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榜上有名。这是继娘子关镇、小河村之后,阳泉市第三个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村子。
大阳泉村是阳泉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有全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古代集镇建筑群。古村内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村落布置格局和历史风貌,是阳泉市现存较完整的古村落。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距区政府驻地13公里。古名德裕城,后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阳泉春色”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阳泉、小阳泉2村。大阳泉地处小阳泉南侧,村子较大,故名。
大阳泉村是阳泉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从航拍图上看,大阳泉村犹如一只爬行中的乌龟,头向西方的狮垴山,尾朝东边的桃河。风水学认为,此种村形,出人寿而性灵,其中多为文士。村中现存古建有兰家巷、郄家院、冯家院、姚家院、张穆故居、观音阁、玄天阁、冯氏宗祠、庙育祠(高禖祠)、五龙宫、遏云楼等。
大阳泉村是阳泉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从航拍图上看,大阳泉村犹如一只爬行中的乌龟,头向西方的狮垴山,尾朝东边的桃河。风水学认为,此种村形,出人寿而性灵,其中多为文士。村中现存古建有兰家巷、郄家院、冯家院、姚家院、张穆故居、观音阁、玄天阁、冯氏宗祠、庙育祠(高禖祠)、五龙宫、遏云楼等。大阳泉古村落主要属明清时期建筑特征和历史风貌,部分存有金元时期建筑。原貌保护度好,20%—30%增改建(与平遥古城相当),建筑形式丰富,蕴藏了大量历史信息。全古村群落建筑保护区占地10.
42公倾,村系完整,风貌犹存,骨架完美,肌理尚好,建筑艺术上品,现存有文物古建筑1890间(其中30%待复修缮),全村有(现探明)地下大小工事7处,共有石、木、砖三雕7000多件,是全省目前所发现规模较大,晋东城内首属一指,现存较好,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很好的艺术科研价值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人们称它为“城中村”。但它不因四周林立的高楼、喧嚣的街道和城市的灯红酒绿而改变,依旧“守护”着如边远村落般的安静、从容。古院落的高墙、幽深的小巷、苍劲的千年古槐、池塘边人们闲散的步调,无不透出乡村的气息。整个建筑呈典型的对称布局,各宅院明清建筑特征明显。两条中轴线连通18条巷道和36条蜿蜒过道。中轴线两侧的深宅大院设计合理,雕工精细,彩绘华美。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高低错落、呈清灰色,古朴雄浑之风扑面而来。深入素静、清雅的小巷,又使人顿生怀古伤感之情。如此大规模的保护区域,搞好可行的规划是必须的许多专家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魁盛号、景元堂等18处晋商堂号和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书法家张穆先生的大院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兰家巷为村南支街,原为白、兰两家居住,白东兰西,现为杂姓所居。其民居为清代特色,四大八小,八间街房,两间设门,中为店庭。面街墙为清水砖墙,墀头及檐下均有鸳鸯、凤凰、天鹅、对鸭等各色砖雕。门内有喜雀登梅圆形缕花图案。院门槅扇为双棱花格。冯家院大门为垂花门楼,正堂门斗设缕空百宝槅,槅中百宝栩栩如生,美奂美仑。郄家院(郄三善故居)外院正堂为景元堂,门首刻吉人天相。门楼斗栱为放射状的五个龙头昂,昂下垂花。门斗为琴、棋、书、画、象等百宝图。门礅石为麒麟石刻。天井中设雕花影壁,高70厘米,宽42厘米,中空,正中设一门楼式神龛,楼头中部砖雕一双蝙蝠,呧钱,两边雕木状花饰。其鸱吻高20厘米。正院倒座为卐字花贴框,中雕双龙,两边顶角亦雕双龙头。廊上设柱,下设须弥束腰础。中院正堂设垂花抱厦,中为百宝槅,槅中雕宝瓶、闭筒、香炉、书匣、茶壶、果盘,盘中盛葡萄、仙桃等吉祥物。门斗两图。左图一翁戴笠,坐于松下,足下置坛;右图一翁亦戴笠,坐于松树杆上。双图上为五蝠(福)捧寿花槅。后院正堂为正元堂,大门亦设垂花门楼,门礅托鼓,鼓上伏狮,礅雕犀牛哞月图。左石刻松鹤延年,右石刻竹韵。东厢房廊头雕丹凤图。正院堂上为高房院。
张穆故居
原为东、西两套四进院落现存一院,为卷棚建筑,系道光十八年(公元1891年),张穆拿俸禄回乡修筑而成。据张佩芳《希音堂集》中《阳泉山庄记》所写,院中原有卧云亭,现已毁。
冯氏宗祠
为一窑洞式院落。祠内原有廊,廊上设柱。正窑为忆念堂,两边为管理者居室。
庙育祠
又称高禖祠,村人俗称大庙,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九月,赐进士出身、安徽泗州直隶州知州张佩芳撰《重修庙育祠记》曰:“祠于大阳泉为中央,有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修造姓名碑,疑即祠之所始。正殿三楹,中设男、女像各一,男冕旒龙衮,执珪,如古帝王,居左;女冠金凤帔裳,端拱如古王后,居右。里人祁嗣于斯。”可见,祠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又说:“去年春,霍明祥、刘瑞邀首事十人洎道士郗智镛同募重修。于是,殿庑门庭、钟鼓乐楼,以次修饬。今年秋,余告归,谒祠下,避讳,更今名。或问于余曰:‘兹何神焉?’曰,‘其古高禖之神與。’《礼?仲春》:‘元鸟至,天子亲往祠,高禖后率宾御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求男之祥也。盖古媒氏之官,故当为女。北齐之制,祀高禖则主青帝,为位于高禖坛上,以太昊配;宋又配以帝喾,皆古帝也。其今男像與曰并坐,可乎?曰,不可。考祀之仪,帝南向配,帝西向禖神。坛下西向本祀高禖,而主天帝,以人帝配,古故不可并主,况其有坛上、坛下之别乎?且古者,惟男女同牢布席,夫在西,妇在东;御衽,□(夫)在东,妇在西。非是,则不杂坐、不同席也。故王者,父天母地,而南郊合祭天地,共犊后儒,犹讥其亵其,他祀祠抑又可知矣!曰,兹其可易與。曰,亦非夫祀所以祈福也。汉平原祠长陵,神君子孙贵显;成帝以无子复雍王,时及陈宝。夫果人得所求不必皆合于礼经,况其由来已久矣。由是言之,专祀高禖可,并祀配帝亦可。即谓实非高禖,与配帝而祀之亦无不可。今村众三百余家,生齿日多,一乳两男者屡屡,安知其不自于此與?于是,明祥等求余为记,遂书以刻之。”可见这是一所专为保佑村中后代福祉的建筑。
莲台阁
又名玄天阁、观音阁,居村东。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至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复行补葺。上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此阁和仙翁庙碑记两通,例授文林郎候铨知县、丁卯科举人牛葆田撰。
村中人讲,大阳泉原有五道庙七座,今皆不存,仅有五龙宫保存尚好。古漾泉水即在今五龙宫院内,因今人挖煤致使地表水下降而失去了往日姿色。
五龙宫
前的遏云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楼头题额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遗物。其台基8.76米见方,四周设木板围栏。楼顶集中国古建之大成,有悬山、有歇山、有卷棚。檐下设龙云斗栱、祥云雀替和耍头,象鼻昂嘴。是古建考察研究的绝好实物。
村里原来有五处泉眼,泉水穿流于小巷、居民院落之间,构成了独特的村庄风貌。这些泉水平地而出,因而称为“漾泉”,这也是阳泉这个地名的出处。在一棵千年古槐的荫凉处,金代诗人元好问的《阳泉西谷》、明代诗人傅山的《阳泉四季诗》赞美的就是这个村呀。大阳泉村还是古代晋东地域重要的晋商云集之地,分号有36座、店铺200多家、世袭六代、有180年晋商史的魁盛号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包括人祖会、观音会、龙五庙会在内的12个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戏剧活动,它们传承了大阳泉村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