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素说茶|茶事漫想,普洱茶道(8)

 说茶网 2015-12-10

刘素说茶|茶事漫想,普洱茶道(8)

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观缩影。国人向往自然精神哲学的实际体现,韵含深层次的哲学理念。在品茶间淡泊心性,追求人生的一种“悟道”的怡情使然。那是一种世外精神情愫的飘荡,伴随着一系列的,观品与实际体验。茶道与文化的兴盛有密彻的渊源。茶道,乃文化生活繁荣的附属“产品”,唐宋二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茶事也由解渴之需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关怀释然,中国茶道由唐兴起,至宋代已达成茶史上的文化高峰。根其原因是宋朝皇帝带头领队,在艺术文化的浩瀚海洋中痴迷地畅游。宋家王朝的皇帝个个是艺术家,都是学识高深的文人学者,相当的了不起。然而,却是倡文不倡武,斯文得过于体统。直到亡国也本性不改。北宋如此,南宋也是如此。爱好和平,害怕打仗是文人皇帝的通病。倒也犯不着去为宋朝遗憾,否则,也感受不到宋时代的文化辉煌。茶道,并非只为茶而兴。那是一个空间自在的房舍,空间的一种审美布局,摆设的家具务求匠心独具,茶器陶瓷等器皿,样样都有讲究。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例如米芾,黄庭坚,苏东坡,武将岳飞等。就连著名的历史大奸秦桧,书法也相当不得了。宋时代的茶道事宜的表现过程,尽显空间与茶事器皿的悠然之美。更深沉的含义是精神上的延伸,务求平静的“悟道”之美。日本的茶道就在这一时期由宋传入日本。不过,这里却有佛教文化的背景,传播茶道的这一个媒介是僧人,在中国浙江学习的出家人将茶道引入日本的。日本茶道的传播与道元和尚有极大的缘系,是日本茶道的先祖。它更多的本意不在于品茶,而属“禅事”。加上岛国的“忧伤文化”一番折腾融合,内容愈加繁多和空寂。所以,日本茶道便过干形式,在礼仪中折腾老半天也喝不上一口。最后却把茶叶给磨碎,即“抹茶道”,抹茶,乃唐朝形成的茶事风范。整个过程并没有品茶的目的性。日本茶道现今的仅是“一种观想的禅意形式”。即便如此,还是能从日本茶道里看到一丝宋代茶道的身影。

而中国的茶道在历代朝代更迭中,饱尝战火的洗礼。只剩下许多各式各样精美的陶瓷盏怀,其茶道精神的内涵与表现消失全无。因为,蒙古人来了。蒙古人对汉文化简直不屑一顾,势必成就元朝不能够统治得长久的原由之一。元朝在文化上是孱弱的,能够拿出得手的文化代表是《窦娥冤》这一个悲剧戏剧。喜欢看戏是元代的社会风潮,戏曲成为元代的文化亮点。元朝的瓷器竟然以造型呆板粗糙且憨为时代特点。可见当时造型艺术的衰败与破景。喝茶以牛饮为主,自然不讲什么道道。蒙古人似乎只对牛羊肉感兴趣,吃饱喝足接着去打仗。陆地上已经是无敌了,苦于沒有对手,开始对大海发生了强烈兴趣。造了舰船去打日本,结果庞大的船队被台风吹毁。日本人激动的称之为“神风”。二战中的“神风特攻队”,让美军不知所措。其“神风”二字还是蒙古人给结的缘。“倡武不倡文”,是元代的基本国策。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后,切一道围墙将其隔在墙外,意思是说“离我远点,不跟你玩”。这就是明长城。之后明朝的文化迅速博大繁荣起来,四大名著就有三大名著诞生在这一时期,《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茶事也开始兴盛,但因断代的缘故,已无法恢复到宋时代茶事之道,开始了一轮新的茶事之变与品茶时尚即“工夫茶”。对茶器有了新的嗜好,更多变化由简而繁。宋时代的茶道是“以空惟美,以净叙繁”。场所,台桌流畅而简意。明代始起,品茶事宜顿时热闹起来。茶台上增加了许多繁杂的器皿。比如“茶宠”,明至清代起,所谓“茶道”仅一个茶台几乎全部完成。可满人还觉着麻烦,通常,一个“盖碗茶”解决问题。满人对汉文化还算是客气,欣赏的同时,也十分迷恋。后期的茶事发展已变得花哨起来,基本为表演性质的展示,以女子泡茶为主流。古筝响起,甚至在茶事过程中翩翩起舞。茶道也好、茶艺也罢,所用的茶叶都以绿茶为主。绿茶是中国茶事之本。中国茶事兴盛历来是“靠南不靠北”,究其原因,北方不产茶叶的缘故。北方饮茶习惯也极为简单随便。游牧民族喝茶侧完全与奶混在一起饮用。即“奶茶”,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至今延续着这样的饮茶习喂。“工夫茶”是现代中国茶道的基本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延伸。空间布置、茶台几架、器皿等的选择爱好能看出茶主人的审美与品味。

刘素说茶|茶事漫想,普洱茶道(8)

现代“茶道”的无论是布置场所,还是器皿饮怀或心态心性都是繁杂纷乱的,享受现代科枝的文明人远比古人的欲望高远,烦恼也是火急躁暴,时时奔腾汹涌的各种欲望伴随其身。在每刻都在变幻莫测的大时代里,人们以一个“快”字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静得下来?“茶道”却是慢中求缓的境界,“茶道精神”便只有精神闲人方能够领会。“淡泊心性,无欲无求”。而市场上“工夫茶茶道”,不访说明白些:仅是品尝茶的滋味,能够静下来坐品茶叶已属难得的雅好。网购茶叶更是现代文明人“孤独症”的表现,等着快递到来,然后宅在屋里自家一个人“孤零零地品着”。再上好的茶叶又有什么意思呢?愈品愈没“道”的境界,茶乃自然媒介,分享才是真正的享受。“茶道”务求空间环境的自然与放松,不宜奢华。台面上物器盏怀保持洁净,干净清洁是所有茶事之最。而普洱生茶来到茶台上,多少有些另类。它多了两个过程,其一,即“洗茶”,普洱生茶为何要洗呢?普洱生茶为晒青工艺,茶叶质地在太阳光下干燥卷缩,遇沸水后其身迅速伸展,伴随着晒青时包裹缩藏的“气泡”,就是泡茶时俗称的“沫子”。洗茶的目的是将沫子清除干净,使其美观。如是用普通的玻璃杯品饮,第一道用开水短时浸泡后倒出洗茶水方可。此时,普洱生茶也如同品饮绿茶一样的方便了。洗茶同时起到“醒茶”的功效。因大叶种茶的叶片坚实肥厚,水浸出物浓厚强烈,故“十分耐洗”。这一个特点可能只有普洱茶经受得住,许多的茶类经洗三遍后就基本沒味道了。其二、“闻怀香”,这个“怀香”指喝茶之后的怀底残余留香,是判定普洱生茶好坏的重要方式之一,上好的普洱茶“怀香”放至第二日怀香气依然存留。“品香”其过程为享受普洱生茶自然谧香的特殊味觉之旅。好的生茶犹如,“幽兰山花纵横于心”的实际味觉体验。闻“怀香”一般使用玻璃器皿为佳,也可使用质量上乘的瓷器品鉴。“闻怀香”是品鉴普洱茶道的雅致意境,如同“香事”一般的迷人心脾。此外,还有“摇怀香”的手法。何为摇怀香呢?一般用工道怀洗茶完毕之后,迎面轻轻摇晃,不远不近,轻拂而过。香气一时轻杨飘荡,以鼻息去感应普洱生茶的兰野幽香之气。“普洱茶道”,更好似一场品观自然茗香的轻松旅程,无格式之道,随心怡然而行。

“烤茶”这应该是中国最具原生态代表的“茶道形式”,此种“茶道”流行于云南少数民族实际生活当中。因其文化方面缺乏审美的精神,茶与火的相伴感觉到那是一种粗犷的行为扩张,形式过程也难登大雅之堂。此“茶道”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品茶方法。烤茶的过程及方式比较简单,碳火与陶罐为此“茶道”主要器物。茶叶为何要放进陶罐里去温烤呢?目的是增加茶汁的浓郁之感、在陶罐中提香及逼走寒气为品茶的主要动机。云南多地一般选用梨碳烤茶,在云南,梨碳就是用梨树烧制出来品质上佳的碳。梨碳是饮食烧烤之需务必的材料,碳火上方,需要不断摇滚陶罐对茶叶进行温烘。茶叶一般采用散茶做为供烤原料,不存在年份之说。缓慢经历高温之后,茶叶呈现焦黄未煳时停往。再往陶罐里注入沸水,无需洗茶的流程。这样一罐深褐色的“浓汁”便可以开喝了,甚至,汤色还有些黑呼呼的。让人产生怀疑的期盼。这是什么样的滋味口感呢?入口后的第一感觉是极苦,可还沒等味觉完全反应过来。刹那间又迅速回甘生津。口感有“似上天入地”般的惊险体验。却不能多喝,因极易茶醉。此般的“烤茶道”是一场力量的表现与突变,如给它些清丽的布置,添加文化上柔软与审美,定是大雅与大俗间的一场诱人茶事。

刘素说茶|茶事漫想,普洱茶道(8)

作者:刘素,本图文选自《自然之韵:细说普洱生茶|第三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