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汗的病机和治法——绝非一般人所讲的那么简单

 学问有没有进步 2015-12-07
多汗的病机和治法——绝非一般人所讲的那么简单

多汗是很常见的毛病,困扰着一大批人。那么如何治疗呢?

    其实,中医在治疗多汗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很多成形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有很多收涩止汗的药物,比如五味子、浮小麦、麻黄根等等。很多时候,单独服用这些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止汗效果,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常年不愈、反复不愈的多汗症,单独服用这些东西并不见效。如果都能见效,也就没有那么多患者饱受多汗的困扰了。

   除了上面这些止汗的中草药,中医还有很多专门用于止汗的方剂,比如止汗散、止汗汤之类,都是后世医家发明的方子。但临床应用下来,其功效与经方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不足挂齿,所以我们本篇就不在论及了。

多汗,按照出汗的时间划分,有两种情况,一个叫自汗,一个叫盗汗。所谓自汗,就是白天正常活动时,别人都不出汗或很少出汗,他却大汗淋漓,这就是自汗,比如有人一吃饭就大汗淋漓,有人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更有人整天浑身湿漉漉的。所谓盗汗,就是睡着了之后,同样的时候室温,别人不出汗,他却大汗淋漓,这就是盗汗。其中有的是一入睡就出汗,有的是临醒时出汗,有的是半夜出汗,有的是整个睡眠过程都出汗,有的甚至因为出乎过多,不得不起床换件睡衣再接着睡。

关于多汗的病机,中医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意思是自汗是因为阳虚造成的,盗汗是因为阴虚造成的。
为什么阳虚会出现自汗呢?因为阳虚是功能不足,如果体表功能不足,即卫表不固,汗孔闭合不密,汗液就会漏出,于是自汗。
为什么阴虚会出现盗汗呢?因为阴虚则阳气偏盛,晚上阳气内敛,阳入于阴谓之寐,但体内阴液不足,阳气收进来,阴气不胜煎蒸,于是蒸腾外出,即为盗汗。
但是,这个“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说法,实在是以偏概全。病机有很多种,哪能如此简单武断地划分呢?不是说这个说法不对,而是说除了这两个病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病机。

简单罗列一下:
1.太阳中风:
2.少阴中风:
3.
阳明病-温病、风温、阴虚:
4.少阳病:
5.厥阴病:
6.太阴病-阳虚、卫表不固:


太阳中风的多汗
所谓太阳中风,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外感风寒之后,而出现怕冷、发热、脉浮缓而出汗的情况。同样是外感风寒,同样是太阳病,出汗不出汗是判断是中风还是伤寒的关键指标。出汗的为中风,用桂枝汤,不出汗的为伤寒,用麻黄汤。
这种情况的多汗,一般会随着外感病的痊愈而好转,不会持续多汗。但也有例外,外感病好了,但是汗却一直超乎寻常地出。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没有辛温解表,或者是用西医的办法治疗,都有可能。
但这种情况导致的多汗,还是很好治愈的,方子还是用桂枝汤:
桂枝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大枣10个。
桂枝汤服法稍微特别,服后要覆被发汗,使身上微微出汗为度。如果不出汗,还有喝一碗热粥以助药力。如果还不出汗,就继续服药,直到出汗为止。现在人服药,都怕麻烦,不愿意喝热粥,或者没有时间熬粥。事实上,喝粥与不喝粥,疗效上差别很大,所以建议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伤寒论原文,喝碗热粥。
为了更好地止汗,我们可以在方子中加上浮小麦、麻黄根等止汗的东西。
桂枝汤是个非常好的方子,被历代医家推崇为伤寒论群方之冠。不仅配伍精妙绝伦,疗效绝佳,而且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我在《太阳病证治疏理与治案2》中,专门论述了桂枝汤,可供参考。
关于太阳病治疗多汗的毛病,除了上面讲的,用于外感病后期,起收尾作用的止汗功效,还有一般性地止汗的用法。
伤寒论另有两条专门用桂枝汤来止汗的条文。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两条都是论述用桂枝汤来止汗的。一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两条条文,在止汗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所以现在桂枝汤仍然是很多中医用来治疗多汗症的常用方剂。
但这两条描述的,是一般性的多汗,身体没有其他明显疾病的情况下的自汗,用桂枝汤当然有效。如果身体还有其他的潜在问题,你没有发现,没有抓住病根,直接用桂枝汤,那效果当然不好了。
什么情况下的多汗,桂枝汤不好用呢?下面详细叙述。 

少阴中风的多汗
少阴中风的多汗的情况,应该在伤寒论少阴病篇论述。但是实际上,伤寒论是在太阳病篇就论述到了,是作为太阳病治疗不当的变证来论述的。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说明太阳病发汗过多,甚至漏汗不止,大汗亡阳,阳气受损,因而阳虚。这时候怎么办呢?还是用桂枝汤解表止汗,但要加炮附子来温阳固本。
事实上,这种情况就已经不再是太阳病了,而是少阴病了。少阴病中风证,怕冷而不发热,又出汗,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这是少阴中风证的正治之法。只是这个条文没有出现在少阴病篇,而是出现在太阳病篇,所以很多人会搞不明白。
对于少阴中风的多汗,自古以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愈的案例极多,疗效不庸置疑。但是,现在中医临床上用这个方子的不多,即使用,疗效也不尽人意。
为什么?除了剂量大小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炮附子的质量问题是最重要的。现在的附子往往都是过度炮制的,不但有效成分很少,有毒的添加物还很多,用少了没有效果,用大了又有副作用。我们目前在药店里买到的炮附子,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不管你是在哪个药店,就算是非常有名的某某堂,也一样。药材质量不行,医生也很无奈。
当然,关于附子这味药,我是有专门进货渠道的,质量还能保证。但我无意在此做广告,而是想另外介绍一下替代之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来治疗,如果还觉得没有把握,还可以另加芍药、浮麦、五味子等等,据我的经验,疗效还是很好的。
为什么能这么替代?因为桂枝人参汤,实际上是健脾温脾兼解表邪的,也就是治疗太阴病兼有表证的情况。事实上,太阴病兼有表证,就是少阴病,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桂枝人参汤是好用的。玉屏风散,是后世专门治疗气虚多汗的,而少阴中风,本来就是阳虚、气虚体质的中风,所以玉屏风散也是管用的。两者合方,再加点收涩止汗之品,疗效完全可以保证。

阳明病-温病、风温、阴虚的多汗
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其实就是所谓的温病、风温等等。关于这一点,中医史上曾有过长期的争论,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认可了这个看法。阳明病本质上是热性的疾病,热邪炽盛,蒸腾津液外越,因而多汗。所以伤寒论中有“阳明病,法多汗”的说法,即:阳明病本来就是多汗的。出汗不多反而不正常。
如果是阳明病的多汗,显然只要把阳明病治好了,汗自然就止住了。治疗方法很多,伤寒论中有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等,后世的《温病条辨》中,又有银翘散、桑菊饮等很多方剂。可以说,只要辩证正确,使用得当,疗效肯定没的说。
所谓的阴虚,其实与阳明病、温病密切相关。阳明病、温病都是热性疾病,损伤津液是必然的,所以阳明病、温病后期,必然阴虚。阴虚火旺,入睡后,阳入于阴,蒸腾内部津液,津液不胜蒸腾,必然外越,于是盗汗。
可惜,近年来阳明病比较少见,即温病很少见,阴虚也非常少见,所以这个证型的多汗症,也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这里不做重点论述。

少阳病的多汗
少阳病目前还是经常能见到的,不管是外感病入里,还是内伤所致,都有经络不通气机瘀滞的病机。气郁日久必然化热。内有郁热,自然要寻找外排的出路。但少阳病的特点恰恰是没有合适的外排渠道。这一点我在《少阳病证治疏理与治案》中已有论述,可资参考。
少阳病的郁热没有专门的外排渠道,但身体寻求排出病邪的努力不会停止,可能会让他从小便里走,比如小便黄赤、尿道涩痛;也可能会让他从大便里走,比如里急后重、肠痈便血等等;也可能让他从头面咽喉处排出,比如目赤肿痛、口腔溃疡、咽痛化脓等等;也可能让他从皮肤汗孔走,比如出汗、油脂过多等等。
所以,对于少阳病,出汗是其排出郁热的渠道之一,当然不是确切的、必然的渠道。如果身体对少阳病的反应,是要通过皮肤汗孔排出的话,那么出汗多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所以少阳病的多汗,往往伴随着小便黄赤、目赤肿痛、口腔溃疡、中耳炎、心情急躁等等肝郁化热的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的话,我们就可以判断是少阳病的多汗。多汗显然又是体表的毛病,是气血趋表的结果,所以往往有脉浮,即表证。所以,这正好符合柴胡桂枝汤证。
柴胡桂枝汤方:柴胡,黄芩,半夏,人参,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当然,其中也可以加一些收涩止汗的药物。
总之,治疗这类的多汗,是非常有效的。

厥阴病的多汗
厥阴病与少阳病相对应,少阳病是身体阳气尚足的前提下而现气机郁滞,厥阴病是身体阳气不足的前提下而现气机郁滞。所以,厥阴病与少阳病非常接近,只是多了一些虚寒的表现。虚寒是本,一般表现为脾肾阳虚,具体到多汗症,则往往是肺脾心肾都阳虚。气郁化热是标,至于热像体现在什么地方,两者没有区别,通过体表而排出邪气的反应和趋势,两者也没有区别。区别仅在于少阳病没有明显的阳虚,厥阴病则有明显的阳虚,仅此而已。
厥阴病的多汗也是体内郁热外越排出的一种反应,所以治疗这类疾病也是要理气清热,只不过要照顾到温阳。所以,这种多汗症,非常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只是适当加一些白芍、浮麦、山茱萸等等即可。
厥阴病的多汗,目前临床上非常多见,那些经过中西医很多医生治疗而常年不愈、反复发作的多汗,往往属于这种情况,按照这种治法,可说屡治屡效。只不过疗程长短不一而足,其间也难免有所反复,最终能否痊愈,全看你坚持不坚持了。
    
太阴病-阳虚、卫表不固的多汗
太阴病,就是全身上下内外一派虚寒之象的疾病状态,用阴阳辩证的说法,太阴病,其实就是阳虚。阳虚当然有多种症状表现,如果出现多汗,那说明他体表的卫气不足,不能固摄汗液,所以多汗。所以,太阴病的多汗、阳虚的多汗、卫表不固的多汗,其实就是一种情况,是一回事。
伤寒论中,太阴病的证治之法,是理中四逆辈方剂。其中四逆汤中有附子,为了避免附子质量的问题,我们不妨多用理中辈方剂。理中辈方剂,治疗阳虚轻证效果极佳,如果是阳虚重症,另当别论。
前面讲过,少阴中风,可用桂枝人参汤。其实这个方子,用于太阴病的多汗也是非常好的。只是其中需要另加白芍、浮麦等止汗之品。当然,合玉屏风散,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多汗症至少有六种类型。各有其正治之法,其中也有相互关联、可以互通之处,临证之时,大可随机权变。
当然,上述是用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划分的。如果用其他辨证体系,比如脏腑辨证体系,又有心气虚、肺气虚等等分类,但这些其实都可以归纳到六经辩证体系中去。比如心火大而致手心多汗的,其实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按照相应的方法治疗即可。所以,六经辩证是非常全面的,各种情况都包括了,就看你能不能分辨准确了。

就大多数中医而言,治疗多汗症,最常用的方子有两个,
一个是玉屏风散一个是桂枝汤。事实上,这两个方子,在治疗多汗症方面功不可没,声望卓著。其中,桂枝汤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多汗症的病机其实很多,并不是这两个方子所能涵盖得了的。所以,很多中医遇到少阴中风、少阳病、厥阴病等病机的多汗症时,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更有甚者,一见晚上出汗,就谓之盗汗,就武断为阴虚,就滋阴清热,简直是一窍不通。再次提醒一下,现在基本没有阴虚体质了,所谓盗汗,也不是只有阴虚才能盗汗,阳虚也能盗汗,尤其是厥阴病的盗汗,比比皆是,希望大家多多留意。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