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针精华】火针治疗面抽(独家报道)

 大夫笨笨 2015-12-08

本公众号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世界针灸”进行关注。

作者简介:刘保延,男,汉族,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面抽,又名肌肉蠕动,证出《素问·调经论》。指肌肉动如虫蠕的感觉,多因风湿、热伤脾,卫气不荣肌肉所致。《奇效良方》卷二:“风热壅实,上攻头面,口眼歪斜,语言不正,肌肉瞤动,面若虫行。”若病轻面无其他见证者,称为微风。本病多因中风面瘫后过用治疗手法,面肌刺激过量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各种原因所致面肌痉挛。

【适应证】

  本证多因中风面瘫后,在面部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过度刺激而成。轻度的面肌抽搐常可自愈或经按摩、针灸等面愈。重度的面肌抽搐,迁延日久,顽固难愈,异常痛苦。火针对于难治的重度面肌抽搐,有独到的治疗作用,其熄风止痉之效,屡试不爽。

【证治】

  1. 主证:从眼轮匝肌开始,缓慢扩散到半侧面肌呈阵发性不规则痉挛,入睡后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 治则:熄风止痒,疏通经络。

  3. 取穴:局部阿是穴(抽搐)。配合针刺神门、迎香、足三里、合谷、太冲、印堂。耳穴:心、肺、神门。

  4. 刺法:找准局部抽搐剧烈或最早出现抽搐的部位用细火针行速刺法。一般于抽搐点点刺1针即可,最多不能超过3针。隔3日用火针治疗1次。当抽搐明显减轻后即停止火针治疗。不可长时期、反复、多次点刺抽搐部位,恢复期以毫针治疗为主。

【验案】

  笔者用毫针配合火针治疗23例面肌痉挛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23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性17例,男性6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22岁,以30~60岁年龄级最多,共18例;病程最长的30余年,最短的2天。治疗以毫针为主配合火针。毫针取穴为神门、迎香、足三里;耳穴:心、肺、神门。手法:体针组补虚泻实;耳穴用281寸毫针直刺穴位,针体不可倾斜歪倒。针感:如病人得气较快,在针后10分钟左右就会出现咽干,思睡,全身有一种朦胧的舒适感,当这种感觉出现后痉挛就会停止。如病人针后不出现这种针感则疗效差。一般留针20分钟,病久患者可留针至30分钟。毫针治疗完毕后在患者痉挛剧烈的部位用细火针点刺1~2针,针深视所针刺部位而定。疗程:毫针隔日针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体息一周进行下一个疗程。火针最少隔3天针一次。当抽搐部位明显减轻后即停止火针治疗,用毫针善其后。治疗效果:23例病人经治疗全部有效,治愈14例,明显好转8例,有效1例。疗程最短者5次而愈,最长者达4个疗程。典型病例从略。(选自《首届京华中医医院论文集》)

【按语】

  面肌之病者,古来医籍记载不多,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代医学也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主要辨为二证,一为气血素亏、外风引发而为抽;二为肝郁气滞、肝风内动致生此证。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局部抽搐的腧穴或阿是穴为主要针刺目标,配合远端取穴。笔者临床观察到越是用毫针刺激抽搐部位,抽搐反会加剧。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我们用上述腧穴配合以熄风止痉见长的火针来治疗面抽,效果非常满意。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整理发布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