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肯尼亚之旅】

 古藤长霖 2015-12-09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进入马赛马拉草原,一个身披红色披风,手持木棍的马赛人正在赶着牛群行走在草原上,牛群卷起一阵尘烟,组成了一道风景.......      

          这就是肯尼亚具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马赛人。无数游客不远千里来到马赛马拉,在欣赏动物大迁徙的同时,也被生活在这里的马赛人所吸引。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最悠久的土著居民,是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族。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这片野兽出没的马赛马拉草原上,逐水草而牧,靠围猎而生,基本保持了几近原始的生活本色。  

  眺望无边的马赛马拉草原,永远会有点点鲜红伴随着一大群牛羊。“马赛”一词就来自这个以凶悍好战闻名的古老民族。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

    201583日午后,我随龙摄天下摄影团来到了马赛马拉草原,首先进入的就是马赛村落。一下汽车,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的马赛民居,一个不算太大的院落,灌木和枯枝构成的围墙,院落中有十几座由泥巴,枯树枝,牛粪搭建起来的没有窗子的小屋,围墙上有几个不大的开口,供人们和牲畜进出,这便是马赛村。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4

村民们看见开进来的汽车,便蜂拥而上,围着越野车玩了起来,对于来往的汽车和前来参观的外国人,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5

你拍我,我也拍你,我们互为心中的一道风景.......


以前马赛人是不允许给他们拍照的,他们认为,相机会将人的灵魂带走,对于拍照的人,他们会投掷石头或标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马赛人也开始适应当代生活的环境,只要支付给他们一定的费用,他们便会同意给他们拍照,而且还学会了摆“Pose”。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6

         马赛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这行外国人,马赛男人欢笑着排成一队走了起来........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7

         他们要为我们轮番表演他们的“绝活”~立定跳高,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8

一个人表演后,另一个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表演,他们都喜欢展示着他们特殊的才能,因为他们的弹跳力极好。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9


马赛人的立定跳高,堪称世界一绝,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每天与野兽打交道而必须练就的生存技能。由于马赛马拉是稀树草原,树木很少,登高眺望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他们便靠跳高望远来目测四周的危险。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0

         逐水草而牧的生活练就了他们行走的耐力,为了给牛羊寻找丰美的牧草和水,他们甚至能一连走上五天四夜,在崎岖不平的草地上,他们一小时走的路程,普通人要走上三小时。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1

         自古以来,跑得快,跳得高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肯尼亚黑人是世界上最能跑的人,在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中,肯尼亚选手都名列前茅,这些选手中不乏马赛人,别看他们双腿精瘦细长,却动如脱兔,跳如蚱蜢。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2

         马赛人生活在草原荒野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是,事实上马赛人不但不狩猎,而且只有在庆典时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狩猎。也正是因为此,才使马赛马拉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3

         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身上的腰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去吸,如此种种真是第一次听说。


     马赛人以牛羊的数量来衡量财富的多少,每养十头牛就可以娶一个妻子,在这一夫多妻制下,若有一百头牛就可以娶十个妻子,真有点不可思议。


马赛人喜欢用牛角制作乐器,用牛皮制成套子,盒子等日常用品,用牛粪盖房子,洗手和取暖........牛是马赛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被视为神灵赐予他们的神圣动物。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4

马赛人的装束更是特别,男人身披“束卡”,实际上就是红底黑格的两块布,也有红蓝相间的,一块用来遮羞,另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5


对于男人,这块布像一团火,一阵风,狮子看到风中飘逸的红布,也会退避三舍,逃之夭夭。我总觉得有点跟神话故事似的,但地导说真是这样。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6


男人们表演完跳高,马赛女人们聚到一起,排成一队,表演她们的传统歌舞节目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7

        她们一边转着圈走,一边唱着我听不懂的歌......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8

这些女人们身穿色彩绚丽的“坎噶”裙装,戴着精细彩珠串成的头饰和项链。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19

         马赛女人的“衣服”,可谓用途很多,平时披在肩上,睡觉时铺在地上,买菜时把菜放在里面,带孩子时,兜着孩子.......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0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1

细细端详,马赛女人长得也很漂亮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2

          马赛男人手持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棍,称为马赛棍,是用来防身和赶牛的。由于长期使用形成了习惯,即使进城逛街也棍不离身。


         马赛人的传统规定,每个勇士必须杀死一头狮子才能成人,这样的成人礼让我称奇,我暗暗想:即不用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就能杀死狮子,如此厉害,那个个都可以称为武松了.......

          但是现在肯尼亚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禁止马赛人猎狮,马赛人只有在自己的牛群遭到狮子的攻击时,才选择杀死狮子。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3

一位马赛妇女背着孩子走在她的“蜗居”旁,这种简陋低矮的传统房屋,在马赛人的眼里是经济而舒适,只能弯腰而进的窄小低矮的门,能尽可能减少大型野兽的闯入,所以也比较安全。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4

但在热带大草原上,这样的房子根本抵挡不住日晒,雨淋和白蚁的破坏,以至于他们需要不停地修补或搬迁。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5

村子里的另一个角落,几个孩子光着脚,在遍地牛粪的土地上玩耍着,他们有着自己的快乐........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6

         孩子们靠着泥草屋的墙壁席地而坐,任由苍蝇停留在他们脸上,身上,但看上去却很快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吧......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7

大一点的孩子手中拿着我送给他们的铅笔和朋友们送给他们的糖果,小一点的则伸出小手去要,我的内心有些不安,带给孩子们的礼物太少了。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8


另一个孩子靠在墙角,想着心事......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29

几个孩子痴痴地望着我们这些外国人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0

      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我读不懂的东西......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1

这个男孩很幸运,即得到了我送给他们的铅笔,又得到了糖果,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2

看他吃糖的样子,我想虽然物质并不富足,但简单纯朴的生活却令他们感到非常快乐。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3

村落里单独辟出了一小块地方,摆放着马赛人自制的马赛木棍,马赛项链等手工艺品,看来旅游业和商业已开始向这个原始部落渗透,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马赛人已经开始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4


马赛人,一个把马赛马拉草原看成是“马赛人的原野”的游牧部落民族,一个风格独特,骁勇善战千百年来没有改变的民族,一个一杆标枪,一袭红布,一双赤脚就能走遍整个非洲大草原的民族。(马赛马拉,Masai mara 在斯瓦西里语中的意思就是马赛人的平原)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5

我喜欢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的这道另类的风景,这样的画面似曾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过,这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自然画面,马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构成了马赛马拉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一环。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6


虽然在《走出非洲》这部电影中我就看到过马赛人亮丽的身影,在奥地利探险家奥斯卡.褒曼(Oscar Baumann)所著的《深入马赛地区对尼罗河的探索》一书中了解到一些有关马赛人的知识,但今天真实地面对他们,看到了这个多姿多彩的游牧部落最为真切的一面,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了........


肯尼亚~走进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
P37

马赛马拉不但景色独特,人文更为经典....

                                                                 摘自沙漠之舟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