知识。希望以后的医疗事件中,医生和记者不再是对立面,医疗需要良性的监督,但绝不需要无端的抹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卫计委发声「进一步检查急救工作薄弱环节」,最高人民检查院主管的正义网也对此事发表评论:倾诉不幸遭遇非「加剧医患矛盾」,需规范急救职责;尊重事实,尊重患者,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个案呈现的纰漏,反思急救体系之弊,这才是应该有的态度。

希望此事能够促进北京,乃至全国院前急救的改善,最终造福大众。

为前医务工作者的补充

最后,作为一个前医务工作者,我想说:2015 年《Dig Surg》杂志刊登了荷兰最新的急腹症指南《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tic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inal pain》,文中指出阿片类镇痛药并不影响急腹症的诊断。

2011 年《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杂志刊登的《Analges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inal pain》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我国的指南和教材是否可以跟进一下: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单纯镇痛对诊断是否还有如此大的影响?还望教授们权衡利弊,如果临床上确实可行,这将造福众多急腹症患者。

编辑:张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