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走了麦城后,张飞也因为火爆脾气被部下砍了脑袋,作为老大的刘备,把这些账都算到了东吴的头上,决意伐吴。当时,不管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还是刘备一直最为倚重的诸葛亮,都没有办法说服刘备。而诸葛亮说了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为什么一个中途加入的法正能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小编认为这人的说话艺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而让刘备对他言听计从。 法正的说话艺术有多高,有这么几个例子。 第一个,在推荐许靖的问题上,法正有这样的话:“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于是乃厚待靖。 欲扬先抑,先把许靖贬低一通,然后从实用角度指出重用许靖的好处和不用的坏处。对待许靖不妨敬重,敬重的目的不过是“以眩远近”,话说的这么直接,让刘备感觉法正的确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解决问题,怎能不让刘备产生认同。最后再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满足刘备的虚荣心。 同一件事再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劝说的,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 那就是完全从道理出发,一本正经的向君主阐述道理。 第二个,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 法正短短一句话,刘备就被说服。这次他仍然引用了历史典故,让刘备觉得有历史先贤作为后盾,他这么做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晋文公也是一个明君。 第三个,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一上来就指出了曹操内有忧逼的隐患,这是对于战略大势非常精确的把握。接着贬低一下夏侯渊张合,刘备听着一下就高兴了,然后又阐述了胜利之后的三种国策,让刘备眼前清晰的展现了一幅未来的远景,这个远景非常实用,并且计在长远。刘备作为一国之主,对此规划怎能不动心。虽然此举有一定风险,但是不打汉中将来也是坐以待毙,还不如孤注一掷,收益实在太大,这笔买卖怎样都是核算的。 第四个,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这次法正干脆一个字也不说了,直接用身体说话。挡在刘备身前,刘备果然“中计”,让法正避箭,于是某人正好借坡下驴说了后面那句话,还说的相当好听,既抬高了刘备的英勇,也展现了自己的无畏。实在是无懈可击的劝谏。 综上所述,法正之所以劝谏功夫如此了得,关键在于他非常洞悉刘备的心理,完全掌握人心以及人性的弱点,再结合高超的语言艺术,关键再加上不怕死不怕被骂的彪悍举止,刘备真是不把他当心腹都不成了。但是,对一个劝谏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搞好和主公的关系,如果主公不信任你,或者只把你当普通臣子,或者你在他心中没有一定分量,那么你这个劝谏一定会失败。相反,主公把你当自己人,当朋友,那么你的话就不是忠言逆耳,而是体贴的知心话了。难怪诸葛亮在刘备夷陵惨败后会感叹法正了。 诸葛亮有三寸不烂之舌,在演义中上演过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的精彩桥段,但是看看他面对的人,都属于对手,而不是自己人,在面对自家君主的时候,这种辩论的方式很难被接受;而庞统,从投奔孙权、刘备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个人有些傲气,说话难免口无遮拦;反倒是法正,说话婉转讨巧,更懂得察言观色,在刘备面前,他的话语权有的时候是卧龙凤雏不能比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