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要是没有了,将是极大的悲剧

 枫馨斋 2015-12-07
?点击京剧 一键关注

中国京剧——戏迷票友之家

为广大京剧戏迷票友提供:

京剧经典唱段、京剧基本功和表演形式

京剧声腔音乐、京剧行头、京剧行当、

“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人呐喊、胡笳喧、山鸣谷动, 杀声震天,一路行来天色晚,不觉得月上东山……”

上周五,在阔别英国舞台十年之后,中国京剧当代领军人物于魁智与李胜素带领国家京剧院一团,携两出经典剧目《霸王别姬》与《杨门女将》重返英国,首演在利物浦回声剧院。令人目眩的服饰、精彩的武打、极具渲染力的音乐以及充满戏剧张力的感人唱腔,令当地评论界盛赞为“魔力的一夜”(The Merseysider Magazine)。

此次演出筹划了十年之久,身为京剧发烧友的演出邀请方绅诺国际(sinolink)总裁张克蔚表示,只想展示最好的中国艺术。不过,在娱乐全球化的今天,这类与日常生活已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价值到底在哪里?在华丽的舞台、妆容和服饰的背后,一名京剧演员需要怎样的修炼?虽被奉为中国“国粹”、“世界级的艺术”,卸下光环之后的京剧,在自己的出生国,面临的真实生态又是怎样的?

带着各种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老生于魁智、梅派青衣李胜素,以及国家京剧院导演孙桂元。

与之前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印象一样,于魁智十分健谈,言语间神采飞扬,而李胜素则大多数时候安安静静地坐着,微笑着倾听,偶尔做些补充,一如舞台上的端庄。孙桂元在京剧业浸淫近六十年,登过台,也编过多部戏,谈话间措辞讲究,极有耐心。

外国人也能看懂京剧?

评论界和学术界对京剧在利物浦的演出多予以盛赞,那么作为现代流行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利物浦,当地普通观众的接受度又如何呢?以下是笔者与于魁智和李胜素的访谈实录:

问:利物浦的演出已经结束了,在演出之前,您对演出有没有什么预期?实际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反响与您的预期是不是一致?

于: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因为利物浦我们没去过,十年前,我们去的是伦敦、曼彻斯特、爱丁堡等等,来之前我们有一些担心,怕观众听不懂。

(这时,一直微笑的李胜素补充说,利物浦是第一次去,我觉得观众真是出乎我们的预料,非常非常热情。)

于:对,整个的跟我们十年前来演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于:观众的欣赏程度提高了。可能是这十年来,中英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结果。我们是十年没来,但是其他的传统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地到英国来,包括昆曲、上海京剧院,他们都有来演出。所以我觉得他们欣赏京剧的水平在提高。十年前,我们来演出的时候,在演出之前,我们会找专家,配合翻译,向观众进行导赏,得有半个小时,进行引导,(告诉大家)这出戏的看点是什么,亮点是什么,怎么去欣赏。

现在不用了,他们就看字幕。大幕一拉开,我们就进行我们的流程,就按照我们的剧情进行表演。当然,这也是因为张先生(Sinolink总裁)他们的准备工作和宣传做得好。

李:观众现在会很自发地鼓掌。

于:很多掌声都是自愿的,情不自禁的,我们感觉跟国内演出没什么区别了。我们在国内演出的时候,有些青年演员,还没有什么影响力,观众未必给你鼓掌,给你“碰头彩”,在利物浦的时候,青年演员出来一样有“碰头彩”。

问:利物浦观众欣赏的点与国内观众一样吗?

于:一样的。其实欣赏京剧的时候,演员和观众是互动的,演员是需要观众来推动的。如果我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认为这个地方自己是最用心、最精彩的,结果观众却没有反应,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表演不到位,或者观众没有看懂。而在利物浦,整场演出我们感觉到,所有我们需要有效果的地方,都有了。甚至在有些我们觉得可有可无的地方,都有效果,都有掌声。最后起立、全体谢幕的时候,至少几十人涌向舞台,跟演员签名合影,这个在国内都很少。

旁边的李胜素也表示非常赞同。

当笔者问到,既然观众反应这么好,以后是不是就不会再隔十年才来了?两人都大笑起来,连说不会了。于魁智说,我们更有信心了。

一名京剧演员是怎样炼成的?

除了于魁智和李胜素两位成名已久的演员,这次来英的演出团队中有大量青年演员,这是有意而为之吗?

对于这个问题,于魁智说:“京剧艺术是薪火相传。我们都是靠前辈艺术家提携过来的。所以现在同样需要年轻人接班。”

旁边的李胜素也说, “要给年轻人一个展示的机会,给他们舞台经验的积累。”

那么一个京剧演员,从小学戏的,要学多久才能登上舞台挑大梁呢?

于魁智说:“不说挑大梁了,就是到站在舞台上表演,就需要十年时间。”他跟笔者算了一下时间。首先需要六年的中专基础训练,然后四年本科的艺术和理论学习,这是手把手口传心授的学习。如果要达到很高的成绩,进入国家京剧院,那么还需要三年研究生的学习。要是想挑大梁,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他说,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不是下到了功夫。

李胜素补充说,没有十年是上不了舞台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么现在京剧演员的学习和过去一样吗?

于魁智说,有很大区别。除了学习手段更丰富,更先进,他说,“现在他们在理论知识的修养上比我们那时候要高,他们功课更多。”他数了数如今的戏曲演员要学的功课:表演理论、艺术理论、导演的阐述、剧本导读、中国文化史、中国戏曲史、艺术概论等等。“我们那时候学习,只有语文、政治,甚至数学后来都没有了。我们那时候功课少。”李胜素说,以前比较注重专业,现在在理论素质上会要求比较高。

于魁智说,他觉得现在的青年戏曲演员比较幸运。“他们出来之后学历都很高,知识也比较广泛。像视唱能力、识谱能力都比较强,不像过去。”

他们也会学西方的戏剧理论吗?

“有的。”

那这个会不会影响到今后京剧艺术的发展方向?

于魁智觉得,它至少可以丰富京剧演员的艺术知识和创作能力,他说,今后如果需要创作这样的题材,至少他们会有所储备。“但是国家京剧院仍然是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电影《霸王别姬》可能是一代人的深刻记忆。里面的孩子们在学戏的时候,曾经深受皮肉之苦,现在的孩子们还会这样受苦吗?

李胜素笑起来,不打了,现在是教育为主,但过去的确是要挨打的,“好戏是要打出来的。”

于魁智说,以前讲究“打戏”,真的是打出了很多名角。不过,尽管现在学戏的孩子们不再挨打了,练功还是一样苦。每天早上七点钟,就要到练功房去练功。

以眼神为例,于魁智说,京剧表演讲究“精气神”,神就在于“眼神”。京剧演员一亮相,首先就要用眼神震慑全场。在现实中与戏曲演员近距离接触时,会发现他们双目炯炯,格外有神。这样的眼神,也是从小要练的童子功。传说中梅兰芳先生是用鸽子来练眼神,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是对着烛火练。于魁智则说,他是拿着古毽子练的,上、下、左、右……

学京剧听起来这样枯燥和艰苦,能熬出头成名成角却是寥寥无几。很多人难以忍受学艺的漫漫长路而选择了离开。90年代一位以唱中国功夫红遍中国的流行歌手起初就是学京剧的。李胜素80年代也曾一度涉足影视圈,去拍古装武打戏。最终,因为觉得“见到老师没法交代了,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她选择回归京剧,梅派才有了这位几乎完美的传人。不过,对于有心人,任何经历都不是浪费。她告诉笔者,这段经历给了她“镜头感”,令她在表演的时候更放松。她说,“不管什么艺术,都要去参与和理解,对开阔眼界和今后的表演,都会有很大帮助。”

怎么欣赏京剧?

对于现代很多年轻人来说,京剧可能只是小时候祖父收音机里传来的催眠的声音。但在国际上,京剧被奉为中国的“国粹”,是“世界级的艺术”,它的粉丝包括戏剧大师卓别林和萧伯纳。那么,京剧的妙处到底在哪里?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京剧需不需要尝试做些改变?

笔者特地请教了导演孙桂元。

孙桂元说,京剧自古至今都是雅俗共赏,上至皇家,下至贫民,谁都能哼唱几句,这是京剧特有的魅力。具体来说,京剧的美在于,它唱词华丽,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不出好戏文;表演规范,一举一动皆有程序;而且形式丰富,不仅仅歌舞,它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和舞。

夸张的美学形式

从美学角度来讲,京剧的服饰、头饰都是夸张的,化妆就更为夸张。无论男女,化妆必须浓妆重彩,以与夸张的服饰和头饰相映衬。京剧的脸谱规范、细腻,根据演员面部的肌肉纹路加以夸张和变形,形成不同人物定位的脸谱。京剧脸谱常用的颜色,红、白、黑、蓝、紫、金,都代表不同的人物,代表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比如红色代表忠,如大家熟知的关羽;白代表多疑奸诈,如曹操;黑代表耿直,铁面无私,如张飞、李逵、包公。观众通过演员脸上大面积的主要色调,就能理解并且辨别人物的忠奸善恶。

整体的艺术

京剧是一个全方位的艺术。演员表演是全方位的,一个引领京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唱念做打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或者掌控人物。京剧自身也是综合性的艺术,无论从灯光、舞美、化妆、道具、乐队,需要全体的配合,才能真正表现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

不过,随着现代观众口味的变化,如今京剧也在做改进。比如开始用灯光效果来烘托剧情,在舞美上也更讲究一些。孙桂元举例说,过去一张桌子就可以用来代表山,观众也完全理解,现代则需要将这个环境更细致地呈现出来。

孙桂元以《霸王别姬》和《杨门女将》为例,细细讲解了此次英国演出的两出戏在哪里做了改编。

他说,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此次演出的《杨门女将》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舞美营造出了极强的环境感,对色彩做了强调。比如,寿堂的大喜和灵堂的大悲,从色调到灯光,都得到了完全的强化。

另外,过去的幕间完全用锣鼓,但由于担心西方观众觉得锣鼓刺耳,这次用音乐来代替锣鼓。乐队现场演奏音乐来解决转场问题,音乐起到了上勾下联的效果,直接把观众带到下一场剧情。

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额外的编排。比如“探谷”这一幕,现在增加了寻找栈道这个情节的编排,增加了群众演员的表演,扮演军士的演员动作变得更为繁难、整齐,表演也有所提升。

而《霸王别姬》则根据国外观众的需求,缩短了时间,删减了剧情。除了仍然用音乐代替锣鼓进行转场,而且使音乐有了主旋律,戏中反复出现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主旋律,一直贯穿到结束。而“十面埋伏”中韩信布阵的旋律,原先也用锣鼓,现在则用了观众更为熟悉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另外,在十面埋伏这一段,项羽的武打比过去更激烈,节奏更快,以突出他的骁勇。

总体而言,这些场面性的改观和武打的变化,使观众的视觉更有冲击力。而在演出现场,这些改进也的确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回应。

孙桂元说,这次凡是演员唱出高亢的唱腔,台底下就有掌声,凡是有精彩的武打和舞蹈,台底下也有掌声。说明西方观众已经完全融入到欣赏戏曲的互动规律中。剧组对此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戏曲剧场应有的氛围。

京剧要是没有了,将是极大的悲剧

不过,尽管大家在谈起上周末演出的成功时都很愉快,孙桂元导演也在访谈中表达了对中国京剧业发展的担忧。

在访谈中,孙桂元使用最多的词就是:困惑、纠结,这些困惑和纠结来源于各个方面,大到中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小到京剧院的管理和京剧接班人的培养。

京剧挣大钱的时代不存在了

孙桂元说,过去选择学京剧的无非三种:世家、家庭困难、喜欢。今天戏曲生源不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京剧人付出最大,成功率最低,所得到的回报最少”。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京剧挣大钱的时代不存在了”,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去培养孩子进一个不能够挣大钱的行业。

电视让京剧人非常纠结

孙桂元说,这是我们非常纠结的一点。过去人们把看戏当作一种时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媒体的宣传,但是媒体这样宣传之后,观众就不进剧场了,电视的传播改编了观众的生活方式,每天坐在家里就什么都看了,剧场就冷清了。

民族艺术票价不要太贵

“因为毕竟是工薪阶层要看的”,孙桂元说。国内一场京剧演出票价可能达到二三千元,“一个工薪阶层,一个月看五场戏,工资就没了。国内的文化市场到了该规范的时候。”他说,国内的演出市场上,一个影视演员,一集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片酬,这个价值怎么去衡量?一个好的艺术家能够决定一个剧种的存亡。按照现在的趋势,于魁智和李胜素之后,还能后继有人吗?

他说,要提高演员收入,降低演出票价。京剧要是没有了,将是极大的悲剧,它不应该没有,也不可能没有。但是它不能这么生存下去。

地方京剧团举步维艰

孙导称自己从事京剧业60年,京剧院的辉煌、沉寂、纠结、无助,都历历在目。当记者问到国家京剧院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时,他含蓄地说,现在仍在转型期。

国家京剧院尚且如此,地方京剧院处境更为艰难。他说,某地方京剧院每年去农村演出三百场,“但是纯唱京剧也不行,现在就是唱歌、跳舞、演小品、变魔术,然后再唱段京剧。很多都这样。”地方剧团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集团和政府给多少钱是多少钱。他说,我很同情他们。“尤其是武戏演员,交不了女朋友,因为没钱买房子,现在女孩子择偶的条件很现实,房车嘛,对不对?”

“一个国家的经济复苏才能带动文艺复兴,我们盼着更大的文艺复兴。”他说。

来源:英中网 作者:高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