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同声传译牛人汤永恒谈口译练习

 智能人做超人 2015-12-08

 简历:外交部翻译室

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及米歇尔、副总统丹奎尔/马来西亚总理纳吉/新加坡总理/英国王子/成思危/曾培炎/数十位中外部长大使/萨马兰奇/罗格/朗朗/以及芮成钢、王小丫等主持的大型活动做过同传;曾为北京奥组委近30场新闻发布会做同传;担任广州2010年亚运会50多场决赛赛后新闻发布会口译(与日英、韩英、俄英、阿英译员进行接力交传)。

(汤永恒按:以前的学生问了以下两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特贴于此,希望对学习口译的朋友有所帮助。

 

问1.一篇材料应该练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过关?

学生:我比较倾向于细化。常常巴不得把一篇材料中涉及的所有背景知识弄明白,把所有的词汇都列出来,甚至还会对比较难的文章进行翻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会心安。但这样一来,进度就会非常慢。而且一篇翻译过的文章应该就不再适合同传练习了,因为我已经知道讲者的内容,没有新鲜感了。有人认为可先同传一遍,听自己的录音,然后再对文本进行交传。但是有时吃得太透不被鼓励。我现在的搭档非常非常刻苦,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这位同学似乎更注重于练习时间的长度与材料的篇数,而对准确度要求不太高。在这个程度的把握上,我有些不知所措。

汤的理解:

1. 没有任何一点疑问了才算过关,也就是100%吃透。这样要求看似不合理,实际是必须的,尽管有难度。试想:真正的口译现场千变万化的、无法预测讲话具体内容和讨论边界,各种知识永远不够用。是不是?所以平时练习应该做到都搞透,自己上网、搭档互助、请教老师(注意:知识面的东西,像海洋,往往老师也不能当面给你答案,所以要在实在无法获得答案的情况下再请教老师,并给老师解答的时间,比如给其发邮件,老师解决问题的经验丰富,他或她也可以请教其同事好友,或查阅相关网络或资料,最终也许能给你解答。总之不要过于难为老师!我认为,应该尽最大努力搞透,长此以往才有可能保证口译现场游刃有余。)

2.不要怕这样做太慢。太急躁和浮躁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3.建议是先同传一遍,听自己的录音,然后再对文本进行交传。这句话不是太明白。

4.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安排:

第一遍:听原文录音练脱稿同传(最好能对同传表现进行录音)

第二遍:听原文录音,同时记口译笔记(自己大致感觉一下,3-10句一停均可,甚至可以整篇不停一气呵成记完笔记,这完全要根据录音材料难度和自己水平层次才灵活决定)并交传。这样两遍下来,应该对原文录音有了个整体把握和感受,同传时和交传时大致正确率,心里是大致有数的,也客观地反映出了自己的同传交传水平(尽管交传是在同传之后才进行的,但是也基本反映了交传水平)

第三遍:精读一遍原文文本后(往往是10分钟左右即可,取决于材料长度,查出生词短语、对于不好处理的句子相关节点处提前写好译文什么的),然后立即戴上耳机听录音做带稿同传。(最好录音)

第四遍:(1)对照原文文本、听第三遍的带稿同传录音,找出错漏予以改进;(2)然后听第一遍的脱稿同传表现录音,找出错漏予以改进;(3)最后听第二遍时的交传录音,找出错漏予以改进。

综上,第一遍练习脱稿同传;第二遍练习交传;第三遍精读十分钟原文文本后练习带稿同传或曰同传视译;第四遍:看原文文本,听带稿同传录音、脱稿同传录音和交传录音。

注:整个语言难点和制约理解的知识盲点如果在第三遍的十分钟准备时间内无法解决的话,那只有再多花时间去解决了。

 

问2:如果练习中译英?

   假如没有一个英语为母语的口译高手来衡量我的汉英中译文,我应该怎么办?请问,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呢,如选择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练习,如何评估译文质量?

 

汤的理解:

1. 对于中国人做好汉译英口译确实是很难的,因为涉及到用我们的外语即英语迅速表达各种复杂的观点(需要口译的内容往往有相当深度)。尤其在同传时,不光要迅速表达,更加牵扯到语序调整等等挑战。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要求同传是将外语译成母语,毕竟只要我们听懂了外语原文,我们口译时可以非常自如地操纵我们的母语进行信息的传达,并且出来的母语都是地道的语言。同时,这可能也解释了一种极其有趣的现象:至今,图书市场上,好像尚未发现任何一本叫《汉英视译》(汉英视译搞明白了,基本上也知道脱稿同传时的处理方法了)的教程。《英汉视译》教程大概两年前已经出版,尽管这本书的每章后面Exercises的答案全部是错误的。

2.谈到汉译英口译如何练习,应该怎样去译?如何评估译文的好坏?可分两种情况来看:汉译英交传和汉译英同传。

3. 汉译英交传:首先要有一定的笔译基础,如果一篇材料笔译都做不出来,怎么可能口译出来。还有,交传的处理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与笔译的处理方式是一样,尽管有时候对于过长的句子口译时断句频率要高于笔译。其次,任何所谓理论上的译法,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所谓理论来源于时间,反过来有指导实践。我建议,可以仔细研究参考国家领导人译员的现场口译活动中的口译变现,正好多是汉译英交传。比如:锁定在总理每年的新闻发布会口译员的交传表现,他们的译法不是随意的,因为他们背后还有好多外语专家的支撑,他们对很多说法的译法甚至句式使用的习惯都是长期形成的,比较可靠,尽管有些学者说他们译文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也不影响我们去学习人家的优点,但也不是盲信,发现错误或不足,自己学习时加以调整即可。如果愿意花时间,可以将最近一年的原文和译文,整理好打印出来。自己可以先翻译,然好找不足。最后,汉语到底如何翻译成英语

,归根结底不是如何翻译的问题,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外语水平和语言悟性的问题。举个不知是否是否恰当的例子:林语堂曾写过一本英文书: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他的一位好友要把该书译成中文,便将书名译成了《生活的重要性》,林语堂表示不妥,说中文名应为《生活的艺术》,林可说是双语人了,而且其英文作品畅销海外,就差得诺奖了,他在定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的时候,心里表达的就是生活的艺术,根本没想过什么生活的重要性什么的。翻译的最高境界不是翻译,不是技巧,是“化”,是“通”。这说起来太玄了,我也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心里的感觉。难道翻译真靠悟性吗?!

4.汉译英同传的译法,实在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问题,涉及到不同的汉语句式怎么来断句,然后衔接下去的问题,以后再交流吧。

 

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汤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