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新八景”就要诞生了,古秦州八景,你知道吗?

 一得书屋 2015-12-08




天水古称秦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通衢重镇。被国务院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天水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是藏在莽莽万重山中的陇上小江南。这里气候温润,节令分明,是避暑、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天水的许多“中国之最”使它在国内外驰名遐迩。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







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吸引着国内外向往东方古老文明的万千游人。
天水的山川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自古就有“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等秦州八景之称。秦州八景,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展示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天水城市环境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历史经典景观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批现代人文景观成为新的城市标志。为了进一步梳理天水文化内涵和旅游禀赋,让游客和市民深刻认识天水之变,重新发现天水之美,“天水新八景”评选活动应运而生。评选活动通过动员网民参与、县区部门推荐、评审团实地评审,目前已经从23处候选景观当中初步筛选出了17处景观,经过公众投票,专家评审以及综合评定,将于今年年底评出“天水新八景”。



眼看着“天水新八景”就要诞生了,作为天水人,你还记得“秦州八景”吗?今天,小天带你了解了解,加深加深印象!

01

秦州八景之“麦积烟雨”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车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最早的皇家石窟,其洞窟内还保存了中国最早的连环画作品。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以精美绝伦的泥塑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


麦积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02

秦州八景之“净土松涛”



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净土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海内外。


净土寺四周群峰相拥、松涛阵阵,形成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


曼殊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闻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独特景致。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 环峰峭岩叠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麦积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称誉“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


03

秦州八景之“仙人送灯”




仙人崖景区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甚少。据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仙人崖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东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古时,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如西崖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大佛殿内西北角一个小斜梁架,据专家鉴定,是唐代屋架遗品。东崖有罗汉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罗汉,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灯阁虽于清道光年间毁于火灾,但仍残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岩洞为明末肃王朱炽宏(韩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孙,世袭与肃王)、大剑侠汪士墉、大书法家王了望隐居论道之处。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内存唐代壁画。

04

秦州八景之“石门夜月”




石门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方向50公里的陇南山区。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有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且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浑圈 ,状若门楣 ,故名石门山。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石门山景色壮美,有“小黄山”之称。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石门山脚下五阳观登山,上十八盘,山势蜿蜒,环绕攀登,古雅峥嵘的殿阁台榭掩映于白云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变幻无穷,石门月夜,意趣盎然。



05

秦州八景之“伏羲卦台”



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来,在卦台山和东西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川地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这块川地就叫三阳川。渭河南岸有台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缵宗说:“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也有人认为渭水曲折,两岸山坡有三面向阳。清顺治十年重修伏羲庙的《碑记》中说:“卦台遇冬雪奇偶,宛钉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画八卦的联系,决非偶然。


《周易·系辞下传》中讲两种画八卦的方式。其一为:“昔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纪》征引的就是这一条。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其二:“龙马负图出于河,圣人则之,以画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从渭河里出来,伏羲氏参考河图的规律,画了八卦。这两则互异的说法使宋代的欧阳修怀疑伏羲氏画八卦的真实性。



龙马为瑞兽。先天殿殿内西边有龙马像。河图的文字记载在《周易》里面就有了,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但我们看到的图,却是宋代才出现的。河图由黑白点按一定规律组成,其中白点二十五,代表天,黑点三十,代表地。下面内有白点一,外有黑点六,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上面内有黑点二,外有白点七,称地二生水,天七成之。东边内有白点三,外有黑点八,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边内有黑点四,外有白点九,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间白点五,黑点十,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总体而言,河图大概是一个数字化的五行方位图。五行配五方,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已土。浙江宁波天一阁,为明代范氏创建私家藏书楼,以天一为名,即源出河图中天一生水的缘故。说河图与方位有关,也应当说先天八卦与方位有关系。坤卦为地在北,乾卦为天在南,我们词语中有些词,如天南地北、天南海北便与八卦方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东西,由方位转变为事物的一种代称,也和八卦有关,因为东为木,西为金。在《周易·系辞传》中还有一种八卦产生的原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从哲学的立场上阐述八卦的产生。


八卦又称八索。燧人氏结绳而治,八索也许是结绳记事的演进。总之,八卦的产生应该不只有一源头,而是中国远古先民集体智慧长时期积累的结晶。

06

秦州八景之“南山古柏”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约2公里的慧音山坳。占地约8164平方米。建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古树参天,又有汉柏唐槐的传说,更有诗人杜甫的游览题咏,誉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呈中、东、西三院排列,构成古典园林建筑格局,苍松翠柏葱茏成荫,殿宇禅院错落有致,隋唐以来,始终是天水胜迹所在。该寺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


南郭寺主体建筑依左中右三院横列于山坳台地之上,一字排开。门前有两株千余年以上树干直径在两米左右的古国槐,恰似两位将军拱卫在寺门前,成为本寺风景线上最大标志。正中有三间垂花牌坊式山门,门楣上高悬着赵朴初榜书“南郭寺”三字,两边横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间看楼。进入前院有3间悬山顶天王殿,额檐下榜书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额。院内左右各有一间小型牌坊门,为东西禅院。东禅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禅院至今如故。后院正南是一间单檐悬山顶大雄殿,大殿院内有一株2600余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两面伸去,枝干横斜直压屋顶,十分壮观。树杈中寄生出一小朴叶树,清人为保护古树用青砖筑有一围栏花墙,并以石刻碑支撑树杈,其顶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内西北另有一株卫茅树,能生长在大西北且其树龄有300年之久,实为奇观。再加上东北部那株形似盘龙的龙爪槐,此院之中广集了与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为伴的奇木异树,故使它扬名中外。



东院在中门东厢看楼以东,有3间二重檐小牌坊门,原门上榜书“湫池宫”,今改悬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为观音殿,中有攒尖顶六角灵湫亭,它就是诗圣杜甫抒写过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仅存其泉供人观赏,并在南端新辟有清初诗人宋琬集二王书法与杜诗合璧之“二妙轩”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过庭一座,招徕海内外墨客骚人前来凭吊膜拜、作诗吟咏的最佳去处而闻名于世。


西院在西看楼西亦开一悬山顶垂花柱式小山门,两侧有八字形照壁,院内旧有五间卧佛殿,有释迦牟尼涅槃像与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惊恐各尽其态,生动异常,令人叹为观止,惜毁于五十年代。东西有两庑配殿,殿前为砖造隋代密檐式七级浮图。



当年,杜甫蹬着两只麻鞋在秦州专程去观看了的地方,从他的秦州诗里看,好像首先是隗嚣宫,然后是南山寺。  
山头南郭寺,
  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
  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
  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
  溪风为飒然。


秦州,是当时唐人的西陲。心雄万夫的李白,由于祖籍秦州,很可能在杜甫之前也曾来过秦州。据考,李白曾在南郭寺留有一诗云:
  自此风尘起,
  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澈底,
  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
  禅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众,
  古柏几千年。


中国最伟大的两个大诗人,不知道为什么,竟都与秦州有着难解的奇缘。

07

秦州八景之“玉泉仙洞”



玉泉观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车站有20公里。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北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的胜地。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


玉泉观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创建玉泉观碑石”得知,最高层建筑老君殿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还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在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它坐北向南,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老君殿是玉泉观上最早最高的建筑,始于元代,修于明代。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现在老君殿已毁,只有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为玉皇阁,是玉泉观现存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古建筑。  玉皇阁两侧有仓颉宫,宫殿阶前有一六角攒光顶小亭覆盖着的玉泉水井,相传为汉代铁马大仙芦真人所挖,元代梁真人洗目疗疾之处。这口井,水质纯美,清澈见底,长期饮用使人身体健壮,乌发美容;用来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称。


1987年全国古树研究人员就辫柏独特的形态被誉为“全国之最”。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这时春节热闹气氛未衰,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朝观。观前小吃云集,炮仗喧天,路上万头簇动,似潮如流;观上红亭金殿,迤逦半山,组成了一幅罕见的人间乐园画面。

08

秦州八景之“诸葛军垒”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曾统率蜀国大军,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在天水展开军事对垒,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争的遗迹,诸葛军垒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迹。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撤入一小撮家乡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理想之地,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后来,这里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区城东岷山路南。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历代诗人游客为诸葛军垒写下不少赞美诗章。罗家伦赋诗赞曰:“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不幸的是,诸葛军垒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遭到破坏。但年长者清晰记得原貌,成都武侯祠保存着四十年前拍摄的“诸葛军垒”的照片。现在,诸葛军垒仅存遗迹,在遗迹处新立石碑。



诸葛军垒在本世纪50年代末遭到破坏,由于原场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决定,将诸葛军垒迁至藉河南路园林处花圃进行重建。新建的诸葛军垒公园规划面积为19.5亩,计划修建无影墩、八阵图、诸葛亮雕塑等标志性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