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江山携手 2015-12-08

 ——我写通讯的感受

 

    前几天,和我们报纸一个年轻的记者交流,她苦于写不出文章来,其实,她平时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写的文章也算流畅,也不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但是一开始写通讯报道,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失语了,完全没有了感觉。

    这件事情让我开始想,怎样才能写好一个报道?作为周报,通讯是我们最多的报道方式。为什么她会写不出来,而我认为她完全具备这种能力。

    于是,我开始总结这些年写通讯的心得与体会,这次讲座的内容也是源于我和他的交流,说实话,我自己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没有任何理论根基,也只能是心得与体会。给小朋友讲讲还可以,但是在诸多前辈面前讲,还是有些班门弄斧之感。好在赖主任一直在鼓励我们说,大家就是交流。我就壮着胆子来了。

 

    一我对通讯报道的理解

 

    我自己对好通讯有个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或人物,用有趣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字传达给你的读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有所启发。简单的说,就是精彩地讲述一个故事。

    第一、什么才是“有意义和价值”。很大程度上你的“感觉”。很多故事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你的思考赋予了它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同样一个事件和人物,在一个3岁孩子的眼里,是不是可以说基本没有价值和意义?它的意义很多时候都是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赋予它的。所以,故事因为你的思考打上了你的烙印,成为了你的作品。你的思考,就是文章的“心”,文章的灵魂。我认为,通讯写作犹如拍电影,最终是传递出的一种价值观。看多了好莱坞的电影,大家可能都会感觉到,其实,好的作品最终都是因为它所传递出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真诚、博爱、平等、自由。等等。

其实,我们讲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才讲故事,而是为了讲清楚某一个道理,为了传递出某种声音,采取讲故事的。故事要承载这个东西。所以,故事的选择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选题。

    第二、传达。如何去讲述才能让读者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欣赏和信服你的观念,打动读者的心?这涉及到,你用什么材料去支撑你的观点?你用怎样的结构趋架构文章?怎样用文字和句子去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你的故事引人入胜?

    写文章和拍电影如出一辙,没有“心”的电影,无论特技多么好,都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如我们的《一个馒头的故事》,说实话,无极这个电影还是很好看的,但是最后一个馒头的故事彻底倒了人的胃口。

但是有了灵魂之后,灯光、武大、音乐、服装、特技等等表现手法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好莱坞大片的卖点。

 

好了,说了我对好通讯的基本认识,接下来,我就结合我自己的作品和写作经历,来具体讲讲如何操作。

 

三、选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材?

目的何在?

怎样选?

 

    《七中现象的远虑与近忧》,这是2004年写的一篇报道。当时还是引起比较大的反响的,虽然当时中国教师报的影响力还非常小,但是这篇文章的转载很多,中宣部新闻阅评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如今,上百度知道就能查到,七中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词,代表了一种教育方式。

 

    沈阳有这么一所学校,一所连续12年稳居市中考冠军的学校,很多家长为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而不惜举家搬迁。如今它的高分毕业生却不受高中教师的欢迎,被指为“没有后劲和潜力”。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分低能”,填鸭式的教育所造就的高分低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也是选题的意义所在。

 

    我们就要通过各种实例把事实摆出来,探究背后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等等。让人们不再去推崇这种教育方式。

 

    做这个报道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我不是说我自己有,其实当时我做的还不够。那就是对教育的认识,作为一个教育记者,必须有自己的教育观,你的教育观决定了选题。

 

    之所以做这个选题那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当下的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迷惑的大多数人,那就是,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是为了什么?不少学生认为,考好大学就有好工作,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的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一直在说,我们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蓝天,喝不到清水,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只追求gdp的结果。今天的这种教育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一样,我们失去的将是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因为我们大家教育没有给孩子这种人文情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做一个这样名满东北的学校的负面报道。这个选题到现在也不过时。

 

     《一个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这是个人物报道。写于2005年。

    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在一般人看来,农村教师总是苦哈哈的样子,奉献和沧桑是他们的代名词。可黄行福这名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是江西省优秀教师,《创新作文》杂志特约编辑,《中学生报》特约记者;他思考农村教育问题、教育和游戏问题甚至语文教育哲学问题,并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在教育与游戏研究领域,他堪称“先驱”,连硕士研究生都来向他请教;他还在主持研究全国中语会课题《语文教育哲学研究》……   一名纯粹的农村教师,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0多年。他狂热地爱好读书,在买书上投入了3万多块钱。他勤奋地写作,发表文章10多万字。他进行教学改革,指导的学生作文频频获奖。

    更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人往高处走”在他“功成名就”但是拒绝“更上一层楼”,甘愿做一名“农村教师”,因为他认为“只要是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很多人都在抱怨“农村教师”的恶劣生长环境,他却在这种环境中演绎并享受着他的精彩人生。

    他的与众不同足以让我们去关注他,他身上那种坚韧,自强不息,勤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专业的研究和执着追求,都是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四、采访,材料的选择 ,构建文章的整体架构

 

    这里先说一下采访,因为采访和写作是不能分开的。

    采访人的选择,应该深入最“底层”去挖掘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到学校去,到的课堂中,到教室的日常生活。当时,我就采访了学生家长,学生,学校负责人,一个课外辅导班的老师(带七中的孩子),还有沈阳实验中学的老师,他对七中的毕业生最有发言权。还有七中的毕业生,如今已经考入大学。采访他们就是搜集证据的过程,来支持我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考虑周全,采访到方方面面,你的观点要充要条件来支持。不能因为采访不够而让自己得到错误的结论,要根据采访不断调适自己文章的构思,架构以及主要观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让自己对此领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以免拿常识当成独家采访。

     采访完毕,就要根据已有的分类装筐,这个筐就是文章的整体架构。我写文章之前,总是会梳理我的思路,然后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个时候才最终定下具体的中心主题,想清楚到底要讲述什么?分几个部分进行?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每个故事都是一条流动的和,从上游到下游建有多个控制水量的水坝,每个水坝后面都有一个大水库,在这里,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感觉就像在静止的湖面上,但事实上河水是流动的,尽管你从表面上看不到,河流还是在流向大海,作为讲故事的人的我们,应该让读者意识到他们是身处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静的湖面山个,故事是发展的流动的,递进的。读者在故事的河流中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主线可以按时间(人物报道),按主题(事件),按不同的特定方面(人物和事件)。确定主线就是搭建积木的过程,让你想象中的故事最终变成有形的实体,明确了文章的主线之后,就会把文章的不同板块有序有效联系在一起,把一个故事中的所有相关材料凝聚在一起。

 

    等到主线确定了,几个不同的部分也确定了,接下来就是把材料分到不同板块的工作了,也就是装筐,装筐的过程也很重要。

    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可能给你提供了很多信息,非常庞杂,但是,我们是记录着,但更多是讲述着,这意味着中间我们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最忌讳有文必录,有时候我们的思路就会被这些看起来很多的材料给迷惑的迷失了方向。

    这就要讲讲刚才我提到的我的那位小同事,他说自己不会写了,让我看看。结果我拿到文章一看,基本就是材料的堆砌,他把采访记录的所有东西都放在里面了,看不清楚他想表达什么。他本来是想写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采访了几所有经验做的很好的幼儿园。每个园的培训都是针对现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来做的。其实这个文章很简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经验是文章的主体,而问题则是“纲”,牵动这个文章,也是引领读者阅读的路线图。结果呢,这些园长不但讲了自己的经验,还说了一堆和教师素质有关的话题,比如,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讲得比较好。他就不忍心删掉这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不符合这篇文章的主旨的。你可以通过另外一篇文章表达。

    文章的每一个小部分都应该是表达一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都要有三个左右的证据来支撑。比如,七中的报道,说他的教学方式不好,不能一个人说,应该是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三个以上的人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都是三个不同群体的代言人,如果他们对这一问题能达成一致,基本上就能证明你的观点了。

 

 

五、文字表达,如何吸引读者的研究,引人入胜。

    我有个体会,写文章的时候,你就假象,一个人正在你的对面,你要把这件事情讲给他听,你会怎样表达?假如你把这个故事如跟好友聊天时的状态写出来,娓娓道来,平易近人,有说有笑,起承转合……那么,你至少成功了一半了。

    还要提到我刚才讲的我的那位小同事。她平时写东西挺好的。结果一写稿子就完了。怎么回事?分析了一下,她把写文章这件事情看的太重要了,以至于他要摆出一种严肃的姿态,端着一副架子在那里说教。这样的状态下的文字,中规中矩,平淡乏味,立即拒人以千里之外。

    怎么是严肃,怎么是平易近人,比如说你的文章里都是一些都是政策性的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的抽象词语,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像海绵一样一抹一大片,没有力量感,估计没人愿意往下看了,而一些更具体,更形象的词语也许能吸引更多的人,因为具体的名称能让事物变得清晰,动词能够增加文章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

 

    如:在辽宁省沈阳市,请一个大一学生做家教大概需要20元/小时,如果你请一位沈阳七中的老师做家教,每小时花费100元,那么你请到的老师在七中肯定是没有名气的,因为请一位七中“名师”做家教至少需要每小时300~400元。这一系列数字,从侧面反映出七中的地位。而支撑七中教师收取高价家教费的原因是另外一组数字:沈阳市七中,中考成绩连续12年稳居沈阳市第一名。2004年,七中独揽沈阳市中考前8名,全市前12名中七中占11人。

 

  

写人物,要有描写的文字。

 

    例如:初见黄行福,他正在北京参加一家杂志举办的暑期活动。身为副校长的他,穿着一双廉价塑料凉鞋,一同参加活动的北京老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鞋只值几块钱吧?你怎么还穿这样的鞋子?”面对这位老师的惊讶,黄行福坦然一笑:“我的衣服都是从农贸市场买来的‘便宜货’。”

 

    以他的鞋子作为标志性的物件, “农村”教师的典型形象一下子就进入了读者的脑海。

 

    与事件相比,读者更喜欢人物,所以很多事件报道中,一定要把人物放进去。这个人的作用就是把读者领到事件中去,让读者有一种参与感。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感。

 

    例如:  七中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又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因“没有后劲”而不受欢迎?一位如今已经进入大学学习的七中的毕业生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他的初中生活。

 

    善于提问。用问题吸引读者。

 

    例如:黄行福身边的所有的人几乎都感到不可理解:那个农村中学到底有什么让你舍不得离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