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 伊秉绶丨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隶书

 紫嫣雅閣 2015-12-08

书画文化微信号:Taizhouwenhua

每月覆盖20000000微信用户 最受欢迎的文化类公众号

传播:传统文化 | 书画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茶道 | 文学 | 视觉



伊秉绶画像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号默庵,福建汀洲宁化人。他是乾嘉时期重要的碑派书法家,更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隶书大师,他的艺术涉猎面广,除精书法外,善作画、治印、写诗,于访碑、鉴赏、收藏及碑拓刻帖,钻研文字学,研修宋理学,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全面的修养和造诣。同时他又是有清一代名臣,知惠州、扬州两府,并有政声。

清 伊秉绶 遂性草堂 隶书横批

《清史稿》《清史列传》等典籍有记载其生平事迹。伊秉绶一生富于传奇色彩,但人们赞誉最多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本朝书家有四,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之成者,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者,邓顽伯也;集帖学之成者,刘石庵也。集碑学之成者,张廉卿也。”他和邓石如“启碑法之门”,是清代碑派书法的开山鼻祖,素有“南伊北邓”之称。

清 伊秉绶 隶书“昨叶书堂” 横幅(1805年作)

伊氏书法以篆、隶见长。行草书宗李东阳,从而上溯为真卿,劲秀清绝,并且掺以篆隶笔意,风格别树一帜。其隶书成就最高,以篆笔作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墨沈笔实,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

清 伊秉绶 隶书“仲轩” 横幅

伊秉绶隶书的个性

《清史列传》称'秉绶工分隶,与同时桂馥齐名',论书法,桂馥与伊秉绶有许多共通之处:用笔平直,结构饱满,气魄宏大,但桂馥没有伊秉绶的勇气与魄力,将隶书革新到底,走向极致,形成独特的语言,这也是伊秉绶在众多隶书高手中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清 伊秉绶 隶书“十三峰草堂” 镜片(1815年作)


个性,是一个书法家最应该有的品质。伊秉绶敢于开创隶书审美的新典型,在长横与捺画的处理上省去常见的蚕头雁尾,其简约处更接近于篆书,粗看平直单一,化繁为简,独返本真,在他的隶书用笔中还可以看到颜体楷书的某些特征,这是他有意将楷法融入隶书笔意,从而使他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清 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立轴(1815年作)


在他的任何一幅隶书作品中,都可找到几个极富情趣的字,打破平衡刻板的僵局,这种装饰性在当时是非常新潮而富有创意的,一下子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新意迭出,叹为观止。



伊秉绶隶书的特点

伊秉绶成熟期隶书起笔多不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则略顿即收,横向舒展为隶意,运笔流走则是篆意,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凝重中显得洒脱自如。隶书常有的波磔消失,即便偶见,亦意到即止,没有晚期汉隶'蚕头燕尾'的习气。字貌似简单化线条,剔除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舍弃成熟的华巧动作,回到朴厚的单一中锋,在视觉意义上传递着拙朴敦厚的特点。


为避免单一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刻板,伊氏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增添变化。大小等同、整齐划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等自然形态所代替,间或舒展字的主要笔画以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参差有变,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

伊秉绶大胆借鉴秦汉碑额瓦当砖文这些常被人遗忘的文字,熔入作品中,增加其意趣与装饰效果,追求字的古意与金石气。因此他的书法中异体字丰富,气息醇古悠远。


伊秉绶隶书的成就

用伊秉绶对自己书法艺术终身追求的目标来说:'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他在几百年前阐述的艺理与现代“构成艺术”有相通之处。蒋宝龄《墨林今话》称'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做匾额、楹联更是纵横有力、气象万千,悬挂壁间则异常壮观,梁章鉅谓其'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丝毫不逊色于摩崖石刻。后人推崇伊氏为清代分隶书之大成者,堪称有清一代直至今天的隶书最高峰。

网络整理伊秉绶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