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吴子英山水画作品欣赏

 天宇楼33 2015-12-10


吴子英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南方分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书画艺术鉴赏与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五行画院副院长,中原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广州市书画学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广州书画专修学院。
  自幼酷爱美术,在祖辈与父亲吴静山的薰陶下,少年时期就得到国画大师陆俨少、邓白先生的指导和赏识。1993年赴新加坡留学,结识当地著名书画、摄影家任佰年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回国后先后参与一些艺术活动。
  深受海内外人士关注和收藏。
  已出版有《吴子英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吴子英画选》(中国文艺出版社)等十余本作品集。

1997年

作品《大好河山》、《山水清音》入选“广东省当代百名书画家作品展”;

2000年

作品《秋居图》入选“广州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2003年

5月,参加了由广州青年美协举办的“新艺展”第四回展,同年作品《春意浓》获广州美术作品创作奖,后又入选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2006年

3月,应马来西亚总商会邀请举办父子三人展;

7月应总参管理局邀请至北京作画;

2007年

10月,于广州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2009年

11月,于三宜堂举办“张铁威、吴子英国画作品展”;

2010年

5月,于顺德、10月于广州分别举办个人画展






吴子英的山水画

我与子英相识是在2009年深秋的太行山深处一个叫南坪的山坳里,那时我正和几个研究生在那里写生,住在一个朋友构筑的山居园林之中。其时,子英和他的父亲,著名画家吴静山先生也住在那里。我和他们父子一见如故,尤其是吴静山先生学养丰厚,又爽朗健谈,我们一起品茗饮酒,更信步徜徉在山阴林道之间,探幽访胜,谈艺论道,指点江山,不亦乐乎!

  子英谦逊好学,求知若渴。在太行山上,他当着众人执意要拜我为师,见我无语,竟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真是折杀我也!没想到子英如此真切拜师,我一时无语是不想枉为人师,以子英的才情和功力,引为我的同道已是我的荣幸了。

  子英性格温和朴厚,敏学多思,讷于言而敏于行。颇具大智若愚之相。他出身于诗书之家,有很高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学渊源。他自幼迷恋书画,其山水画更多地学习取法元四家的经典范式,尤以王蒙、黄公望、倪瓒用功更多。更加以融汇明四家。清四僧的笔墨技法和艺术理念。在师法古人的过程中。又得益于其父吴静山先生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由于吴静山先生早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本是陆俨少、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的高足。因此子英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上述先贤们艺术成就的滋养。于是,画艺不断精进,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拿出一批新作,让人刮目相看。

  子英的学画之路也迥于时下一般年轻人的途径。他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中学画,起步很高。在最好的青少年时代,他并未亦步亦趋地走现代学院美术教育的路子,而是全身心地浸淫在传统的画理和技法之中,又与当代先贤名师多有交往和请教,转益多师而又勤学苦练。继而又师法造化,但他像他父亲一样很少实地写生,默写的功夫十分惊人。他游学于名山大川之中,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做到山川万物烂熟于胸中,然后再根据记忆进行构思和创作,因此他的山水画有一种纯正的传统的气息和格调。他的画与他的人一样,古朴沉静,柔和明丽,温润可人,是南方画派的韵致。他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章法变化多端,用笔用墨富于表现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面貌。

  子英正值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段,已有了厚实的基础和不俗的成绩,近年又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往来于岭南、北京、江南之间,全面广收博取。胸襟和眼界更加开阔,修养愈见全面,加之孜孜不倦的修为和探索,相信他一定会有更加光彩的未来。

王贵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副院长) 教授、博导生导师

2012年8月10日于北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