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社会学研究

 星星一点通 2015-12-09
  •                                      论文摘要
  • 论文英文摘要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组建和家庭幸福的维持,影响了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择偶,是家庭组建、婚姻缔结的前提条件。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家庭组建的形式和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的运行发展;同时人们在择偶的过程中,择偶标准的确立、择偶方式的选择,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通过对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思想文化和行为模式方面产生的变化、把握整个时代的脉搏。在研究青年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过程中,应当将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分析,置身于我国现行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同时改革开放也增加了国人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都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受这种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当代青年在择偶的过程中,形成了既传统又独特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本文以当代青年为研究对象,立足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法收集资料,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进行探索和描述。近年来,有关青年择偶的研究越来越多。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各相关理论知识,发现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对某一地区、某一群体进行数据分析或是对于个人择偶标准、择偶方式的偏好进行调查的研究很多,综合性研究很少。本文将青年择偶置于广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分析,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怎样影响了青年的择偶标准、现代的社会分工怎样影响了青年的择偶方式等问题。尝试运用社会学原理,对当代青年择偶标准的形成和择偶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文章主要关注和应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当代青年、择偶、择偶标准、择偶方式的意义进行具体解说。由于人们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择偶标准对应着相应的择偶方式。本文根据大量的文献研究,将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概括为情感性的情感契合的择偶标准、工具性的社会资源匹配的择偶标准和不同于传统的“一见钟情”式的择偶标准。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情感契合、社会资源匹配和“一见钟情”这三种择偶标准的描述,以及对与三种择偶标准相对应的自由恋爱、相亲和选择媒介三种择偶方式的描述。第三部分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情感契合、社会资源匹配和“一见钟情”三种择偶标准和自由恋爱、相亲和选择媒介三种择偶方式的产生进行了解读。主流文化中“爱情至上”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播、教育等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青年要求情感契合的择偶标准;几百年来,现实功利性的对于社会资源匹配和交换的择偶要求延续至今;社会流动的不断增大,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择偶标准不能满足处于广泛社会流动中的人们,人们寻求突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方面,自由恋爱式的择偶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社会分工在思想上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职业固定化给自由恋爱提供了场所和可能。同时,人们的择偶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利用社会网络寻找择偶资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依靠亲友为媒介的相亲模式给人们提供了“强关系”的网络支持。而电视相亲、网络择偶等新媒介的选择,则为青年择偶提供了“弱关系”的网络支持。第四部分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联系三种择偶标准及其对应的择偶方式的现行发展,大胆对三种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本文的一大特色是运用文化的社会化功能、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社会流动、社会网络、社会交换等社会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进行分析。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受文献研究资料来源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