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录】天呀,竟然有让学生这么主动的课堂!(个性特级教师陈耀课例视频,学生们high翻啦)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5-12-07


苦恼学生课上不积极?课上氛围不够好?那这堂课的视频,您就一定要看看了!


不得不说,小编这回可是找对人咯!温州籀园小学的自然科学老师陈耀真的是太会玩了!不过,人家可不是他自个儿在讲台上玩,而是让全班学生都high起来!


这《保护鸡蛋》不过是普通的一堂动手课,小编看完视频,真真儿觉得要被学生们的积极性亮瞎了!看来啊,这调动氛围还真得有法子!


不信?小编就弱弱分析一下咯!


课堂展示

1.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导入”课上了

“请问这是什么?”陈老师举着一个鸡蛋问大家。


“鸡蛋!”(学生)


“好,要说得跟人家不一样!”


“是一个幼崽还没出生的东西!”“是生的鸡蛋!”“我觉得是生鸡下的蛋!”“它是保护蛋清的外壳!”……学生们顿时就炸开锅了,答案五花八门!


陈老师最后来了句“它叫egg!”顿时学生们都笑了!


天了噜,谁不知道鸡蛋英文叫egg!但就是这么个小导入,学生们就都放开了……



2.这个挑战你敢接招不?(招中有招)


“如果我把鸡蛋保护器的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


“敢!”(学生)


“别高兴得太早……”(老师)


面对陈老师赤裸裸的“挑衅”,学生们自然是不会示弱的,噼里啪啦开始动手操作了!


不过,学生们做完后,陈老师又出奇招了,学生们招架得住不?来看看!




3.你失败在哪里?


陈老师根据超级变变变节目,设计了“鸡蛋碰碰碰”这个成果展示环节。好玩的不在这,而是在实验结束之后的……


“你现在感受如何?”陈老师还当起了记者,现场采访学生心情如何呢!小编都看不下去了,人家鸡蛋摔碎了,实验没成功,心情能好吗?陈老师您这不明摆看热闹吗?


不过,您好别说,学生就吃这招儿。自个儿失败原因立马就侃侃而来……




小编絮叨


《保护鸡蛋》这节课,乍看之下,似乎只是玩。但其实,如果您仔细“听课”,就会发现,这节课的形式上其实还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



亮点:陈老师的角色


您是不是也有感觉,陈老师都没有认真讲课呀?知识点都是由学生的问答中,而非出自陈老师之口呢!那这堂课,陈老师都干啥啦?


角色一:设计者

整节课的流程设计,从导入到最后的经验总结,包括问题、实验材料的选择等等,这些可都是陈老师课前谋划好的!


角色二:旁观者

“非常好”、“来点掌声”、“招架不住要溜了啦”、“现在心情如何”……乍看之下,这陈老师似乎有点旁观看戏的感觉!没错,陈老师似乎只是旁观,但是就这么几句话他就完全Hold住全场氛围了!


角色三:引导者

虽然陈老师从头到尾没有认真“讲课”,但这节课能连贯下来,其实都是他的功劳。而他在课上讲的话,主要都是衔接课程内容,学生跟着他的节奏一步一步往下进行。而且,如果您仔细回味陈老师的话,您会发现,陈老师零碎的话中,其实都是在总结、深入学生的观点!



亮点:学生都干嘛了


学生呢?就是这堂课的主角!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课怎么上。陈老师设计的几个环节,他不费劲了,然而学生们却是闲不下来。


自问自答

看完这节课,您是不是发现了,学生们棒棒哒!尤其是学生的科研报告会,学生们自问自答,你来我往,斗智斗勇。问问题也好,回答问题也罢,除了材料的知识点,学生的小点子真的是非常广呢!


动手设计

其实,这堂课有一半的时间,是小组设计的过程。挑选材料,设计组装,反复改进,测试……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


而且,不让学生动手还真不知道,学生们真的很有才!比如,一组学生设计保护器,已经用棉花和泡沫包裹鸡蛋了,还在泡沫上方用塑料袋子设计了降落伞。为什么呢?孩子的思考,可就不只是材料特性了哦!


自我分析

8个小组做实验,3组失败。很多老师习惯性就要说教:失败原因在……陈老师可机灵了,一个一个采访,让小组成员自个儿说。


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很好理解,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就是自己在检查实验步骤,了解问题出在哪。这是一种纠错能力,也是一种严谨,以后学生在家里没有老师指导,也能自己做实验。


亮点:课堂氛围不是一般好


师:各个小组都想上来展示一下。

生:想!

师:不想的举手!

学生立即就把小手放下来,藏在怀里。

师:想的举手!

啪啪啪,小手林立……


一说鼓掌,小朋友们的掌声就想起来。一说设计保护器,学生们就小组扎堆动起手来。一说提问,小家伙们就热火朝天,唇枪舌战!这堂课真的是热闹非凡,氛围也不是一般好呀!


专家说课

一堂激情洋溢、又富有科学教育内涵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课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素平


以活动为载体是《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显著特点,这里的活动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科学小制作是常见的活动类型,保护鸡蛋就是这样的课型。


在本课的教学中,温州实验小学五(3)班的同学,显示了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些素养是在新课程科学课长期的熏陶下逐渐培养起来的。纵观本课,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欢笑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而老师表现的是那种邻家哥哥的角色,没有师生之间隔阂,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却非常有秩序,这些课堂的秩序和关系都是长期培养起来的。


这种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我想应该是科学课所倡导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活跃的、愉悦的、热闹的背后,学生却是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首先,学生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需要学生确定目标、设计方案、选择材料、表达方案、验证设计、进一步改进、反思等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思维的卷入,尤其是一种严密的思维逻辑思维的参与。学生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辩论,真正体会到了设计制造鸡蛋保护器,要仔细认真的考虑各种因素,如: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材料的结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等等。


很多孩子们原先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生活经验在试验中被得到纠正,如其中一个小组原先认为:鸡蛋是圆的,应该是比较牢固的,所以外面包了几根筷子,再将筷子在包在报纸中,第一次实验,鸡蛋摔坏了,因为他们原先没有考虑到鸡蛋保护器在掉到地上的时候,筷子会对鸡蛋造成伤害,及时调整了思路,将鸡蛋和筷子的中间再垫上报纸折成的小扇子(相当于海绵的效果),后来成功了。


其次,学生参与了一个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过程。科学制作活动的设计要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技能方面。尤其是让学生获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基于“鸡蛋会摔碎的原因分析、材料的特性、材料的结构”等等认识,学生开始动手试验,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在不断的修正中,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是一个真正的'动手做'的过程。


第三,学生体验着一个激情满怀、无比幸福而又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活动过程。每一个小组内都有明确的分工,所有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在设计鸡蛋保护器以及制造鸡蛋保护器过程中的合作井井有条,小组中的材料员为团队提供研究所需的材料,管理员负责协调大家的不同意见,记录员负责进行数据和结果的记录,其中会有分歧意见的争论,对其他小组研究成果的评价,又有达成共识后的默契,要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整堂课似乎模拟了一个小型的科学研究机构的活动.孩子们的激情令人感动。


一堂激情洋溢、又富有科学教育内涵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课,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陈耀老师给大家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