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大炕

 宜人春色有情天 2015-12-10
东北大炕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所以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所谓“猫冬”,就是冬天是农闲季节,农村人没有什么事情好做,白天晚上呆在屋子里,聊天打牌看电视,品茶喝酒吃瓜子,打发时间过日子。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在炕上进行的。

    东北的大炕很有特点。一般依房间的格局而有所不同。传统的老式民房是坐北朝南一明两暗三间土木建筑。这种民房的突出特点是东西两个山墙边各矗立着一座茶壶嘴状的烟筒。房子正中开门,进门就是厨房,厨房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垒着锅灶,靠边摆放几口大缸,分别是水缸、酸菜缸和咸菜缸。东西两间是卧房,中间开门,南北两面是火炕,中间是活动场地,靠山墙处是一条窄炕把南北两条大炕连成一体。不过窄炕不能睡人,主要功能是北炕排烟的通道,炕面上可以摆放简单的家俱。听老人们讲,解放前好多人家穷的没有房子住,就租一面火炕住,一栋民房能住四家呢。

    我小时候,家家人口都比较多。兄弟姐妹七八个的家庭比比皆是。虽然不是一面火炕住一家,但除了西间留给新婚哥嫂住之外,东间南北炕上也是睡的满满的。当时,农村生活不富裕,靠山墙一侧摆的是简陋家具。南北炕尾的木板柜上堆放着叠好的被褥和枕头。中间窄炕上摆放一对箱子,上面陈列的是小镜子、牙膏、雪花膏之类的小物件。也有摆放座钟的,那都是难得一见的生活比较殷实的人家才有的。新婚夫妇住的西间,一般只保留一个南炕,家具也不多,只有一个镶着画有花鸟虫鱼的玻璃炕柜,一对箱子,条件稍好的还有一个写字台和两把椅子。北炕的位置做个隔断,里面贮放杂物。

    后来,计划生育取得了成效,农村家庭人口少了,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民房由土木结构逐渐演变成了砖瓦结构,矗立在房前两侧的土烟筒改造成了房顶冒烟的瓷管烟筒。房间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主要是厨房里加了一条横向的走廊,把过道和厨房的功能区分开了。走廊两端各有一个房门,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北炕。这种布局扩大了活动范围,也方便日趁流行的组合家具的摆放。但是,这种结构取暖面积少,房间比较冷,既使炕烧的再热也无济于事。

    为了解决取暖问题,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把火炕改成了中空的吊炕,火炕上下两面散热,提高了热效率。缺点是火炕不保暖,容易变凉。地面上冷气很重,屋子里温度低。有的把火炕面积扩大一倍,只保留比房门宽一点的空地,比较方便出入。这样的火炕比吊炕取暖效果好。有的干脆一点地面不留,整个房间都打上火炕,取暖效果特别好,可以和城市的集中供热相媲美。缺点是炕面太高,房门只剩下多半截了,像一个窗户,出入很不方便。

    最为实用的是除了火炕之外,在整个地面上打上“地炕”,高度只及火炕的一半,形成错落有致的高低炕。平时烧火炕,天冷时烧地炕,室内温度可以调控。房门采用的是铝合金玻璃拉门,十分方便出入。家里亲朋好友聚会,二三十人盘膝而坐,高谈阔论,好不热闹;就是围桌而坐,打牌吃饭也不会觉得拥挤。

    东北大炕能让一家人吃饭玩耍睡觉都在一起,虽有生活中的不便,但却能促进家人的沟通,有利于家庭和谐。

    更重要的是,睡在火炕上,不凉不潮不冷,被窝里热乎乎的,特别舒服!尤其是有腰腿疼病的人,还真离不开这热炕头!俗话说的好,“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不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还真少不了这火热的东北大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